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小“让梨”的孔融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从小“让梨”的孔融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黛眉浅浅 访问量:4673 更新时间:2024/1/22 9:59:56

#头条中国史#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那时候我们脑海里对孔融都产生了一个固有印象——孔融是一个贤人。

事实上这个“贤人”是有水分的,孔融的“贤”带着几分迂腐、几分‘作’。由于他嘴太碎、喜欢作死,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死得也不太光彩。

源自血脉的迂腐

孔融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家庭出身虽然不如袁绍四世三公的贵胄这么显赫,但父祖也都是士绅官员,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也勉强算得上豪强。

靠着让梨传下的美名,以及孔融的聪明才智,才10岁时就获得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李膺极高的赞誉:

“高明必为伟器。”

当然,这句话也有点反话的意味,大家可以搜索这句话就能看到这个故事。

之后孔融靠着诗文在士林中声名鹊起,而且执掌北海国,可以说孔融发迹的比孙坚、曹操都早,绝对算是一方豪强。《三国演义》里面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有孔融这么一号。

北海被围困,孔融向刘备求助,刘备说:“孔北海竟然还知道有一个刘备。”

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这感觉就像百万大V转发我的头条,你说我能不高兴么。

可以说孔融要地盘有地盘,要名望有名望,要军队也有军队,手里还有一个当世猛将太史慈,这么好的开局,居然被孔融活生生浪费掉了。

孔融的迂腐在于,他经历了董卓之乱、诸侯混战还没明白大汉王朝已经不行了,还在想着汉朝能恢复往日的光景。

在曹操控制了汉室征召他到许都任职时,他马上就舍弃了北海的基业跑过去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到了汉献帝身边啥事也做不了,每天就是上奏碎碎这,碎碎那,汉献帝采不采纳还得曹操说了算。于是孔融碎的对象换成了曹操,但是曹操可不惯着他。

孔融碎嘴、作死

曹操对孔融可以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到最后是可忍孰不可忍,直接给了孔融一个大满贯。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然后直接打到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在这里,曹操俘获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本想着娶了甄姬谁知被曹丕截胡,没办法只好赐给了自己儿子曹丕。

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一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根本不知道这是在讽刺自己,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就问孔融这出于什么经典。孔融答说:“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当然啊。”曹操一听,脑海瞬间一片空白。

又有一次,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您老人家劳师远征,一定有借口,话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曹操直接无语了。

因为当时饥荒战乱,曹操就上表请求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傲慢无礼。

俗话说事不过三,曹操终于忍不住了。不过尽管动了杀心,但孔融却不太好杀。因为他声望比较高,曹操也不想背一个害贤的骂名。

这时候有个叫郗虑的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就是先把孔融的名声抹黑搞臭了再杀他。

郗虑说,孔融这个人虽然一辈子干好事不少,但就是嘴太碎了,说过的话里面可以利用的着实不少。

比如说他和狂徒祢衡相交,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如果是别人就罢了,问题你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自称是自己祖先,这是大不孝。

又比如,孔融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其实不过就是父亲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造就的而已。母子之间又有什么母爱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平心而论,这种话我们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就别以孝为本的汉代了。

当然,上面的这些事有点“文字狱”的味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之孔融因为这些言论被人拿来说事,

曹操又派了一个自己的手下来告孔融,然后把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散播了出去。没过多久,孔融的名声就一落千丈。曹操也就顺理地把孔融杀掉了,还是以不孝的名义杀的。

不过孔融也不用叫冤,因为当时最早以“不孝”杀人的正是他孔文举本人。

《太平御览》载:“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哭得不是很悲伤就被孔融杀了,这要碰上死了妻子还载歌载舞的庄子,那孔融不诛杀庄子九族?

总结

最后先来看看几个名人对孔融的评价

范晔: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刘勰: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

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总体来说,大多数人认为孔融的文才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文才对治世没什么用。

标签: 孔融曹操刘备曹丕汉献帝董卓

更多文章

  •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袁绍,东汉,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其文章犀利,后因直言纳谏被杀,令人惋惜。孔融在汉献帝时期任北海国相,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跟文化都有发展。孔融在被抓后,曹操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孔融为人孔融在北海前后一共治理了六年,组织民工修建城邑整备军队,清理地痞流氓维护当地治安,立学校教

  • 十岁小孩的一句话,成了千古经典,你了解孔融的“小时了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孔融,李膺,孔子,典故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小孩儿,我想很多中国人立刻会想起一个名字,孔融。没错,孔融在中国可以说是妇乳皆知,家喻户晓。一提起孔融,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孔融让梨”的典故。四岁的孔融就知道让梨了,对于家长教育孩子,那绝对是模范案例。但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典故,是关于孔融十岁时的另一个聪明、机智的典故“小时了

  • 曹丕为何将孔融列入建安七子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曹丕,孔融,建安,曹操,吴质,皇帝,曹植,建安七子,汉朝,军事政策

    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关于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字文举。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受到名士李膺的赞

  • 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孔融不孝顺、匡衡是贪官、海瑞很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中外历史说标签:匡衡,孔融,海瑞,李白,萧皇后,狄仁杰

    我们学习历史时,能在上面看到很多古人的事迹。有很多很正面的古人,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很好的一面。不过有时候历史书上只是记载这些人物的其中一面,这些人是有很多面的。我们现在看一下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和我们认为的完全不一样。纣王。我们商纣王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残暴、宠爱妲己,总的来说是无恶不作。评说演义

  • 孔融死前哀求放过儿子,9岁儿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刘表,甄宓,孔子,死前,诗人,东汉,三国,汉献帝,建安七子

    众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极为自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之一。在三国的舞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孔融生性正直,公谨,忠心汉室,不屈强权。而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由此也更可见孔融的良好品行。

  • 孔融乃天下名士,因触怒曹操,结局令人不胜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李膺,曹丕,汉献帝,三国,建安七子,汉朝,曹操麾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官员、一代名儒、能诗善文,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时便才华显露,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他的话让人啧啧称奇。《三字经》有“融四岁

  • 临死一声笑——尽显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董卓,袁绍,三国,东汉,诗人,汉献帝,建安七子

    小引东汉末年,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有的登基不到一年就被废,有的还没得及看清这个世界就夭折,有的好不容易长到成年,对于朝政,要么“你问太后”,要么“你问宦官”,要么被枭雄们吓得一身冷汗。最可悲的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一生活在被人控制的阴影中。董卓挟持他去长安,董卓死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为什么学校只教杜撰的孔融让梨,却从来不提曹操夷灭孔融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无根树花正孤标签:曹操,孔融,蔺相如,秦国,齐国,信平君

    怎么可能?孔融让梨的故事竟然是杜撰的,我看你的观点才是杜撰的吧!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是不乏其数的。可事情的真实和虚假其实是没有人愿意去计较的,大家所在乎的也只是这个时候习惯使用了很多年的东西。孔融让梨之中宣扬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虽然未曾存在过,但也值得歌颂,而曹操的做法凶残暴力,虽然是真实历史,但却不

  • 曹操杀完孔融后,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已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三分钟的温度呀标签:曹操,孔融,袁绍,汉献帝,董卓,孔子

    孔融10岁那年,跟着父亲孔宇进洛阳,正好碰到洛阳尹李膺接待宾客。孔融想去拜访,但李府招待的都是名士,没有拜帖不能入内。孔融只好谎称:“我和你家主人是世交”!李膺听说一个10岁的孩童,号称与自己是世交,就颇感兴趣地让人带入府中。而后笑着问道:“你我素不相识,不知如何是世交”?宾客哄然大笑,孔融却镇定地

  • 孔融的“三不知”,给他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孔融,曹操,三不知,刘备

    孔融最后的结局是惨遭曹操杀害,世人尽皆批评曹操。但是孔融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其实当我们细说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孔融的死并不是由于曹操的暴戾,而是由于他自己的“三不知”才导致自己的不测之祸。孔融由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而被我们熟知,且其出身自名门世家。所以他自小就有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他20岁进入政坛,担任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