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王献之告诉你

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王献之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范炜 访问量:3478 更新时间:2024/4/14 2:13:33

说起羲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出身于当时的名门琅琊王氏,并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他的《兰亭集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成就也很高,与其父并称“二王”。

因为他的父亲王羲之的盛名,王献之从小也喜欢书法,并且深受父亲的影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而王献之能够在众多兄弟中凸显并且比肩自己的父亲,除了有书法天赋外,更多的则是依靠勤奋练习。

作为书法之家,外界千金难求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家中却是随处可见,王羲之也会专门写一些字帖来让儿子临摹。除了这些,王羲之也会亲自教王献之练字,有一次王羲之回家,看到认真练习写字的王献之,临时起意想要测验一下王献之练字是否认真专注。

于是他悄悄地走到王献之的身后,突然伸手去抓王献之手中的笔,使劲拉扯也没能拿走王献之手中的笔。这样的场景反而让王羲之很开心,因为书法创作,拿稳笔是关键。王献之小小年纪,并且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拿笔,还能够抓得这么稳,说明王献之练字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虽然经此一事,王羲之对王献之的信心倍增,认为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有可能超过自己,但只有基本功扎实还是不够的,要想写好字还要勤加练习。在这一方面,王献之就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古往今来,小孩子的耐性都是有限的,他们没有阅历的打磨,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耐住性子。由此也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王献之和十八缸水”的故事。

这里的一缸水并不是让王献之洗笔用的,而是用来研磨练字的。王献之练习书法也算刻苦,但在练习了三缸水之后还是生出倦怠,于是便写了一个大大的“大”字给父亲王羲之看。王羲之看后给出评价“上紧下松”,于是在王献之写的字上面添了一点,“大”字变成“太”。

王献之不服,于是抱着写的字让母亲点评,他的母亲在细细揣摩过后,停顿许久才叹了口气说道:“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走近一看,才知道自己母亲指的一点是父亲王羲之在自己写的字上面添加上去的一点。

于是他领悟到父亲母亲的用意,深知自己的字距离父亲还很遥远,便转头进入书房继续练字,誓要将自家院中的十八缸水练习完。正是这样日复一日、不断钻研自己的字体,王献之才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然而相比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后世则对王献之的情感更为关注,引起广泛讨论的就是王献之休妻事件。《晋书》曾记录了王献之临终遗言:“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在生命的尽头,最令王献之介怀和遗憾的就是与表姐郗道茂和离的事。

不同于父亲的官场失意,王献之并不醉心官场,他只想携一人安稳度日。他的表姐郗道茂漂亮优雅、端庄娴静,相差一岁的二人从小相伴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情意相通。郗道茂和王献之一样,都淡泊名利,再加上双方家世不俗,他们婚后的生活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创作中,成为别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然而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纵使二人情比金坚也抵不过皇家命令。当时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深深暗恋着王献之,便逼迫王献之休妻娶自己。王献之对此万般不愿,便想办法拒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喜欢我什么我改还不行”,便咬牙用艾草烧伤双脚,想着自己瘸了总让公主看不上了吧。

然而这个公主似乎也很倔强,非王献之不嫁,最终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拆散,郗道茂黯然离开王家,后终身未嫁。

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远超父亲,因为在唐代以前,王献之被书法爱好者推崇为天下第一,晋梁时更是被冠以“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只不过到了唐朝因为唐太宗的个人喜好,才开始推崇王羲之,更是被誉为“书圣”。

在我看来,二人的书法作品难分伯仲,评比二人谁写得更好似乎意义不大,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他们集天赋与勤奋于一身的精神。天赋难得,更难得的却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更多文章

  • 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行书,草书九帖,草书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

  •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楷书,淳化阁帖,书法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王献之此篇神作,神采不逊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家,鸭头丸帖,晋朝,魏晋

    估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从大的方面来谈,这是艺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书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从客观的文化环境上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以及个性和世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书法的境界提升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还有一个方面

  •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王铎,钟繇,诗人,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作品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