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潜雅艳美食 访问量:3899 更新时间:2024/2/1 10:55:46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数家珍,三国的故事甚至都不仅仅是故事,甚至都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去。三国的历史如此被人喜爱和重视,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完全想不到的,尽管三国故事流行,大部分都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功劳,但三国的热度,必然会连带着《三国志》这本史书,知名度甚至是除了史记之外最高的。

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见到陈寿,恭喜他写的《三国志》成了中国历史知名度高居前三甲的史书,陈寿一定会一脸懵,什么三国志,我没写过呀。随即立马作者惊恐状,做出禁言的手势,你可别胡说,我可没写过什么三国,你不要连累我被抄家灭族。陈寿说得没错,他的确没写过三国志,而且这种话也不能乱说,因为这在古代可是非常严肃的话题,稍有不慎,就会被满门抄斩。你这个名字都是大逆不道的,三国志,哪里来的三国,分明只有一个国家,你把魏蜀吴并立,这分明就是乱臣贼子所为。陈寿的确没有写过三国志,给他个胆子,他也不敢写,他写的是《魏书》《吴书》和《蜀书》,而且这三本书也不是平等的,《魏书》是正统,因为在陈寿的时代,魏国必须是正统。

陈寿是西晋人,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混乱的时代,伟大的晋朝,法统是来自于魏国,所以魏国必须是正统,这一点在陈寿的时代,没有一点点争议可言。但陈寿年轻的时代,实际上是在蜀国度过的,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蜀国投降派谯周,唐代温庭筠的《过五丈原》,就用讽刺的口吻调侃过谯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诸葛亮人已经不在了,只能让谯周这种人,在蜀国兴风作浪了,当然了谯周之所以有名,还在于他的学问很好,要不然当时蜀国绝大部分官员都主张投降,怎么就让谯周背了锅,成了投降派的代表呢。尽管陈寿,对蜀国有天然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写史书的时候,也不能表现为把蜀国写成正统,更不能把刘备的传记写成本纪。

他没有司马迁的魄力,更主要的是,经过了汉朝400年的思想驯化,朝廷已经绝对不允许把对手写到本纪里了,所以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是绝唱。但是,感情这东西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对于文人而言,他可以把自己的小心思体现在别的方面。《蜀书》当中,对刘备称“先主”,对刘禅称“后主”,然而在《吴书》当中,对孙权和历任皇帝都直呼其名,这种差别还是很明显的,毕竟对于陈寿而言,蜀国才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意识形态问题,从来都是非常严肃的,本来只有《魏书》算正史,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时代的正统问题,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到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命名为《三国志》,这种分法本身就体现了对魏国正统性的质疑。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过是不得已才用的魏国的年号,到了朱熹那里,干脆直接抛弃了魏国的正统,提倡刘备的正统性,也就是昭烈即汉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而言,《三国志》就是一本写得很好的史书,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观念之争,而且有趣的是,《三国志》的注释跟《三国志》本身的篇幅一样多,甚至跟本尊一样出名,这就是裴松之岁三国做的注释。可以说,你看《三国志》不看裴松之的注释,等于是没看三国,因为这两个人写史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陈寿行文简练,对史料取舍有度,但裴松之又把陈寿舍弃的史料给捡了回来,做了大量的注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史观念。有个小知识很有趣,《三国志》虽然写得很好,但受限于当时的观念,对于魏国的很多说法,还是有所忌讳的。

但是你看《后汉书》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会写得比较直白,尤其是关于曹操的一些说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现在说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你看上去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实际上《后汉书》是历史学家范晔写的。从写作时代上看,要晚于《三国志》,所以在处理曹魏的问题上,要公正很多,这主要是由写作年代决定的。

道不完的历史,说不尽的三国,中国历史其实有两个三国,一个是真实的三国,一个是小说里的三国,这两个有时候经常打架,有时候又相得益彰,互相加持,共同造就了今天,三国短短不足百年,却是国人最熟悉的历史。

更多文章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给“五世三公”的杨修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陈寿,杨修,三国志,曹操,曹魏,杨修之死

    众所周知,杨修算得上知名度一流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更是入选了语文教科书。不过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却没有给杨修立传。结合杨修的知名度和其“五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就显得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的原因尚未一致结

  • 陈寿《三国志》中10大猛将排行:吕布第二,赵云第九,第一极强!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陈寿,吕布,凌统,赵云,赵子龙,三国志,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说历史的女人——第131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志》中的三国十大猛将。平时我们一般谈论的三国武将排行,都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演义毕竟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再加上罗贯中本人强烈的扬刘贬曹思想倾向,所以若以史载来看,自然是有失偏颇。而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毕竟是客观记载,而且经过上千年的岁月,

  • 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正史,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一生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被最大化的放大,也虚构了很多诸葛亮的辉煌事迹。比如借东风、八阵图等等,让诸葛亮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着实非常精妙,他的战略眼光让人不得不佩

  • 古今六十四名将中为何只有邓艾,却没有姜维?陈寿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邓艾,姜维,陈寿,钟会,诸葛亮

    唐肃宗时期,全国大设太公庙,主祀姜尚为武成王。然后在上元元年,又设立了“十哲”为旁祀。最后又在建中三年前后又加入了“六十四名将”。其中在三国时期的,除了蜀国丞相诸葛亮进入“十哲”之外,还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人入围。可以说一入武庙,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古今崇拜的偶像,备受后人

  •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陈寿,祁山,蜀汉,曹魏,诸葛亮,司马懿,艺术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引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厉害?陈寿对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号称“三巨头”。其中曹操雄才大略,在陈留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征战,大将越来越多,兵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统一北方,是魏国的奠基人。刘备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吴国在孙坚、孙策两代人的

  • 刘云鹤:纪念恩师陈寿荣

    历史解密编辑:墨真书画院标签:书法,书画,陈寿荣,刘云鹤,篆刻家,西泠印社

    传承印学 贡献印坛——纪念陈寿荣先生百年诞辰金石篆刻界有句媲美益彰的话:“南有西泠社,北有万印楼”。“万印楼”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收藏家陈介祺的一方印章的印文,谓收藏古玺汉印达万枚。后人将“万印楼”作为陈介祺的故居名。陈介祺以收藏“毛公鼎”、“十钟”、“万印”等珍贵文物而名重海内外

  • 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小车撞到公交车,一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南充新视角标签:陈寿,公交车,嘉陵区,南充,交通事故

    今日凌晨3点多钟(2022 9 21)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辆小车撞到一辆停在路边的公交车,小车驾驶员死亡,坐乘人员受伤!晚上开车更加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酒后开车也不要开车耍手机,更不要飙车!当然 这起交通事故,网友也对公交车停在路边合不合法提出了质疑!(网友拍摄)以上来源南充耗子哥声明:本文系转载

  • 【国画天地】陈寿岳的这些小品,可大赏!

    历史解密编辑:津门网标签:国画,画展,绘画,先生,陈寿岳,陈子庄

    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其作品随意挥洒,朴素天真,形由感生,墨情动人。陈寿岳是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的长子,在绘画领域师从其父,并在绘画风格上也继承了子庄先生独树一帜的诗意画境。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1965年成都美专毕业后,

  • 同样是君王,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陈寿为什么用了崩殂薨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体裁。所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而成的史书,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而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来记述历史,这类史书较多,有《史记》、《三国志》等等。而在《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