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傲史天下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4/1/24 10:30:44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

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

“或云丁仪、丁廙(yì)有盛名于魏,寿(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kūn),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显然,房玄龄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之余,指出陈寿不仅有索米立传之劣迹,史德或有缺陷,而且还因私废公、挟私报复,因为诸葛亮对其父施以髡刑,于是他就在史书上贬低诸葛亮。打击一个人的作品,质疑其人品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古人非常擅长此道。

中国人重史,崇拜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喜欢直笔的董狐、宫刑的司马迁,对于人品有缺的史家,往往会给予鄙视。因此,《晋书》的这一段记载,尽管不能完全推翻陈寿的史学成就,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不免看轻陈寿,于是由于这一段话,千百年来陈寿的形象备受影响。

然而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晋书》这一段转载是否可信?事实上,陈寿索米与父亲被髡而贬低诸葛亮的“劣迹”,纯属子虚乌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李小树在《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一文中击破谎言,还了陈寿一个公道。

陈寿索米立传

根据史书记载,丁仪、丁廙是魏国名人,陈寿对他们儿子说:给我千斛米,我就给你们父亲做佳传。用现在话说,这是有偿写史,如果确有其事,陈寿人品必有问题。

曹操时期,丞相府基本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曹丕一方是曹植,双方争斗不休,丁仪、丁廙是曹植部下。曹丕胜出之后,随后就展开报复,先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后将丁仪、丁廙兄弟二人及两家男子全部处死,《资治通鉴》记载:“诛右刺奸掾沛国丁仪及弟黄门侍郎并其男口,皆植之党也。”

可见,曹丕继位之后,不仅杀了丁仪、丁廙,还斩草除根,将其男性亲属全部杀了。既然如此,既然如此陈寿如何“谓其子”索米?

显然,陈寿索米立传破绽过于明显,纯属时人虚构,清朝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就指出:“《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陈寿因父贬亮

根据史书记载,陈寿之父是马谡参军,因为马谡兵败街亭,于是受到连坐,被判髡刑,遭到诸葛亮的处罚与羞辱,又因陈寿受到诸葛瞻的轻视,所以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时,就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与“索米立传”相比,陈寿“因父贬亮”虽然没有直接史料表明其虚构,但这一记载中的破绽至少有二个。

一,陈寿之父职位不可能是参军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不同级别的官员在服装、称呼方面都不同,以示上下尊卑。如果陈寿之父职位是参军,那么马谡职位就不可能是参军,按照参军的参谋军务之本义与级别,马谡应该是级别较高的将军才符合逻辑。

刘备临死之前,指出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马谡职务是丞相府参军。

建平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但头衔还是参军。街亭之战后,《王平传》记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这一段话尤其需要注意,陈寿没有把“将军”二字放在马谡前面,而是放在了张休、李盛前面,如果马谡是将军的话,那么行文应该是“亮既诛将军马谡、张休、李盛”才对。因此,马谡至死时的职务还是参军。

不过,《三国志·郭准传》中记载“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马谡成为将军之后,部下能否拥有参军一职呢?其实还是不能,原因很简单,高级别的将军都有前缀,比如“后将军”、“镇西将军”等,低级别的将军才简称“将军”,所以马谡即便是将军,也只是低级别的将军,其编制中没有参军一职。同时,诸葛亮以治军严谨、执法严明著称,不可能破格给予低级别“将军”的马谡一个参军部下。

无论马谡是参军,还是将军,按照当时情况来看,都不可能拥有一个参军部下,所以“因父贬低孔明”中的陈寿之父职位不可信。

二,陈寿之父不可能遭到髡刑

228年,爆发街亭之战,同年大约6月份马谡被处死。按照《晋书》记载,陈寿之父这一年6、7月遭到髡刑。

所谓髡刑,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还要服刑五年,即秦汉时期的“髡刑,五岁刑”。《魏略》记载,曹操时期延续了这一刑罚,汉献帝时“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刘备志在恢复汉室,各种制度沿袭东汉,因此蜀国髡刑也不会例外。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执政期间,没有颁布过赦免令,而诸葛亮死于234年,因此陈寿之父应该是满刑,大约在233年6-7月份刑满释放。

陈寿大约出生于232年或233年,最迟是233年12月出生。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陈寿之父233年6-7月份才被释放,陈寿如何如何在232年或233年出生?显然不符合生育规律。

综上可见,“索米立传”、“父受连坐而髡刑”纯属子虚乌有,应是时人编造。因此,即便说陈寿贬低了诸葛亮,其原因也不可能是虚构的“索米立传”、“父受髡刑”,学者李小树就指出:“陈寿父亲没有受过唐修《晋书》中所说的诸葛亮的处罚与污辱,陈寿因而不可能以所谓‘父辱’这一并不存在的私怨而‘厚诬’、‘谤议’诸葛亮。”

令人好奇的是,谁会诋毁陈寿呢?《华阳国志·陈寿传》记载:“时梓潼李骧......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华阳国志·李宓传》记载:“寿良、李骧与陈寿祚相长短,宓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因此,陈寿的这些“劣迹”,极有可能就是翻脸的朋友编造,用来诋毁陈寿,由此也可见交友须慎重,当年好友未来或成敌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等

更多文章

  •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陈寿,晋书,曹操,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还有1人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

  • 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陈寿,诸葛亮,司马懿,诸葛瞻,司马昭,马谡,三国,艺术家,天文学家

    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

  • 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陈寿,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乃是“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剥开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关系的表象,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诸葛亮心知肚明,并对此作出了适当的反应。刘备很早就起兵与群雄逐鹿中原了,却因实力不济,接连败北,最后与曹操撕破脸

  • 申报公告丨关于陈寿彬退赔款项申报的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武平法院标签:陈寿彬,立案,执行局,本院

    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刑事退赔款认领公告(2022)闽0824执1170号本院立案执行的被执行人陈寿彬犯盗窃罪刑事罚金、退赔一案,(2022)闽0824刑初129号《刑事判决书》确定的退赔款项已执行到位,追缴的被执行人陈寿彬违法所得款剩余749.9元无人认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寿,曹操,蜀汉,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司马炎,艺术家,中国古文献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引言“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

  •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三国志,正史,史书,诸葛亮,二十四史,晋书,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丁仪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