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去世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本应感恩戴德才对,但他称帝之后,既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对孙策的子孙也不怎么好。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史书说他是类似项羽那样的人物,而在演义中则将他称之为江东小霸王。
说起来,孙策的创业之路确实不容易,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孙坚就去世了,部众也大多被袁术给吞并了,他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不过,孙策懂得隐忍,他先是借助袁术的势力,逐步做大做强,后来又在江东一带征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因此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
200年,孙策攻占豫章郡之后,得到了整个江东,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便打算趁机攻打许都,将汉献帝迎接到江东。
然而,就在当年四月,孙策却在丹徒山狩猎的时候,被许贡三门客给行刺了,不久不治身亡。
许贡,原本是吴郡太守,孙策在攻占吴郡之后,许贡因此失去了地盘,但他很不甘心,就暗中写信给曹操,与曹操勾结在一起对付孙策,哪知道信在途中被孙策的部下给拦截下来,孙策恼羞成怒之下,将许贡给杀死了。
许贡死后,其幼子与门客逃到江边隐居起来,后来孙策准备攻打许都,刚好驻扎在江边,还到山中狩猎,许贡的三个门客就尾随而去。
当时,许贡三门客用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当场就晕死过去,好在他的部下及时赶到,将许贡三门客给斩杀了,这才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被抬回去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召来张昭等人,说打算传位给弟弟孙权,他还将自己的印玺交给孙权,让孙权好自为之。
事实上,当时孙策有一子三女,他之所以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传位给儿子孙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孙绍年纪太小,当时只有几岁,不足以成为江东之主,而孙权当时已经十八岁了,是个成年人了,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第二,正如孙策在临终前所言,孙权打仗不如他,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却不如孙权,因此让孙权作为继承人,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在交代完后事之后,孙策就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美貌的小妾大乔,以及年幼的四个子女。
可以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是没有存半点私心的,但凡他自私一点,肯定会跟其他诸侯一样,传位给儿子孙绍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在哥哥有儿子的情况下,自己却成为了江东之主,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他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那他对孙策及其子女如何呢?
我们先来说说孙权如何处理孙策的身后事。
孙策去世之后,孙权在他的基础上,带领江东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
229年,也就是孙策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他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母亲吴夫人为武烈皇后。
按道理来说,孙权作为哥哥孙策的继承人,他怎么着也应该追封孙策为皇帝才对,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不能世袭。
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孙权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策的儿子孙绍岂不是皇子了,这样不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吗?
当初,孙策选孙权当继承人,这样的心胸无人能比,现在孙权当了皇帝,是不是把江山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这样才显得公平呢?
也就是说,孙权是存有私心的,他为了让皇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所以刻意不追封孙策为皇帝,这样就避免了孙绍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了。
再一个就是,孙权继位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一直在做一些事淡化孙策的影响力,比如他在重用孙策旧臣张昭、周瑜的同时,还提拔了程普、吕范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将帅,这其实就是为了扩大自己权威的一种表现。
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对除了周瑜之外的孙策旧臣,进行了严厉打压,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张昭。
张昭,出身于江东大族,其家族的影响力非常大,孙权继位之初,将他当做老师来对待,并借助他的影响力,树立自己在江东大族中的威望。
不过,在赤壁之战中,张昭作为投降派之一,被孙权所厌恶,等到孙权称吴王之后,在选择丞相的时候,故意没有选择张昭。
孙权称帝之后,更是将张昭明升暗降,以高官厚禄奉养起来,让其不再参与朝廷决策了。
孙权对张昭的态度,表面上看是张昭主降造成的,其实是他想要淡化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从而凸显出自己的功绩,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张昭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孙权一方面打压旧臣,另一方面又提拔新人,哪怕是当初与孙氏一族为敌的江东大族,也是他拉拢的对象,比如说陆逊,他家族当中一百多人因为孙策而死,但孙权继位之后,却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任职。
经过孙权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达到了一个目的,东吴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孙策时期的旧部。
同样的道理,孙权对孙策子孙的态度,其实跟“去孙策化”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他是怎么对待孙策之子孙绍的。
按照汉朝时期的一般惯例,父亲去世了,儿子是可以继承爵位的,孙策生前是吴侯,那么儿子孙绍理应继承吴侯爵位才对。
但是,孙权却没有让孙绍继承爵位,原因是当时孙权也没有爵位,如果让孙绍继承吴侯,那江东之主岂不是孙绍了,那孙权将以什么身份统领江东呢?
等到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的时候,身份地位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总应该册封一下侄子孙绍了吧,但是他依然没有。
并且,那时候孙绍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为国家效力了,孙权却没有给他任何职务,而是让他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帮助张昭等人一起制定帝王临朝的礼仪,等等。
由此可见,孙权对孙绍一直都是十分忌惮的,他不愿意让孙绍地位过高,从而威胁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儿子。
一直到229年,孙权称帝了,在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的同时,册封孙绍为吴侯。
这个做法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孙策被追封为长沙王,爵位却无法继承,儿子孙绍只是继承了他的吴侯爵位。
通过这件事,孙权的私心昭然若揭,因为孙绍如果继承王爵,那他就跟孙权的儿子们一样就都是王了,权势不是侯爵可以想相比的,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孙权让孙绍继承吴侯这个爵位,可以向东吴臣民暗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江东基业是他打下来的,因此他当皇帝没有问题,而孙策不过是个吴侯,他让孙绍继承吴侯爵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也就是说,孙权封孙绍为吴侯,其实是夹带了很多私货的,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吴侯代表的含义太大,因为他开创的政权是吴国,孙绍作为吴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吴国都是孙绍的封地 。
于是,孙权便将孙绍改封为上虞侯,以上虞(位于浙江绍兴)作为孙绍的封地,这样从名号上来说,孙绍就是吴国的一个侯爵了,也是孙权的臣子,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至此,孙策子孙的地位就彻底定下来了,不过是吴国的一个侯爵,地位远比孙权及其子孙要低。
孙绍去世之后,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原本与孙权及其继承人相安无事,但在270年的时候,孙奉却被杀掉了,孙策由此绝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东吴皇帝是吴末帝孙皓,孙权的孙子,他是个昏庸暴虐之人,将杀人当做游戏,谁要是敢违背他,只有死路一条。
270年,孙皓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左夫人去世了,他伤心到哭得死去活来,待在宫中几个月都不出来。
由于大臣们长期看不到皇帝,因此一个流言就开始传播开来,说孙皓其实就早去世了,外戚何氏已经将其掉包,派了一个人假冒孙皓,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当中的一个人,将会夺取吴国皇位。
孙奋和孙奉之所以会卷入皇位争夺传言当中,还在于孙权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害,到孙皓继位的时候,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只有孙奋还活着;而孙奉作为孙策的孙子,也是少数几个有资格竞争皇位之人。
事实上,孙皓虽然不出门,但对于天下大事都是一清二楚的,当他得知流言之后,就认为孙奋和孙奉是巨大的威胁,于是下令将二人处死。
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由于孙奉没有儿子,因此爵位无人继承,孙策这一脉就就此绝后了。
说完孙策的儿孙,再说说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的结局看起来很好,其实都成为孙权的棋子。
孙策的三个女儿,在他去世的时候,年纪应该都不太大,等这三个女儿长大之后,都在孙权的安排下,嫁给了江东豪门大族。
当时,江东有许多豪门大族,孙权即位之初,以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为首,这四个家族都位于吴郡,孙权将哥哥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这是个家族当中的三个。
其中,孙策大女儿嫁给丞相顾雍的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孙权的亲信大臣陆逊;三女儿则嫁给了大将朱治的次子朱纪。
表面上看,孙策的三个女儿都嫁得很好,当江东豪族的媳妇,至少生活上是有保障的。
但其实,孙策的三个女儿,也是孙权笼络江东大族的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其实孙氏一族在江东并不显赫,在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认同。
当初,孙策刚刚占领江东的时候,就遭到了一些江东大族的坚决抵抗,比如陆逊的父亲陆康,就曾在庐江郡抵抗了两年,家族当中一半的人因此死掉。
后来,孙权为了拉拢陆氏一族,就将二十一岁的陆逊召入幕府,并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在得到陆逊之后,陆氏一族也因此臣服,后来逐渐成为孙权十分依赖的一股势力,并且陆氏一族人才辈出,为东吴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加深了孙权对陆氏一族的信任。
当然了,像顾氏、朱氏这样很早就跟随孙策的家族,后来也是孙权的支持者,这两个家族在江东的影响力很大,是孙权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为了与这两个家族加强联盟,孙权又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顾邵和朱纪,显然是个很好的办法。
孙权的想法是,只要搞定了最大的四个家族,其他家族就好说了。
当然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孙权除了将三个侄女嫁给豪门大族作为联姻之外,其实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毕竟这三个侄女长大了总要嫁人的,总不能让她们嫁给平民百姓,或者远嫁到曹魏或者蜀汉去吧,这样人们会怎么看待孙权呢?
其实,孙权除了将哥哥孙策的女儿进行联姻之外,他自己的女儿也都是如此,比如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其他几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全氏、刘氏、朱氏和滕氏这几个大族。
不同的地方在于,孙权的女儿,大多嫁给了新晋升的豪门大族;而孙策的女儿,则全部是嫁给了传统的豪门大族。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还在于孙权想要培养更加忠心于自己的豪门大族,毕竟传统的豪门大族大多都是孙策的亲信,他心中还是有所顾虑的。
而在孙权执政后期,他最为依赖的几个家族,除了陆氏一族之外,已经很难看到传统豪门大族的身影了,大多都是全氏、吕氏、步氏这些新晋豪门家族之人,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去孙策化”策略。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孙策的三个女儿虽然嫁得还不错,但跟孙权的女儿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总结一下,孙策去世之后,继位的孙权其实对他的身后事,以及他的子孙,总体来说是不好的。
孙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刻意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也没有重用孙策之子孙绍,这一点与司马炎的做法相比,就差得远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不但追封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也追封了伯父司马师为皇帝,因为司马昭就是从司马师手中继承权力的,司马炎这才有机会建立晋朝,他必须做出回报才行。
并且,司马炎对自己的堂兄弟,尤其是作为司马师养子司马攸及其子孙,也都是十分厚待的,并不吝啬封王封爵,心胸比孙权开阔了不知道多少。
而在史书当中,孙权对孙策及其子孙的做法,也受到了广泛批评,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曾这么说: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说孙权之所以能够割据江东,都是孙策的功劳,但他对孙策却不怎么尊崇,既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之子孙绍也不过是个侯爵,这在大义上说不过去。
如果孙策在天有灵,知道孙权对自己及子孙这么刻薄,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传位给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