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621 更新时间:2024/1/24 20:38:11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以上记载出自唐朝一代良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

据房玄龄等人的记载:陈寿在著述《三国志》的时候,要对曹魏时期的丁仪、丁廙立传,可是,立传不立传,那还不是陈寿一句话,就对丁仪、丁廙之子说,给我送一千斛米,我就为尊公作佳传;不然的话,什么都免谈。最后,一千斛米的索要,被断然拒绝,也就没有立传。

按照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斛等于一石,即10斗,120斤,千斛就是10万斤。这不是小数目啊!你看,在房玄龄等人的笔下,陈寿成了见利忘义,以为人立传为条件,欲收受不义之财的“刀笔吏”。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索米鬻笔”之说。

这段记载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丁仪、丁廙,那么,这里面有什么恩怨情仇和血雨腥风呢?

要解开这个谜底,我们先从史家著述写史谈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我们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专属,贩夫走卒、刺客商贾、奇人异士都能写入史书立传了,比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所以说,史官的品行和写法往往决定着史料的真实和流传。在《史记》中,司马迁以“春秋笔法”书写历史,行使史家对历史的裁决权,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隐晦含蓄地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也就是所说的“微言大义”。

▲赵穿、士会、赵盾、提弥明(绘画),晋灵公同赵盾饮酒,埋伏甲士欲杀赵盾,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

说到史官,有这样一个成语“董狐直笔”,说的就是这件事。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

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

其实晋灵公是被其族弟所杀,跟赵盾无关,董狐站在封建礼仪立场上,指责赵盾没有讨伐乱臣赵穿,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

其实晋灵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经常站在楼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把路人打得头破血流,让身边的美人取乐。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口味,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命人分尸八块,用竹篓装了抛尸荒野。

这样一个暴君对赵盾多次劝谏不领情,赵盾跑了,回来之后,还被史官一笔封杀,背上了“弑君”的恶名,你说赵盾冤不冤?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咱们的主人公出场了,他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赵盾“弑君”冤,陈寿更冤!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史书上称之为“三国归晋”。当时,陈寿已经48岁,年近“知天命”,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这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这部巨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前四史”之一。

最早,三国志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我们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就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成的通俗小说。

大家对《三国演义》耳熟能详,可是对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就了解不多了,今天,我们脱口而出的很多句子就来源于《三国志》.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在书中,陈寿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不过史家在当时这样做,也并不为过,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通常,不过,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好,书归正传,陈寿以给丁仪、丁廙立传为名,向其子索要一千斛米,这件事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据史料记载,丁仪、丁廙兄弟拥戴的是曹植而非曹丕,大家都知道的《七步诗》,就是曹植所做: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王之家的血肉相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据《资治通鉴》记载:“操欲以女妻丁仪,丕以仪目眇,谏止之。仪由是怨丕,与弟黄门侍郎廙,及丞相主簿杨修,数称临侯植之才,劝操立以为嗣。”

意思是说,曹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丁仪,可是,曹丕谏阻,说丁仪这个人,长的有毛病,一个眼睛小,影响形象,不能嫁给这样的人!,就这样,丁仪攀龙附凤的美事破灭了。

人常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丁仪联络自己的兄弟黄门侍郎丁廙和主簿杨修一起辅助曹植。不管怎么说。并且“为之羽翼”。在曹操面前力主立曹植为王太子,你想,帝王之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曹丕对曹植都敢下手,何况他人呢。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之后,曹丕不仅处死了丁氏兄弟,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将其男性亲属包括他们的儿子在内一并诛杀,也就是满门抄斩。

大家看到这里,要划重点了,丁氏兄弟是被满门抄斩,不存在有儿子和后裔之说了。

到了公元280年的时候,48岁的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这时候离丁氏弟兄被杀、满门抄斩已经过去了60年了。哪里有后代之说。所以说,在60年后的西晋王朝,丁氏弟兄已没有儿子,让陈寿去搞“有偿新闻”了。

主要人物都不存在了,故而《晋书·陈寿传》中关于陈寿“索米鬻笔”的记载就是道听途说、子无虚有。

当年,房玄龄采用这些传闻入《晋书》时,似乎也不能确定其真伪,所以用了“或云”这样含糊其词的说法。

但唐代《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却不肯原谅陈寿,他在《曲笔》篇中对“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提出严厉批评,认为是“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放)豺虎可也”。话说得很不客气,一点儿余地不留,直言陈寿是“记言之奸贼”。

在古代,著述史书有的是官修的,有的是民间私修的,著述者往往处在不同的立场,进行编撰。更有甚者“为尊者讳”,维护帝王及“尊者”的尊严,而对其行为隐恶扬善,文过饰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宦官专权,所以屡遭遣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浩如烟海的笔记小说、百家杂记中,作者根据道听途说,进行杜撰演义,可谓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可是这样以来,就给历史人物带来了千古骂名。

所以我们在读史的时候,遇到内容矛盾的地方,一定要存疑,你看,今天,我们根据史料,驳斥了“索米鬻笔”的传言,还史学家陈寿之清白。

▲年轻时到蜀国都城成都学习的陈寿,曾在名儒谯周门下学习,刻苦攻读史学。

清代有个叫夏敬渠的文人,写了一本书《野叟曝言》,说陈寿是“帝蜀不帝魏”,清代这位“野叟”的话不无道理,18岁那年,陈寿来到蜀国都城成都,进一步刻苦攻读史学,在南充的民间至今流传许多陈寿刻苦读书的故事。

如果说,谁不说咱家乡好,那么陈寿对蜀国,自然就多了一份亲情,陈寿虽归魏、晋,但是,藏在内心深处对故国的怀念,对故国先哲的缅怀,是怎么也抹不掉的。

(配图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西晋〕陈寿《三国志》

〔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

〔唐〕刘知己《史通·曲笔》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标签: 陈寿三国志史记魏书史书吴书

更多文章

  •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陈寿,马谡,晋书,曹操,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或云丁仪、丁廙(yì

  •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陈寿,晋书,曹操,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还有1人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

  • 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陈寿,诸葛亮,司马懿,诸葛瞻,司马昭,马谡,三国,艺术家,天文学家

    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

  • 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陈寿,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乃是“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剥开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关系的表象,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诸葛亮心知肚明,并对此作出了适当的反应。刘备很早就起兵与群雄逐鹿中原了,却因实力不济,接连败北,最后与曹操撕破脸

  • 申报公告丨关于陈寿彬退赔款项申报的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武平法院标签:陈寿彬,立案,执行局,本院

    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刑事退赔款认领公告(2022)闽0824执1170号本院立案执行的被执行人陈寿彬犯盗窃罪刑事罚金、退赔一案,(2022)闽0824刑初129号《刑事判决书》确定的退赔款项已执行到位,追缴的被执行人陈寿彬违法所得款剩余749.9元无人认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寿,曹操,蜀汉,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司马炎,艺术家,中国古文献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引言“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