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受王献之、怀素影响,鲜于枢草书筋骨遒劲有己意,赵孟頫自叹不如

受王献之、怀素影响,鲜于枢草书筋骨遒劲有己意,赵孟頫自叹不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寓书喻画 访问量:410 更新时间:2024/2/10 9:28:21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因受王献之怀素、赵孟頫的影响,草书豪放劲逸、气势直逼唐人书法,如其代表作《题罗邺水帘洞诗草书帖》《盛暑帖》、《韩愈进学解草书卷》、《唐人杂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等。

元朝不仅重武轻文,而且对南人尤其轻视。这种外族入侵的感觉,被很大一部分南人所不齿,汉族文人晋升更是无望,转而沉浸于书画艺术之中,这使元朝书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相当于元朝的“文艺复兴”。

在这场复兴的潮流中,赵孟頫振臂高呼,而鲜于枢作为他的至交,也深受影响,成为元朝“复兴派”中较为突出中的一员。

他们两人在书法上审美趣味相同,尤其是在复兴传统的问题上。都是从唐代上溯魏晋,力求晋人风韵,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南宋书坛一蹶不振的局面。

鲜于枢《草书秋怀二章》

复古至交切磋今草

《致鲜于枢尺牍》和《韩愈进学解草书卷》

元代龚璛说“书法不讲百余年。至元间,伯几、子昂二妙特起,古意复见于今。余尝谓后有尚论国家文艺之盛,必来取斯。”

鲜于枢跟赵孟頫可以说是至交,他大赵孟頫8岁,两人自打在扬州认识后一见如故,经常书信往来,互诉胸中的愁苦。正是因为他们交往密切,所以在书法上受彼此的影响也非常大,也成为他书学之路的转折点。

赵孟頫的草书作品非常少,而且都是今草作品,如《跋王献之保姆砖帖》和《致鲜于枢尺牍》残本,所以只能从今草作品上来对他们的草书展开比较分析。

赵孟頫《跋王献之保姆砖帖》

赵孟頫《跋王献之保姆砖帖》,此跋清秀隽永,主要表现粗细,如“令法人赋”、“知有”、“文丁亥八月”等字都比较粗。

里面有些章草的用笔,比如他的落款“孟頫”二字就是明显的章草写法,在用笔上尖锋较多,大都字字独立,牵丝映带的部分很少。

鲜于枢《盛暑帖》

而鲜于枢的《盛暑帖》也是表现粗细,字间距较小,可能由于鲜于枢写大字草书的缘故,在气势上更胜一筹,特别是最后两行,牵丝连带密集,把书写者的情感推向至高点。

赵孟頫的《致鲜于枢尺牍》和鲜于枢《韩愈进学解草书卷》属于多体杂糅型的,真、行、草同时存在于其中,这跟他们之间的交游和相互影响有关,所不同的是赵孟頫的《致鲜于枢尺牍》是先草后楷、行再用草书结尾,而鲜于枢《韩愈进学解草书卷》是先行后草再回到行书。

赵孟頫《致鲜于枢尺牍》 残本

也正是因为鲜于枢和赵孟頫亲密无间的关系,无话不说、直抒胸臆,双方对对方的评价都非常高,所以在对方书法艺术的评论上也是推心置腹的,后来世人也经常将他们二人的书法艺术做比较。

鲜于枢曾说:“近世诸贤书画不能俱传,李伯时亦善书,今独称其画;王黄华亦善画,今独传其书。盖以所长掩其所短故也。子昂学士书画俱到,他日必能俱传无疑。”

赵孟頫在鲜于枢去世几年后说道:“仆与伯几同学书,伯几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几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鲜于枢《韩愈进学解草书卷》

他们二者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但是在草书上的成就,鲜于枢确是如赵孟頫所说,这其中有文人的几分谦逊,但是用事实说话,从他们传世的草书作品看来,鲜于枢要略高一筹。

赵孟頫是复古思潮的“带头人”,与他关系非常好的鲜于枢自然会响应他的号召加入“复古”的行列中来,是他们引领了元朝复古思潮的风尚。他以二王书法为真伪的鉴别标准,并对王献之的书法推崇之至。

学献之而不囿

《中秋帖》与《唐人杂诗卷》

鲜于枢认为王献之的书法超过他父亲王羲之,而王献之的草书“一笔书”对后人的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中秋帖》现已被论证为米芾集临,但就当时而言,它还是归在王献之名下。

此图左边是《中秋帖》,右边是鲜于枢《唐人杂诗卷》的局部,初看觉得他们之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再细看,左边《中秋帖》和右边《唐人杂诗卷》中的“人”字的写法极为相似。

据记载,鲜于枢临习的古人书作中就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在鲜于枢41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王献之保姆砖帖》甚是喜欢并作诗四首,他最晚的草书作品如《韩愈石鼓歌草书卷》连带的部分特别多,由此可以推测出鲜于枢的草书风格受王献之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又不乏个性,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

鲜于枢没有完整的书法理论传世,但是他在《论草书帖》中说:“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

从中不难看出鲜于枢对于草书的审美标准。他觉得张旭脱离了法度,又评论说黄庭坚破坏了古法,最喜欢怀素的守法和古意。

鲜于枢《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

大草则入怀素门

《自叙帖》与《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

鲜于枢是元代少有的能写大草的人,而他的大草风格多取法怀素。

鲜于枢的大字草书作品主要有《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草书卷》等。以鲜于枢的《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和怀素的《自叙帖》作比较分析,就不难发现其草书的这一特点。

怀素的大字草书《自叙帖》中锋用笔,圆转是他草书的特色大小穿插,线条收放自如,细而不弱,墨色变化十分丰富。

怀素《自叙帖》 局部

黄惇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指出:“(鲜于枢)草书则入怀素门庭,能集诸家之长而画入自己笔端。”

看了他的大草作品之后,不禁惊叹,他们的用笔、结体和章法是如此的相似,果真是入怀素门庭。

从《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和怀素《自叙帖》比较中可以看出,怀素《自叙帖》在用笔上更大胆、豪放,鲜于枢的大字草书更多了一份静气,少了份“狂野”,法度十分严谨!

由于受到元朝书法“第一人”赵孟頫“复古”思想的推动和影响,鲜于枢也踏上了复归传统之路。

从鲜于枢的字中寻觅其书派脉络:献之是临习根基与开创新意的根,醉素是大草需有法度约束的源,子昂是交互式切磋相互影响最深,吸收传统书派的营养,却不拘泥于传统书派,寻求个人风格的展示,才了有他40岁后豪放劲逸、风格独特的草书风格。

品书谈画,风骨何在?

书画的魅力是让大家找到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得以寄托,让阅历得以分享,以自己的智慧去体验艺术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

更多文章

  • 王献之《昨日诸愿》帖,局部放大!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草书,行书,诗人,晋朝,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昨日诸愿,鸭头丸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行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他的《鸭头丸帖》推崇备

  • 谁说王献之比他父亲差,一笔书圆转遒劲,让米芾钦佩,让乾隆爱慕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米芾,草书,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中秋帖,乾隆帝,书法作品

    一说书法圈里最狂的人是谁,毫不迟疑,一定是米芾,米芾生性狂妄,书法天赋极高,喜好刷字之风,行笔痛快,以“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笔法著称。米芾这肆意潇洒的书风又取学于谁呢?他就是王献之,米芾遍临晋人法帖,其中就有王献之的《中秋帖》,此作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献之,乃王羲之儿子,以行书、草书著称,

  • 王献之草书《送梨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送梨帖,米芾,柳公权,草书,董其昌

    王献之《送梨帖》,2行,11字,草书。《送梨帖》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草书《送梨帖》,2行,11字。尺牍大意是: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书法,子敬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王献之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行书,书法作品

    说起王羲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出身于当时的名门琅琊王氏,并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他的《兰亭集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成就也很高,与其父并称“二王”。因为他的父亲王羲之的盛名,王献之从小也喜欢书法,并且深受父亲的影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而王献之能够在众多兄弟中凸显并

  • 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行书,草书九帖,草书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

  •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楷书,淳化阁帖,书法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