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米芾学王献之,果然有大招!

米芾学王献之,果然有大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小教程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4/1/23 20:45:43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才。

米芾习书,对古人书法用功最深,自谓“集古字”。早期,他曾练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五位唐代名家法帖。后听从苏轼建议,专师晋人,书房名“宝晋斋”,遍临“二王”法帖,几可乱真。

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他在二王之间更倾向于王献之,他以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实践中,他对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恒,《宋史》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表现在书法上则是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所囿。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使王献之一直遮盖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其实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绝不是照本临摹,他的临书作品很少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努力,通过临摹“寄兴”、“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诣尤高,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

譬如,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虽然传《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

米芾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晋唐名家法书,又目睹了内府及私家收藏的大量法书名迹,他时时将这些名作加以临摹,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晋唐法书已经随战乱与水火消失,而米芾临摹的部分法书则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米芾的这些临书,由于笔法功力深厚,气韵直追晋唐,而又独具风骚,故长期被认为是晋唐名迹,备受世人珍视。如果将《中秋帖》与王献之《十二月帖》相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感悟到米芾是在“以我为主”地学习古人。

米芾的临作,节奏上明显要比《十二月帖》急促,这种一笔书使草书的性情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不仅是当时风气的显现,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叶梦得曰:米元章近世实未有比。少时笔力豪放,多出绳墨之外,人或谓之颠。既见古书帖,乃取摹拓,最得其妙,亦有天姿绝人。中岁但对本临写,十得六七。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清人拓本,

纵25cm,横14.7cm

董其昌曰:“形在能合,神在能离。”古字经过米芾的消化、吸收、重新组合,已没有明显的痕迹。综观米芾一生的作品,无论怎样变化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结构、用笔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作细小或局部的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较早地创立自己的风格。

米芾仿古、模拟王献之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二王是同时代的人,王献之较王羲之则是一种标新立异。《十二月帖》中“中秋不复不得”六字,已把喜好饮酒服药、淡泊人世的超逸之气荡涤干净,而以一种豪放、有为的感情宣泄出来。“庆等大军”四字,使其达到了情感的高峰。有人说,王羲之为“圣”,王献之则为“仙”。在这一点上,米芾对王献之的追寻,实现了最大的艺术真实。古法拘执,事贵变通,王献之以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极大的勇气,冲出其父书法的旧规,创造了英俊豪迈的“一笔书”,使得书法的表现力由此而显得更加开张超逸,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势奔放之姿,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正是具有同样豪迈性格的米芾所需要的。

米芾《盛制帖》

米芾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宋代书法的复兴时期,但是,他没有随波逐流、急于表现个性,而是重在基础,潜心临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观其早期作品《阎立本步辇图跋》、《三吴帖》、《道林诗帖》、《盛制帖》等,虽然用笔和结构较拘谨,却表现出他在追求跌宕纵逸的风格,苏轼的教诲使他直取晋人风韵,作品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方圆庵记》有着浓厚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色彩,显得沉稳舒和,气韵通畅,悠然自适;著名的《苕溪诗帖》跌宕欹侧,诡异莫测; 《蜀素帖》用笔多变,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超绝的技巧;其后的《叔晦帖》、《箧中帖》、《竹前槐后帖》等手札之类的“小品”,面目多样,各显机巧;《珊瑚帖》灵动温妍,持重端凝;《研山铭》凝重朴厚,气象浑融;《虹县诗帖》则是多种技法与意趣融为一体,行笔劲健畅快,灵活跌宕而又沉厚有力,体势极变而又互为依托,通篇多有穿插,致密多姿;尤其值得称道的《张季明帖》、《李太师帖》、《临沂使君帖》等又更进一步,化用了王献之的很多笔法,笔势一贯直下,略无滞碍,充分展现其“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

墨法是书法的一大要素,其干湿浓淡、燥润枯涩直接影响作品的节奏与虚实、章法布局的艺术效果,用墨既要把握分量,立足整体效果,又要随机应变。米芾作品的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精彩动人,体现着行气贯通、意韵高古的精神面貌。米胜在姿,更胜在势,笔势愈强,线条愈苍劲老辣,墨色层次愈是丰富多变。其蘸上一笔墨后,能够连续书写数字而保持笔锋不散,笔力不败,墨色愈干愈淡,层次也因此更加丰富,但毛笔中墨水减少后笔毛弹力相应减少,运笔难度增加,需要很高的调锋技巧。这种“一笔书”所形成的墨色变化最为自然,《虹县诗帖》把这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篇首从“云”字开始一鼓作气连续书写七字,而笔毛不散,笔力不败,沉著痛快,墨色之多变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无声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无色而具有图画般的灿烂。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局部

米芾“癫狂怪癖”,一方面是因其身世地位、社会环境所囿,内心世界比较复杂,他以“癫”来展示、强调自己的文人气质,其目的在于淡化“出身冗浊”造成的社会影响,排遣蒙上的心理阴影;另一方面是他性之所然,由于内心充满激情,又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所以好为怪诞之举以引人注目。表现于书法上则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他以超人的毅力临摹古帖,将各种技法化为己有,以期最大限度地宣泄内心的激情。米芾对王献之创造性的吸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学习。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标签: 王献之米芾王羲之书法中秋帖

更多文章

  • 王献之手札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草书,鸭头丸帖,书法,行草书,章草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

  • 受王献之、怀素影响,鲜于枢草书筋骨遒劲有己意,赵孟頫自叹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怀素,草书,诗人,晋朝,王献之,赵孟頫,鲜于枢,自叙帖,书法家,书法作品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因受王献之、怀素、赵孟頫的影响,草书豪放劲逸、气势直逼唐人书法,如其代表作《题罗邺水帘洞诗草书帖》《盛暑帖》、《韩愈进学解草书卷》、《唐人杂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等。 元朝不仅重武轻文,而且对南人尤其轻视。这种外族入侵的感觉,被很大一部分南人所

  • 王献之《昨日诸愿》帖,局部放大!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草书,行书,诗人,晋朝,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昨日诸愿,鸭头丸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行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他的《鸭头丸帖》推崇备

  • 谁说王献之比他父亲差,一笔书圆转遒劲,让米芾钦佩,让乾隆爱慕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米芾,草书,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中秋帖,乾隆帝,书法作品

    一说书法圈里最狂的人是谁,毫不迟疑,一定是米芾,米芾生性狂妄,书法天赋极高,喜好刷字之风,行笔痛快,以“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笔法著称。米芾这肆意潇洒的书风又取学于谁呢?他就是王献之,米芾遍临晋人法帖,其中就有王献之的《中秋帖》,此作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献之,乃王羲之儿子,以行书、草书著称,

  • 王献之草书《送梨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送梨帖,米芾,柳公权,草书,董其昌

    王献之《送梨帖》,2行,11字,草书。《送梨帖》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草书《送梨帖》,2行,11字。尺牍大意是: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书法,子敬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王献之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行书,书法作品

    说起王羲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出身于当时的名门琅琊王氏,并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他的《兰亭集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成就也很高,与其父并称“二王”。因为他的父亲王羲之的盛名,王献之从小也喜欢书法,并且深受父亲的影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而王献之能够在众多兄弟中凸显并

  • 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行书,草书九帖,草书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

  •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楷书,淳化阁帖,书法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