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秋月凉有你 访问量:942 更新时间:2024/2/11 21:49:41

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值得玩味。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陈寿受到的质疑并非只有《晋书》

陈寿与诸葛亮的私怨是上一辈人的事情。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诸葛亮一伐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而失败,于是对包括马谡在内的一批人做了惩罚。陈寿的父亲被施加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这种刑罚在现代人眼中没有什么惩罚意义,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羞辱意味的刑罚,比杖刑还要严重。而且在古人眼中,头发也是很重要的身体器官,不能轻易毁伤,被视为与身体和灵魂同源,一旦被破坏,对自己的灵魂会造成伤害。所以一些古代的巫术都用人的头发为媒介,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就处于这样一种认知。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所以说诸葛亮对陈寿父亲的髡刑绝对不像现在剃头这样轻飘飘的,而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轻视陈寿,陈寿曾经做过诸葛瞻的主簿(《华阳国志》记载陈寿做过卫将军主簿,可能是姜维的主簿,可能是诸葛瞻的主簿,小编认为是后者),受到诸葛瞻的轻辱,由子及父,陈寿对诸葛亮有怨言也是说得通的事情。于是《晋书》对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提出了质疑。

《晋书·陈寿传》:“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如果说《晋书》只是一家之言的话,《华阳国志》中同样对陈寿的人品提出了质疑。陈寿原先有一个好朋友叫做李骧,也是一时名士,蜀中俊杰。原先两个人关系很亲密,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矛盾。于是这两个人就互相诬陷攻讦,这个举动也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可见陈寿并非是一个大度的人,不说锱铢必较,也是有仇报仇。这样一来,《华阳国志》和《晋书》对陈寿的质疑在逻辑上确实是行得通的。

《华阳国志·后贤志》:“(李骧)后与寿情好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总体来说就是褒扬其政治能力,贬低其军事能力。属于两个极端。现在很多人指责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平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陈寿的评价。也就是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确实造成了影响,从客观上完成了“复仇”。

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真的如陈寿的评价那样不堪吗?小编以为未必。诸葛亮平复过南中地区的叛乱;在第三次北伐时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缓和了汉中以西的防御压力,为姜维后期转移阵地打下基础;在第四次北伐时取得“甲首三千”的胜利;在第五次北伐控制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地区,用正兵压制司马懿。其实从司马懿七尺咔嚓解决掉孟达公孙渊,面对诸葛亮却总是采取龟缩战术就能看出来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何。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这几次战役记载的内容,不是一句话带过,就是根本不记载。诸葛亮平复三郡叛乱的过程在《诸葛亮传》中仅仅有一句话;四伐中“甲首三千”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汉晋春秋》,其内容可以与《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互为印证,在《诸葛亮传》中也是只字不提;四伐控制武功水出自《诸葛亮集》中的《上事表》,《诸葛亮传》中还是只字不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上事表》:“(司马懿)来攻(孟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考虑到诸葛亮四伐和五伐的对手都是司马懿,陈寿作为晋臣必然要对司马懿进行回护,隐去这些内容也可以理解。但是诸葛亮南征压根不涉及到司马懿的事情,像张辽这样的曹魏将领,与昌豨谈判都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曹仁于禁这些人攻打哪个县、守将是谁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有人说或许是蜀汉没有史官,史料匮乏,那同为蜀臣的李恢,仅仅为南征三路大军中的一路,也用了不少字,可见当时的史料并没有缺失到太多的程度。诸葛亮作为主将,一笔带过,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陈寿对诸葛亮政治上的评价

不管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反正陈寿在军事上是黑了诸葛亮一把。有人说,陈寿对诸葛亮在政治上包括发明、练兵、立营(其实这里应该算是军事能力了)的吹捧足以说明他是公正对待诸葛亮的,甚至是一个“亮吹”。不过这件事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行。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不太明朗,不过司马懿、司马昭、包括晋武帝司马炎这祖孙三代人对诸葛亮的态度可是非常赞赏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昭《晋书·职官志》:“及蜀破后,令(陈勰)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

司马炎《汉晋春秋》:“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虽然算得上曾经的对手,但司马懿祖孙三代都这么吹诸葛亮,陈寿作为晋臣,何以在政治和治军上贬低诸葛亮?所以陈寿再怎么忽略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建树,也得加上一个“治戎为长”(司马懿吹过)、“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司马昭吹过),政治上更是给出非常高的评价(司马炎吹过)。所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能单纯地来看,也要结合当时的风气,以及陈寿本身的身份。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还是存在私怨的,并且在诸葛亮的军事方面进行刻意淡化作为报复。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报任安书》、《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

更多文章

  • 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陈寿,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乃是“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剥开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关系的表象,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诸葛亮心知肚明,并对此作出了适当的反应。刘备很早就起兵与群雄逐鹿中原了,却因实力不济,接连败北,最后与曹操撕破脸

  • 申报公告丨关于陈寿彬退赔款项申报的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武平法院标签:陈寿彬,立案,执行局,本院

    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刑事退赔款认领公告(2022)闽0824执1170号本院立案执行的被执行人陈寿彬犯盗窃罪刑事罚金、退赔一案,(2022)闽0824刑初129号《刑事判决书》确定的退赔款项已执行到位,追缴的被执行人陈寿彬违法所得款剩余749.9元无人认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寿,曹操,蜀汉,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司马炎,艺术家,中国古文献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引言“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

  •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三国志,正史,史书,诸葛亮,二十四史,晋书,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丁仪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一方更厉害?陈寿:这些演义情节我没写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陈寿,张郃,关羽,张辽,徐晃,曹操

    “五虎上将”我们是最为熟悉的,五位虎将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却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全,曹操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概念,只是将五人合并为一传。这一合称是在演义、话本以及民间流传下逐渐演变形成的

  •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历史解密编辑:潜雅艳美食标签:陈寿,谯周,史书,魏书,三国志,后汉书,科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