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4/1/19 8:45:32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

  引言

  “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陈宫率一万多人从山东金乡出发,前来攻打曹操,当时曹操“兵皆取麦”,城中留守兵力不足千人,曹操便让随军女眷到城墙上去站岗,留守军队“悉兵拒之”。吕布见敌兵不多,惟恐曹操设有埋伏,便向后退了十余里。第二天再来攻打时,曹操果然在“林木幽深”的南堤设下了埋伏,并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据此认为《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是由此生发而来。只不过是出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而张冠李戴,挪移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一、 “空城计”于史有载

  其实,查三国以来的史料和《三国志》裴松之有关资料,并参证《三国志》《晋书》中相关人物传记,“空城计”确实是发生在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桩真实的历史事件。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把“空城计”写入史书的,是西晋初期的王隐。他在《蜀纪》中写道:“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

  郭冲“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的第三件事说的就是“空城计”:“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遁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据《晋书·王隐传》记载,王隐的父亲王铨,曾出任过西晋参军;在元帝太兴初年,被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王隐奉诏撰史,受家庭及时代因素影响,他对这段历史颇为谙熟。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所用史料据实采录。《宋史·裴松之传》记载,在陈寿完成《三国志》约130年后,时任南宋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深得宋文帝的欣赏,被赞为“此为不朽矣”。裴松之在《诸葛亮传》注中就使用上文的这些文字,表现出王隐《蜀纪》的尊重。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空城计”是于史有载,且出于信史。

  二、 裴松之的质疑

  裴松之在引用了王隐《蜀纪》“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后,并对王隐所记载内容提出了质疑。裴松之说:“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裴松之的这一小段评论,看似乎颇有道理,实则明显漏洞。一是,裴松之对司马懿举兵伐蜀时间理解有误。诸葛亮初屯阳平的时间是在公元227年。《三国志·曹真传》就有太和四年魏举兵伐蜀的记载:“(曹)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这次出兵始末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有记载:“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这两处记载,显然是同一时间的同一件事:即230年,曹真和司马懿分头出发,共攻汉中。以此而论,怎么能说“至曹真死后”,司马懿“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呢?而且就是在这次魏军出兵蜀国的过程中,司马懿和诸葛亮在阳平相遇了。只不过是因为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没有交兵罢。

  二是裴松之对司马懿轻易退兵的质疑失之孤立片面。“宣帝即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这一问的确击中了要害!试想: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智谋之士,在这儿为什么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须知,《三国志》多处写到曹真、司马懿冦蜀时,因雨被朝廷诏回的事儿,如上文所引《曹真传》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即使诸葛亮不用“空城计”,司马懿也可能会因为朝廷降诏而被召回。那么,司马懿这次回军,到底是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因为受诏还军?抑或是兼而有之?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在司马懿接到班师诏书时,大军已经接近了阳平。并且得到侦查兵的报告,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于是,司马懿就想趁便取事,以期轻而易举地拿下阳平。可是,当他兵临城下时,却亲眼目睹了诸葛亮的种种异常表现,不觉又起疑心,一向以谨慎著称的司马懿惟恐中了诸葛亮预设的诱敌深入计,就没敢贸然进城,而是在疑窦重重中悄然退了军。诚如裴松之所说,此时的司马懿完全可以“设防持重”“围它三天”但这样无疑就会背上“抗旨不尊”的罪名。司马懿在别无选择之时只好退兵!

  三、 《三国志》未写“空城计”的原因

  据《华阳国志》记载,陈寿少年时在蜀汉时出仕,当时宦官黄皓专权,许多朝臣争相谄媚依附于他,唯独陈寿不肯趋炎附势,所以屡遭贬黜。在为父居丧期间,又因受到陷害而被贬责。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蜀主刘禅降魏。因此陈寿一直被闲置在家。两年后,司马炎篡魏立晋。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文才,举荐他为孝廉,当了著作郎,出补阳平侯。

  陈寿将诸葛亮的著作“删除重复,随类相从”,于公元274年在阳平侯任上完成了《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基于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了解和研究,他还写了一篇表,对诸葛亮作了相对客观公允的评价,既肯定他是三国时代的“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也指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不足,直言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推而知之,陈寿对诸葛亮的一生行迹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既然郭冲知道诸葛亮包括空城计在内的的五件事,想来陈寿也必然知道,那么,他在撰写《三国志》时,为什么对“空城计”一事只字未提?须知,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环境中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后汉书》

  《资治通鉴》

  《晋书》

  《品三国》

更多文章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

  • 陈寿因私仇抹黑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三国,诸葛亮,司马氏,科学家,历史学家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众多光辉亮眼的人物。他们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文治创造了一代盛世,或是依靠自己的武功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或是才高八斗、气节高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巨大闪光点而成功做到了千古流芳,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也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诸葛亮

  • 陈寿写《三国志》,为何称刘备为“先主”,你看他俩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陈寿,刘备,蜀汉,谯周,汉朝,三国志,科学家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公元221年3月15日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

  • 正史揭露陈寿人品,索要贿赂才立传,《三国志》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陈寿,三国志,正史,史书,诸葛亮,二十四史,晋书,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

    讲陈寿有问题的,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里。主要有2个故事,一是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名人,按道理应当立传。陈寿找2兄弟说,只要给我1000斛米,就帮你们父亲立传。2兄弟家庭贫困,拿不出来1000斛米,陈寿也没有写相关传记。丁仪二是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由于街亭之败马谡被诸葛亮治罪,他的父亲也受到了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一方更厉害?陈寿:这些演义情节我没写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陈寿,张郃,关羽,张辽,徐晃,曹操

    “五虎上将”我们是最为熟悉的,五位虎将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却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全,曹操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概念,只是将五人合并为一传。这一合称是在演义、话本以及民间流传下逐渐演变形成的

  • 三国志,一本不靠自己出名的史书,陈寿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部书

    历史解密编辑:潜雅艳美食标签:陈寿,谯周,史书,魏书,三国志,后汉书,科学家,历史学家

    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直接决定后人对他的熟悉程度,东汉似乎除了刘秀中间再没别的皇帝,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只剩下了黄巢起义。面对这些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片空白,而且汉唐还都是统一的大王朝,相比之下,只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却被无数的中国人熟悉。甚至很多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点评,那更是如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没有给“五世三公”的杨修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陈寿,杨修,三国志,曹操,曹魏,杨修之死

    众所周知,杨修算得上知名度一流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之一,《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更是入选了语文教科书。不过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却没有给杨修立传。结合杨修的知名度和其“五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就显得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陈寿没有给杨修立传的原因尚未一致结

  • 陈寿《三国志》中10大猛将排行:吕布第二,赵云第九,第一极强!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陈寿,吕布,凌统,赵云,赵子龙,三国志,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说历史的女人——第131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志》中的三国十大猛将。平时我们一般谈论的三国武将排行,都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演义毕竟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再加上罗贯中本人强烈的扬刘贬曹思想倾向,所以若以史载来看,自然是有失偏颇。而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毕竟是客观记载,而且经过上千年的岁月,

  • 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正史,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一生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被最大化的放大,也虚构了很多诸葛亮的辉煌事迹。比如借东风、八阵图等等,让诸葛亮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和陈寿怎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着实非常精妙,他的战略眼光让人不得不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