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吴的了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之中的那一句:
江东孙氏,已历三世,国险民富,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其实这句话说得很对,江东这块地方之所以被做活,成为了后来三分天下之一的主力军,就是靠着孙坚、孙策、孙权则三代人的努力。
在这三代人之中,除去创业的孙坚之外,最为倒霉是应该就是孙策了,他是实际上开创了江东基业的英雄,但最后被偷袭而死使得大业落到了孙权的手中,最后连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孙策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实际创造者,之前是孙坚最多只能说有了一个名义,孙坚死的时候没有给孙策留下多少遗产,哪个时候的孙策还不得不在淮南袁术的手下打工,最后是靠着舍弃了自己父亲性命换取过来的传国玉玺,才有了自己独立出去的机会。
孙策自己有了数千兵马之后就开始在南方打出了名声,不过那个时候的孙策其实是相当聪明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壮大的过快一定会引起袁术的忌惮。
但如果不抓住这个乱世的机会快速壮大自己的实力的话,那一旦错过机会之后就会后悔莫及,所以那个时候的孙策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打下一座城池,就会给袁术回报,然后将地方上的一些财物作为缴获上交给袁术,这样实际上就已经将袁术迷惑住了,给袁术造成了一种孙策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错觉。
孙策差不多将整个江东都打下来之后,袁术都还被蒙在鼓里面,这个时候袁术得到的只是一些虚荣心和财物,但孙策却是得到了江东大部分地区实打实的土地和人口。
掌握了土地和人口之后的孙策实际上已经可以脱离了袁术的控制,但他没有这样去做,直到袁术称帝身败名裂之后才正式脱离,这个时候的江东绝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属于孙策所有了。
眼看着大好的形势已经创办,孙策就算未来不是真命天子,那做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霸主其实也是很不错的,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的孙策遇到了许贡门客的刺杀。
当年曹操和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就曾经评价孙策这个人勇猛无敌,有小霸王之资,但可惜为人过于轻浮,喜欢打猎,出行的时候不喜欢携带侍卫,最后肯定会死于刺客之手。
孙策死后的儿子当时不过才几岁而已,孙策知道这样将不稳固的江东基业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话,不仅不会使得自己儿子将来成为一个霸主,而且会使得江东离心离德,最后垮掉,所以当时的孙策选择将江东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
而在一些野史之中的记载说孙权其实暗中参与了对于自己哥哥的谋杀,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但孙权对于自己哥哥后代的处置确实不怎么样。
孙策当时唯一的儿子名字叫孙绍,在孙权做了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父亲孙坚和哥哥孙坚的追封问题之上,其实是犹豫了很久的。
孙权在册封自己父亲孙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通过了武烈皇帝的封号,并且亲自将庙号定义为世祖,但对于自己哥哥孙坚的追封之上,孙权自己犹豫了很久,对于大臣提出来的方案也是否定了好几次。
当时东吴境内许多大臣其实都还感念着孙策的恩德,所以很多大臣都建议孙权将自己的哥哥追封为皇帝称号,但孙权犹豫很久之后拍脑袋决定将孙策追封为长沙恒王。
这种做法引起了当时东吴许多大臣的不满,暗中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毕竟东吴的大部分基业除去荆州之外,都是从孙策手中直接继承过来的。
孙权今天将对于东吴大业关系不大的孙坚都追封为了皇帝,却选择忽视了孙策,这其中的含义就相当的玩味了。
长沙恒王的这个称号最为可恶的是不能继承的,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在长大之后连一个爵位的封号都没有,本来是被封为了吴候,但考虑到之前孙权在很长时间都是接受的魏国吴侯称号,为了避嫌,又一次将孙绍的吴侯称号给取消了。
取消吴侯称号之后的孙绍在大臣的建议之下,被孙权册封为了上虞候。
上虞这个地方在江西,相当的偏僻,是有一种贬谪的含义在里面的,很多人觉得一个死去孙策后代的儿子可以生下来就做候已经很不错了,但其实没有对比就不知道伤害到底有多大,孙权在对于自己儿子封号的问题之上,一口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都封王了。
其实我们从孙权对待孙策和孙策唯一儿子孙绍的做法就知道了,当时的孙权内心之中多少是有一点忌惮,在吴国境内拼命的消除孙策的影响,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事情,但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死后,吴国的皇位再一次的被孙策一脉夺走。
到孙绍死后,孙绍的儿子孙奉被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处死,从此孙策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