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书法 访问量:4242 更新时间:2024/1/26 22:54:12

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以“外拓”用笔为主,兼以“内擫”,“外拓”和“内擫”和谐统一,因此,王献之既有王羲之楷书凝练、朴厚之质,又极具清健、秀逸的气韵。

《洛神赋十三行》的结构,不仅继承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而且随情所至。有些字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很长,但并不轻飘柔弱,笔力都能运送至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有些字的个别笔画,采用行草写法,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变、婀娜多姿。有些笔画多的字写得很大,但整体上又能与笔画少的字相统一,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疏密恰当、开合分明,具“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天然之趣。

《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纵有行、横无列 ;字与字之间揖让有序、顾盼生姿,行行气势完整 ;行与行之间,间隔亦时紧时松、松紧自如。《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楷书代表作,其风姿秀美,形态活泼多姿,神满意足,被誉为“小楷极则”,后人极为推崇,多以此为摹写范本。

清杨宾在《铁函斋书号》中云 :“字之秀劲圆润 , 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事实也确实如其所说,在王献之以后的书法家,就小楷成就而言,没有能超越他的。《洛神赋十三行》的艺术价值,在传世书迹中是极为少见的。

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

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

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

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

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

瓟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更多文章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王献之此篇神作,神采不逊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家,鸭头丸帖,晋朝,魏晋

    估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从大的方面来谈,这是艺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书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从客观的文化环境上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以及个性和世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书法的境界提升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还有一个方面

  •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王铎,钟繇,诗人,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作品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木木夕木夕标签:桓温,武帝,皇帝,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突如其来的话,让他泪流满面。得了皇上,驸马不敢在皇上面前犯错。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倒车门”。他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亲近他的人也不少,但这等于断了他的仕途。限制很多,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想嫁给皇帝的女儿,甚至有人会避而远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

  • 王献之《更等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更等帖,钟繇,书法,草书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玉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书法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1】旧拓玉版十三行;丙子秋日{?}{?}题【2】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王献之服下“仙丹”之后,随手写下两行草书,只有此作能超越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行草书,鸭头丸帖,赵孟頫

    魏晋为什么是书法发展的巅峰,后世不论怎么写都无法超越?魏晋书法的繁荣是由各种社会发展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玄学的兴盛。魏晋时期,人们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修仙问道之风盛行,这对书法意境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权贵士大夫阶层炼丹修仙是常有的事,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