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值得玩味。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陈寿受到的质疑并非只有《晋书》
陈寿与诸葛亮的私怨是上一辈人的事情。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诸葛亮一伐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而失败,于是对包括马谡在内的一批人做了惩罚。陈寿的父亲被施加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这种刑罚在现代人眼中没有什么惩罚意义,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羞辱意味的刑罚,比杖刑还要严重。而且在古人眼中,头发也是很重要的身体器官,不能轻易毁伤,被视为与身体和灵魂同源,一旦被破坏,对自己的灵魂会造成伤害。所以一些古代的巫术都用人的头发为媒介,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就处于这样一种认知。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所以说诸葛亮对陈寿父亲的髡刑绝对不像现在剃头这样轻飘飘的,而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轻视陈寿,陈寿曾经做过诸葛瞻的主簿(《华阳国志》记载陈寿做过卫将军主簿,可能是姜维的主簿,可能是诸葛瞻的主簿,小编认为是后者),受到诸葛瞻的轻辱,由子及父,陈寿对诸葛亮有怨言也是说得通的事情。于是《晋书》对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提出了质疑。
《晋书·陈寿传》:“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如果说《晋书》只是一家之言的话,《华阳国志》中同样对陈寿的人品提出了质疑。陈寿原先有一个好朋友叫做李骧,也是一时名士,蜀中俊杰。原先两个人关系很亲密,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矛盾。于是这两个人就互相诬陷攻讦,这个举动也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可见陈寿并非是一个大度的人,不说锱铢必较,也是有仇报仇。这样一来,《华阳国志》和《晋书》对陈寿的质疑在逻辑上确实是行得通的。
《华阳国志·后贤志》:“(李骧)后与寿情好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总体来说就是褒扬其政治能力,贬低其军事能力。属于两个极端。现在很多人指责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平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陈寿的评价。也就是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确实造成了影响,从客观上完成了“复仇”。
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真的如陈寿的评价那样不堪吗?小编以为未必。诸葛亮平复过南中地区的叛乱;在第三次北伐时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缓和了汉中以西的防御压力,为姜维后期转移阵地打下基础;在第四次北伐时取得“甲首三千”的胜利;在第五次北伐控制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地区,用正兵压制司马懿。其实从司马懿七尺咔嚓解决掉孟达、公孙渊,面对诸葛亮却总是采取龟缩战术就能看出来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何。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这几次战役记载的内容,不是一句话带过,就是根本不记载。诸葛亮平复三郡叛乱的过程在《诸葛亮传》中仅仅有一句话;四伐中“甲首三千”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汉晋春秋》,其内容可以与《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互为印证,在《诸葛亮传》中也是只字不提;四伐控制武功水出自《诸葛亮集》中的《上事表》,《诸葛亮传》中还是只字不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上事表》:“(司马懿)来攻(孟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考虑到诸葛亮四伐和五伐的对手都是司马懿,陈寿作为晋臣必然要对司马懿进行回护,隐去这些内容也可以理解。但是诸葛亮南征压根不涉及到司马懿的事情,像张辽这样的曹魏将领,与昌豨谈判都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曹仁、于禁这些人攻打哪个县、守将是谁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有人说或许是蜀汉没有史官,史料匮乏,那同为蜀臣的李恢,仅仅为南征三路大军中的一路,也用了不少字,可见当时的史料并没有缺失到太多的程度。诸葛亮作为主将,一笔带过,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陈寿对诸葛亮政治上的评价
不管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反正陈寿在军事上是黑了诸葛亮一把。有人说,陈寿对诸葛亮在政治上包括发明、练兵、立营(其实这里应该算是军事能力了)的吹捧足以说明他是公正对待诸葛亮的,甚至是一个“亮吹”。不过这件事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行。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不太明朗,不过司马懿、司马昭、包括晋武帝司马炎这祖孙三代人对诸葛亮的态度可是非常赞赏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昭《晋书·职官志》:“及蜀破后,令(陈勰)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
司马炎《汉晋春秋》:“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虽然算得上曾经的对手,但司马懿祖孙三代都这么吹诸葛亮,陈寿作为晋臣,何以在政治和治军上贬低诸葛亮?所以陈寿再怎么忽略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建树,也得加上一个“治戎为长”(司马懿吹过)、“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司马昭吹过),政治上更是给出非常高的评价(司马炎吹过)。所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能单纯地来看,也要结合当时的风气,以及陈寿本身的身份。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还是存在私怨的,并且在诸葛亮的军事方面进行刻意淡化作为报复。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报任安书》、《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