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4/1/16 18:19:32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

丁仪

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被处“髡刑”(剃头发)。陈寿怀恨在心,在写书时刻意贬低诸葛亮。例如:“奇谋为短”“无谋断略”,此被认为“曲笔”“阿晋”“泄私愤”。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髡刑

要清楚的是,陈寿生于公元233——297年,《三国志》成书性质为现代史。《晋书》作者为唐代房玄龄,时间上差了300年,写的是古代史。2书同列24史,都是官方所承认的正史。谁更可信?

房玄龄

《晋书》在记录陈寿向2兄弟索贿这件事时,语气并不确定。讲的是“或云”,即“有这么个说法”,“据人说”。可信度存疑。既然丁仪、丁廙兄弟如此有名,会不会因为不列传导致重大事件的遗漏呢?也没有。

晋书

可参照裴松之《三国志注》《资治通鉴》等其他文献。关于2丁的记载,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足轻重且品行很差。不给他们立传是天经地义。清代《三国志考证》也有旁证,丁仪、丁廙不过右刺奸掾和黄门侍郎的小官,无寸尺之功。

黄门侍郎就是皇帝的近侍

还想立传?确实该给你1000斛!陈寿不仅没有抹黑诸葛亮,作为晋臣,在《三国志》中共为8人单独立传,除主公级别人物外,单列的仅仅诸葛亮和陆逊2人而已,给足了敌国丞相的面子,陈寿对诸葛亮的总评趋于褒扬,字数亦最多。

和帝王同档次的丞相

超过刘备刘禅曹操曹丕,谓之为“治世良才”。评价的语气也是,孔明4出祁山而未建寸功,大概是其奇谋诡计不如治理国家的才能“吧”!乾隆在勘定《二十四史》时也将《三国志》纳入,足见其史学价值的崇高地位。

乾隆钦定二十四史

《三国志》取材精炼,陈寿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考证、慎重的删选,对可信度不高的资料都予以废除,不妄写评论。这也是《三国志》全文仅有35万余字原因。但史料不足,出现顺序颠倒、前后逻辑很难理顺也是其特点。

古代史官

现在很多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研究三国皆以《三国志》为优先,凡是《三国志》写的就引经据典,凡是《三国志》找不到的资料又排除在外,就显得简单粗暴了。这样又会使历史文献范围变得狭隘。殊不知,正史之外亦有古史。

三国志

比如,因为司马迁班固“纪传体”史书的载体内容过于繁多,汉献帝刘协就曾令史官重作“编年体”的《汉记三十篇》,作为正史的补充。《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包括《裴注》等均不在《二十四史》之列,我们仍然称之为“编年体”史书。

各类历史体例

最初两部《后汉书》为东吴史官所记,长达百卷,被评为“书谬少信”。《后汉书》依然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四库全书》一向就存在毁书、删文的弊端。对赤壁之战描写得不清不楚的纪传体《三国志》,远没有编年体《资治通鉴》来得顺畅。

资治通鉴

可见判断史书优劣并不能以是否为正史来判断价值。正史、古史两种载体互为补充,正史里面也良莠不齐、可信度不高的一类。此外杂史、野史、逸史等因为达不到标准,也被正史排除在外。

明代手抄野史

其实内容往往更丰富,视角更多面,多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大儒所著,也是正史的有益补充。比如众所周知的《战国策》就被24史排除在外。《魏晋世语》《典略》《建康实录》仅仅是因为既不是“纪传体”、又不是“编年体”就被归为杂史一类。

战国策

故此,正史、古史、杂史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才是立体了解古代史的正确途径。裴松之就给我们立起了标杆,以《三国志》为核心,旁列正史、编年史、杂史、伪史、杂传等内容,加以论辩,为我们搞清楚事情提供了空间。

裴松之

研究历史也并非只有死读史书一条出路。例如,复旦大学在研究曹操墓时,就推翻了《三国志》中关于曹操有夏侯氏血统的说法。现代史学家也综合考古拿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广开言路、广开门路、广开才路,才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更多文章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一方更厉害?陈寿:这些演义情节我没写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陈寿,张郃,关羽,张辽,徐晃,曹操

    “五虎上将”我们是最为熟悉的,五位虎将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却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全,曹操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概念,只是将五人合并为一传。这一合称是在演义、话本以及民间流传下逐渐演变形成的

  •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历史解密编辑:潜雅艳美食标签:陈寿,谯周,史书,魏书,三国志,后汉书,科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给“五世三公”的杨修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陈寿,杨修,三国志,曹操,曹魏,杨修之死

    众所周知,杨修算得上知名度一流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更是入选了语文教科书。不过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却没有给杨修立传。结合杨修的知名度和其“五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就显得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的原因尚未一致结

  • 陈寿《三国志》中10大猛将排行:吕布第二,赵云第九,第一极强!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陈寿,吕布,凌统,赵云,赵子龙,三国志,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说历史的女人——第131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志》中的三国十大猛将。平时我们一般谈论的三国武将排行,都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演义毕竟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再加上罗贯中本人强烈的扬刘贬曹思想倾向,所以若以史载来看,自然是有失偏颇。而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毕竟是客观记载,而且经过上千年的岁月,

  • 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正史,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一生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被最大化的放大,也虚构了很多诸葛亮的辉煌事迹。比如借东风、八阵图等等,让诸葛亮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着实非常精妙,他的战略眼光让人不得不佩

  • 古今六十四名将中为何只有邓艾,却没有姜维?陈寿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邓艾,姜维,陈寿,钟会,诸葛亮

    唐肃宗时期,全国大设太公庙,主祀姜尚为武成王。然后在上元元年,又设立了“十哲”为旁祀。最后又在建中三年前后又加入了“六十四名将”。其中在三国时期的,除了蜀国丞相诸葛亮进入“十哲”之外,还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人入围。可以说一入武庙,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古今崇拜的偶像,备受后人

  •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陈寿,祁山,蜀汉,曹魏,诸葛亮,司马懿,艺术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引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厉害?陈寿对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号称“三巨头”。其中曹操雄才大略,在陈留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征战,大将越来越多,兵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统一北方,是魏国的奠基人。刘备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吴国在孙坚、孙策两代人的

  • 刘云鹤:纪念恩师陈寿荣

    历史解密编辑:墨真书画院标签:书法,书画,陈寿荣,刘云鹤,篆刻家,西泠印社

    传承印学 贡献印坛——纪念陈寿荣先生百年诞辰金石篆刻界有句媲美益彰的话:“南有西泠社,北有万印楼”。“万印楼”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收藏家陈介祺的一方印章的印文,谓收藏古玺汉印达万枚。后人将“万印楼”作为陈介祺的故居名。陈介祺以收藏“毛公鼎”、“十钟”、“万印”等珍贵文物而名重海内外

  • 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小车撞到公交车,一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南充新视角标签:陈寿,公交车,嘉陵区,南充,交通事故

    今日凌晨3点多钟(2022 9 21)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辆小车撞到一辆停在路边的公交车,小车驾驶员死亡,坐乘人员受伤!晚上开车更加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酒后开车也不要开车耍手机,更不要飙车!当然 这起交通事故,网友也对公交车停在路边合不合法提出了质疑!(网友拍摄)以上来源南充耗子哥声明:本文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