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526 更新时间:2023/12/6 20:04:52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

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陈寿这是在黑诸葛亮,因为陈寿的父亲作为蜀汉官员曾受到诸葛亮的处罚,这些说法其实都不靠谱。陈寿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他所著《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历来被视为一部良史。《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一部《三国志》有如此高的评价,陈寿当然不会是因为私怨,而歪曲史实的那种人。而且只要通读过《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人就知道,陈寿对诸葛亮是非常推崇的,各种褒奖之词毫不吝惜。陈寿认为,诸葛亮作为相国,治理内政、修订法律,让百姓心悦诚服,是和管仲萧何一样的人,这么高的评价,你怎么能说陈寿在黑诸葛亮呢?那么,陈寿为何要最后说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第一,陈寿在自圆其说。纵览《诸葛亮传》,陈寿其实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要知道陈寿是作为西晋的官员撰写的《三国志》。西晋是承接曹魏,所以曹魏、西晋才是正统,像蜀汉、东吴属于偏安一隅的贼寇,诸葛亮严格意义上属于敌对阵营。

既然这样,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你陈寿把他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国理政如管仲、萧何一般,其实有些违和。而且如果有人问,为何诸葛亮这么牛,那么多次北伐为什么没有成功?陈寿就不好回答了,所以他说了一句“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

第二,陈寿在附和司马懿。最先评价诸葛亮用兵缺乏应变才能的始作俑者,正是司马懿本人。《晋书·宣帝纪》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一再向司马懿挑战。曹魏朝廷关注战况的发展,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就写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在回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破之必矣。”

司马懿是说,诸葛亮志向大而不能预见机会,多谋略而少决断,好用兵而没有权变,攻破他是必然的了。司马懿的评价,明显带有安抚朝廷君臣的政治考虑,因为他必须让朝廷相信他能搞定诸葛亮,所以必须贬低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见蜀军的营垒,却又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前后评价不一,说明目的不同。

这样一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陈寿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语,特别是缺乏应变才能的负面评语,就更是非做不可了。

首先,司马懿是与诸葛亮亲自鏖战了四年之久的当事人,又有二十多年的丰富用兵经验,他的评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你陈寿能不采纳吸取吗?而且此时司马懿,早已被追尊为高祖宣皇帝,在皇家宗庙居中的神位上庄严供奉了。

所以司马懿的评语,更上升到高祖宣皇帝,开金口发玉言钦定的政治高度,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有神圣性。在西晋王朝担任国史编纂官的陈寿,对如此高度敏感的文献资料,有胆量不尊重吗?除了将其老老实实写进诸葛亮的传记,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吗?

负面的评价正式写进去,人身安全有了保证之后,陈寿也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做出一些弥补。一是把司马懿由衷的正面赞叹“天下奇才也”,放在前面的传记正文中;二是在评价诸葛亮的行政才能时,尽量完美一点;三是把负面评价,弄成语气不完全肯定的揣测性语气(用了欤这个词)。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诸葛亮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有句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在赞扬诸葛亮的谨慎。其实反过来说,诸葛亮的缺点或许就在于太谨慎了,蜀国弱小,不用奇谋几乎不可能北伐成功,但诸葛亮从不冒险,或许这就是他的缺点了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方北辰《一代名将》

更多文章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

  •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三国志,正史,史书,诸葛亮,二十四史,晋书,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丁仪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一方更厉害?陈寿:这些演义情节我没写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陈寿,张郃,关羽,张辽,徐晃,曹操

    “五虎上将”我们是最为熟悉的,五位虎将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却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全,曹操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概念,只是将五人合并为一传。这一合称是在演义、话本以及民间流传下逐渐演变形成的

  •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历史解密编辑:潜雅艳美食标签:陈寿,谯周,史书,魏书,三国志,后汉书,科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给“五世三公”的杨修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陈寿,杨修,三国志,曹操,曹魏,杨修之死

    众所周知,杨修算得上知名度一流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更是入选了语文教科书。不过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却没有给杨修立传。结合杨修的知名度和其“五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就显得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的原因尚未一致结

  • 陈寿《三国志》中10大猛将排行:吕布第二,赵云第九,第一极强!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陈寿,吕布,凌统,赵云,赵子龙,三国志,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说历史的女人——第131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志》中的三国十大猛将。平时我们一般谈论的三国武将排行,都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演义毕竟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再加上罗贯中本人强烈的扬刘贬曹思想倾向,所以若以史载来看,自然是有失偏颇。而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毕竟是客观记载,而且经过上千年的岁月,

  • 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正史,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一生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被最大化的放大,也虚构了很多诸葛亮的辉煌事迹。比如借东风、八阵图等等,让诸葛亮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着实非常精妙,他的战略眼光让人不得不佩

  • 古今六十四名将中为何只有邓艾,却没有姜维?陈寿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邓艾,姜维,陈寿,钟会,诸葛亮

    唐肃宗时期,全国大设太公庙,主祀姜尚为武成王。然后在上元元年,又设立了“十哲”为旁祀。最后又在建中三年前后又加入了“六十四名将”。其中在三国时期的,除了蜀国丞相诸葛亮进入“十哲”之外,还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人入围。可以说一入武庙,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古今崇拜的偶像,备受后人

  •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陈寿,祁山,蜀汉,曹魏,诸葛亮,司马懿,艺术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引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