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陈寿《三国志》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三国演义》中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渡过长江来到吴地,以千余人马作为根基起家。到了建安4年(公元199年)的时候,孙策已然创立了江东六郡,打下了诺大的家业。前前后后年仅5年的时间,或许就连孙策本人都没有料到,居然能够如此顺利的打下这么大一片地盘。
扫平江东之后,事业正处于巅峰之期的孙策野心勃发,誓要趁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相持不下、后方空虚的间隙,举兵长途奔袭曹操的大本营,继而北上争雄。然而可惜的是,就在关键时候,刺客一支羽箭射中孙策,使得他于公元200年夏某日去世。彼时,孙策年仅26岁。
后人分析,倘若孙策没有意外身死,以他之前的战略意图来看,吴地的历史进程必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甚至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那么,孙策有多恐怖呢?
复兴家族
孙策的家族定居在吴郡富阳,在当地还算颇有势力。提到孙策,就得先说一说他的父亲孙坚。孙坚,也一直以来都以勇武著称,在东汉末年诸侯讨伐董卓之役中,董卓手下猛将华雄就是被他所杀。
这样的功劳在《三国演义》中被移花接木到关羽的身上,由此可见,孙坚本人的武力其实是非常高强的。不过,到了孙策这一代,整个孙家的势力已经有了式微的苗头。因此,孙策只能屈居于袁术之下。
都说孙策锐冠当世,但他可不是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莽夫,而是有着卓越的远见。因此,当时孙策敏锐的意识到,想要复兴家族,必须有所改变。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策作出了渡过长江,挺近吴地的战略性决策。
事实上,当时群雄在中原大地打得不可开交,只有郭嘉等一流谋士才能看得清吴地正处于权力真空地带。结果孙策足够果断,直接带人前往吴地经营。事情的发展也真如孙策的举动那样,极富前瞻性。仅仅五年的时间,江东已经被孙策握在手中,更有了争锋天下的本钱。
兴平二年,孙策以增援被袁术任命为丹阳太守的舅舅吴景为由,直接率领一千余人的正规部队脱离袁术,渡过长江转战江东。至此,整个孙家拉开了崛起的序幕。
割据一方
孙策转战江东之后,所有的对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方的豪强大姓,另一类则是东汉任命的地方郡守。要想将江东地区全部握在手中,那么这两类人则必须解决掉才行。
为此,孙策特意采用不同的对策来对待这两类人。对待地方豪强,孙策采用暴力杀戮手段,将严白虎、祖郎等多个地方大姓势力以铁血手段灭掉。而对待地方郡守,孙策采取的态度则宽容了许多。
包括东汉正式任命的会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华歆等人,孙策并没有过多为难,只是将他们驱离了江东。单从这一点对策来看,其实就能看出孙策还是比较有谱的。因为那个时代争雄天下,必须要师出有名,占据大义才行。而孙策不妄杀朝廷册封的郡守,这就是态度上的问题。这么做,很明显不会引起天下名士的非议,自然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不过,吴郡太守许贡,因为给朝廷上了一份密奏,称孙策有项羽之勇,倘若一直在外难保没有反叛之心,不妨将其召回帝都。结果,这份密奏被孙策截获,大怒之下,直接将许贡处死了。许贡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因为一份“小报告”而被孙策所杀。
当然,对于孙策而言,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已经占据江东的孙策,开始打算收拾人马奔袭曹操大本营,北上争雄了。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就在孙策的一次外出打猎途中,吴地的历史进程彻底改变了。
身死之后
建安五年夏日,孙策驻军在丹徒等待军粮。闲暇之余他还喜欢外出打猎,这次也是一样。因为个性方面不注重小节,所以在打猎时往往骑得飞快,就连身边的随从都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
然而,孙策这般举动,就给了刺客的机会。当时,孙策单人独骑的情况下,许贡门下三名门客找到了绝佳的报仇机会,于是在蓄谋已久之后悍然发动了偷袭。史书记载,孙策虽然杀掉一名刺客,但他自己脸颊也生受一箭。当随从赶到将其余两名刺客击杀后,孙策也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正处于人生巅峰的孙策,北上争雄的抱负还未开始,便黯然落幕。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天妒英才。临终之际,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作为继承人。而这一选择,给吴地历史进程带来的改变是显然意见的。
和孙策意属北上争雄的战略决策不同,孙权的战略意图却是固守江东,经营江东这一亩三分之地。此后,孙权和吴地大姓陆氏家族和顾氏家族等紧密结合,开创了孙吴国家在东南六十余年的基业。
当然,最为显著的,是开创了和曹魏、蜀汉并称的“三国”时代。而这一切,都是在孙权的战略意图中实现的。倘若孙策没有死,那么历史的进程必然是另一番局面。无论孙策最后能否争夺天下,也必然不会有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势了。
由此可见,孙策此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其实还是非常恐怖的。
结语:
假使孙策没有中箭,后世的历史必然会大不相同。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况且,从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将孙策射杀的这一支羽箭,谁都不能否认它的意义。
换句话说,谁又能肯定,孙策死后的历史不是最好的结果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