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艺术道 访问量:2692 更新时间:2023/12/27 19:48:07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 艺术道 ——

  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王献之《草书九帖》

  释文 :

  (一)江州帖

  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东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二)疾不退帖

  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忧。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辣耳。

  (三)消息帖

  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复小尔耳。

  (四)省前书帖

  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五)近与铁石帖

  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

  (六)知铁石帖

  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

  (七)玄度何来帖

  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十一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令此弈上道。

  (八)忽动帖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九)委曲帖

  委曲前书,且想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更多文章

  •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楷书,淳化阁帖,书法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王献之此篇神作,神采不逊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家,鸭头丸帖,晋朝,魏晋

    估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从大的方面来谈,这是艺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书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从客观的文化环境上来看,魏晋时期的思想以及个性和世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书法的境界提升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还有一个方面

  •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王铎,钟繇,诗人,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作品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