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三生 访问量:266 更新时间:2024/2/28 21:15:58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

《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

《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卷九(上海图书馆藏)

《天宝帖》 宋拓绍兴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卷九(上海图书馆藏)

王羲之《何如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不审尊体……”

王献之《安和帖》《节过帖》《夏节近帖》《岁尽帖》《月终帖》《昨日诸愿帖》《不审尊体帖》《天宝帖》的“不审尊体……”“不审……”

王羲之《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献之《黄门帖》《岁尽帖》“不自胜……”“奈何奈何……”

《授衣帖》书法给人印象是张弛有度、循规中矩、不激不厉,继承多于创造,王羲之书法风格特征随处可见。

从内容看,《授衣帖》属告丧吊慰之类的尺牍,其特征为陈哀述痛、感叹奈何。其语词皆为重复率很高的陈式套语,几成程序,此于王羲之等魏晋法帖多见。如《授衣帖》有“伏惟哀慕兼恸痛毒”及“不审尊体云何”等,皆陈式套语,于王羲之帖中频出。于此不难发现王献之的书迹风格特征都神似王羲之。尤其是“不审尊体……何如”近于程序化句型,多见于二王书帖,比如唐模搨本王羲之《何如帖》与《淳化阁帖》卷九、卷十所收王献之《安和帖》《节过帖》《夏节近帖》《岁尽帖》《月终帖》《昨日诸愿帖》《不审尊体帖》“不审尊体……何如”句式字迹、风格特征二人极为近似,而“不审尊体”则如出一辙。又比如唐模搨本王羲之《姨母帖》与王献之《黄门帖》《岁尽帖》“哀痛催剥不自胜……”“……不自胜”句式字迹、风格特征相比,极为酷似。

此类出现频率极高的尺牍特定习语套话,不遑枚举,而且书法大都相近。例如近于符号化的草书“奈何奈何”之类写法,在王羲之等晋人帖中尤其多见,王献之也多用此草法。再比如王羲之《奄至帖》与王献之《天宝帖》“奄至此祸……”“奄失此女”及“情愿”“深至”等,十分近似。至于频出的各种“痛”字,则写法几乎如出一人之手。

王羲之《奄至帖》(《淳化阁帖》卷六)

王献之《天宝帖》(卷九)“奄至此祸……”“奄失此女”及“情愿”“深至”等。

刘宋龢《论书表》论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之间,又为今古”。照理说彼此书法风格悬殊应该是很大的。唐李嗣真《书后品》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这指的仅仅是其草书。确实,王献之草书给人留下恣意纵横、放浪形骸的“外拓”印象,然至少在行楷书方面,他与其父的风格却如此酷似,典雅含蓄不事张扬,应该说是子承父业,大致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当然也正因如此而很难超越其父。

李嗣真评王献之“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有失体处”。二王研究专家宋代的黄伯思《东观余论》“跋王大令帖后”评价比较中肯:“张怀瓘云,子敬草书幼师父,而后法张芝。仆谓献之行草亦然,模矩虽出于逸少,而笔气飘飘已面元常庭域矣。故自谓与尊故当不同,人那得知。非夸辞也。”王献之书学其父书法,多认为不及其父。比如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帖记》评《授衣帖》:“(黄)伯思又云:‘笔势闳放,实子敬书之合作。’今按此果不谬,后七行研笔瘦劲,虞伯施(世南)《积时帖》实从此夺胎。”但这应指的是王献之的行楷书,他的草书成就应该不逊其父。一句“世人那得知”名言,至少告知世人,他自己是认为超过了“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的父亲王羲之的草书。

总之,王献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草书超越而行楷守成,大约不谬。毕竟王献之行书尺牍与王羲之同样,属于“同处语言天地间”的“一家眷属”,也是典型的魏晋人尺牍书法的“标准件”之一。(文/祁小春)

推荐尺牍名笔

|山松|

仿宋代诸葛笔制式小狼毫

更多文章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王献之此篇神作,神采不逊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家,鸭头丸帖,晋朝,魏晋

    估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从大的方面来谈,这是艺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书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从客观的文化环境上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以及个性和世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书法的境界提升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还有一个方面

  •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王铎,钟繇,诗人,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作品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木木夕木夕标签:桓温,武帝,皇帝,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突如其来的话,让他泪流满面。得了皇上,驸马不敢在皇上面前犯错。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倒车门”。他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亲近他的人也不少,但这等于断了他的仕途。限制很多,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想嫁给皇帝的女儿,甚至有人会避而远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