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论影响力、知名度王献之都要略逊其父,从而觉得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是不如王羲之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梁代的陶弘景就曾经说:“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海内非惟不复之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梁代的时候,世人只知王献之,而不知有王羲之、钟繇。
后来因为李世民推崇王羲之,贬斥王献之书法,导致王献之的作品“仅有存焉”。在唐太宗朝之前,王献之才是真正的书圣。
作为父亲的“亲传弟子”,王献之极具创新意识,一直在有意识地突破王羲之的书法,还曾“劝父改体”。事实证明王献之的努力是颇有成效的。
在草书上,他力破其父章草的体势,独创“一笔书”;在楷书领域改变其父的古朴之气和具体笔法,也颇有成就,这件小楷《玉版十三行》就是见证。
此作被历代书家称为“小楷极则”。宋代书家刘或就曾说:“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宇画秀美,妙绝时伦。”指的就是这件《玉版十三行》。
在《玉版十三行》之前,王羲之与钟繇的楷书都带有隶意,风格古雅拙朴,王献之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其点画的起笔收笔,都被处理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种轻盈俊俏的用笔正是晋楷的精髓,在此之外,王献之让文字结体更加开张舒展,疏密有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潇洒秀雅的风神。
在用笔上,《玉版十三行》采用的是外拓结构,正是这种用笔启发了后世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玉版十三行》标志着晋楷的终结与唐楷的先声,以来都被颜真卿等书家奉为无上范本。
大家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件作品,北宋的董逌给出了我们答案:“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非善书者不能也。”
《玉版十三行》字法端劲,结构精严,主次分明,意趣丰富,是我们非常好的小楷范本,练习这件作品,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颜柳”的楷书。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