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2733 更新时间:2024/2/11 21:50:05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乃是“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剥开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关系的表象,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诸葛亮心知肚明,并对此作出了适当的反应。

刘备很早就起兵与群雄逐鹿中原了,却因实力不济,接连败北,最后与曹操撕破脸大打出手,在北方无法立足,只得南投荆州牧刘表,要想在完全陌生的南方生存下去并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就必须寻求与荆襄地方势力结合,因此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荆襄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两人间的创业合作。为表示自己的器重之心,刘备遂与诸葛“情好日密”,但这种亲密的“同志加兄弟” 关系召来了刘备集团元老们的不满与妒忌,史载“关羽、张飞不悦”,刘备向二人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张等虽不再口出怨言,但仗恃“(与刘备)同起之私思 ”,对诸葛亮后来居上的“羡慕、嫉妒、恨”等不满情绪并未彻底消除。

诸葛亮不仅登高望远,还心细如发,对自己在刘备集团内微妙的处境又怎会毫无察觉呢?众所周知,诸葛亮三兄弟(包括堂兄弟)个个是人中龙凤,又分别在魏、吴、蜀三国效力,史载“(诸葛亮)在蜀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譬如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位高爵显,官至大将军、左都护、豫章刺史。他和东吴权臣张昭是姻亲,还有一女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和。亮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也是地位显赫之人。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敏感的社会关系,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自然也就难以避免了。

明末大儒王船山(王夫之)在其著述《通鉴论》中说:

刘备“疑公(诸葛亮)交吴之深,而并疑与子瑜(诸葛瑾字)之合。故其信公(亮)也,不如信羽(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诸葛瑾)也” 。

船山先生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刘备欲复夺荆州(同时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空国而出东征孙吴时,诸葛亮虽然知道此去必败但也不便多言,只稍稍劝阻便作罢之原因所在。直到刘备兵败夷陵猇亭,数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也就只能对左右亲信叹息道:“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顷危矣” !

刘备夺取益州(今四川)建立蜀汉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大致包括三股势力:一为关羽、张飞、赵云等最早追随刘备并助其南下的旧部属,一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另一则是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本土人士。这三股势力(或叫派别) 。刘备旧部(关、张等)早就和诸葛亮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几乎无法避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记载说:

“(诸葛)亮曰:‘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则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叛,实由于此’” 。

从诸葛亮这番话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益州本土势力之人士“专权自恣”很是不满,而刘备当初之所以能袭取益州,就是因为得到了当地势力的代表人物法正、张松等的大力支持,并且刘备欲以此为根基,北伐中原,扫平天下,匡扶汉室,因而更必须依靠蜀人的力量。由此益州当地人的权大势重,为刘备所倚重,相对来说,荆、襄士族势力则受到冷落。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刘备击走曹操,夺取汉中后,对法正言听计从,更封他为正上书令。刘备对法正授之于权柄,倚为肱骨,引为心腹,当时法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明显凌驾于诸葛亮之上,诸葛亮对此亦无可奈何。假若法正没有早死,则刘备永安托孤的一定是他!?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惨败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危,他召来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乍一听,这段话似乎是刘备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辞,细究起来其实不然。在这里其实包含了刘备的疑虑、敲打乃至威胁是为复杂表述,否则也不会有“先主(对诸葛亮)之疑,盖终身而不释”之说。诸葛亮是何等乖觉之人,他听刘备竟出此言,急忙跪地哭天抹泪地表示“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近乎发誓似的表明心迹,诸葛亮急欲辩白、解释以化解刘备猜疑之心已不难想见。

刘备对诸葛亮的防范与猜忌,一直延续到后主刘禅执政期间。据《晋书》记载,诸葛亮每次上朝谒见后主时,“必带甲士三百”以作护卫,其戒惧与防范之心,已经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刘备父子与诸葛亮的关系,除了表面的相处融洽、志同道合外,还有很多不甚和谐、不甚投契、不甚一致的另一面。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陈寿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

更多文章

  • 申报公告丨关于陈寿彬退赔款项申报的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武平法院标签:陈寿彬,立案,执行局,本院

    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刑事退赔款认领公告(2022)闽0824执1170号本院立案执行的被执行人陈寿彬犯盗窃罪刑事罚金、退赔一案,(2022)闽0824刑初129号《刑事判决书》确定的退赔款项已执行到位,追缴的被执行人陈寿彬违法所得款剩余749.9元无人认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寿,曹操,蜀汉,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司马炎,艺术家,中国古文献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引言“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

  •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三国志,正史,史书,诸葛亮,二十四史,晋书,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丁仪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一方更厉害?陈寿:这些演义情节我没写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陈寿,张郃,关羽,张辽,徐晃,曹操

    “五虎上将”我们是最为熟悉的,五位虎将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却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全,曹操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概念,只是将五人合并为一传。这一合称是在演义、话本以及民间流传下逐渐演变形成的

  •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历史解密编辑:潜雅艳美食标签:陈寿,谯周,史书,魏书,三国志,后汉书,科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给“五世三公”的杨修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陈寿,杨修,三国志,曹操,曹魏,杨修之死

    众所周知,杨修算得上知名度一流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更是入选了语文教科书。不过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却没有给杨修立传。结合杨修的知名度和其“五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就显得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的原因尚未一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