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寓书喻画 访问量:3953 更新时间:2024/2/28 21:14:39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

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无比强大的父亲形象的光辉笼罩之下,竟然诞生了另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书法国度的另外一位王者。

可以说,王献之代表了从汉末延续到东晋的整个书法革新运动的最后一环。这就是王献之的“改体”。

《鹅群帖》

开创“写意”书风

历来人们总是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提,称为“二王”。虽然父子二人在开一代书风上,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两人毕竟各有所长,风格亦不甚相同。王献之擅草书、行书、楷书,其字神爽气清,颇有仙风道骨。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为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但也是最有才气的儿子。谢安曾评王献之七兄弟,以为“小者最胜”。

王献之官至建武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第一任妻子是另一大族的都昙之女,后来离婚了,接着又娶了新安公主。年43而卒,死后由王珉继位任县职,为小令,后世故称王献之为“大令”。

《不谓帖》

王献之幼承家法,学书于父,又学张芝,而博采之长。他曾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

他认为当时(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书法还不够简洁、不够放纵,书体之间的隔阂严重限制了书写推进的速度,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方面推向一个极致。

王献之所开创的书风是一种“写意”的书风。他这种追求妍媚、飘逸的写意书风在六朝时便得到了推祟,以至他竟成了当时书家们心中的偶像。

陶弘景与萧衍《说书》中说,当时“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钟繇)继以脱落,海内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羲之)亦然”。王献之的书名竟超过了钟繇和王羲之,就是因为王献之的书法涉及到了书法的“写意”本质。

《地黄汤帖》

那时,学王献之的著名书家有羊欣、萧思话、萧衍、王僧虔、薄绍之、谢灵运等人,虽然他们的笔力皆不及王献之,但都学到了王献之妍媚婉转的一面。不过,六朝人可谓只得献之书法形貌而失之刚劲。

到了唐代,书家大都学过王献之,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所谓初唐四大书家,无不从王献之那里吸取精华,王献之峻逸神纵的草书实在开了唐代草书的先河。

比如其中的张旭,他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创制了狂草,郁屈盘结,连绵萦绕,逸势奇状,狂怪百出,他的书法,将强烈的个人情感倾注到狂草创作中去,使草书成为渲泄个人情感的理想方式。

《十二月割帖》

风流为一时之冠

王献之对书法的革新并不是在书体意义上的,而是在既有书体——楷书、行书和今草的新书体系统——的基础上,将各种书体之间的壁垒打破,让书法真正成为汪洋一片的奔涌的书写之流。

王献之出身在书法世家,其父王羲之书法“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王献之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又有名师指点,这些无疑给他的学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东晋时,篆、隶、楷、行、草诸体,历经各代书家的努力,已达到了诸体完备的程度,所以书家们可以不再把精力放在书体的创新上,他们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通过对笔法、章法等的加工美化上去创新。

以上两点无疑为王献之后来能破体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极热帖》

《晋书》记载说:“……(王献之)次习于张(芝),后改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创造新法成了王献之的奋斗目标。

由于章草带有浓重的隶意,笔画上多有隶书粗重的波磔,而波磔太多,行气便向右侧流泄,上下字间的笔势、气韵就变得不太连贯,这样的草书大大影响了书写时的速度,使书家的感情不能自由地得到流露,所以,为了使草书的抒情性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王献之提出了“宏”、逸的要求。

基于此,王献之设法以一种新的书体去代替章草,以改变章草古雅质朴的面目,而这种书体务求飘逸秀丽,又能简略易写。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鄱阳书具帖》

正如张怀瑾说的:“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中间”。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体实际是一种“破体”,这种“创草破真”后出现的书体,可以不受真、行、隶、楷等书体的约束,对于能表达书家感情的线条能随意地加以驱遣,已不再拘泥于某一种书体特定的技法、章法和结构。这种书体书写时自由度极大,并且风格上又潇洒、娇媚、飘逸。

在王献之的手上,行书被改造成为一种最不像书体的书体、 没有形式的形式, 他赋予了它最为风流的特质;在草书上,他将单字或连绵度不高的小草推向了大草和狂草的畛域,草书从来没有显得如此急速、动荡、激情澎湃。王献之的风流确实立于时代的顶峰上,“风流为一时之冠。”

《送梨帖》

结语:

随着历史的车轮翻滚,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不断提升,王献之显示了他越来越致命的吸引力。

虞和《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日:‘世人哪得知。’” 在这里王献之充分显示了他超越于时代之上的眼界和自信,他对书法这件事情有超越整个时代的洞察,凭借于此,他才与他的父亲一起登上了书法的王座。

更多文章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王献之此篇神作,神采不逊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家,鸭头丸帖,晋朝,魏晋

    估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从大的方面来谈,这是艺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书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从客观的文化环境上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以及个性和世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书法的境界提升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还有一个方面

  •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王铎,钟繇,诗人,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作品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木木夕木夕标签:桓温,武帝,皇帝,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突如其来的话,让他泪流满面。得了皇上,驸马不敢在皇上面前犯错。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倒车门”。他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亲近他的人也不少,但这等于断了他的仕途。限制很多,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想嫁给皇帝的女儿,甚至有人会避而远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

  • 王献之《更等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更等帖,钟繇,书法,草书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