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史#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那时候我们脑海里对孔融都产生了一个固有印象——孔融是一个贤人。
事实上这个“贤人”是有水分的,孔融的“贤”带着几分迂腐、几分‘作’。由于他嘴太碎、喜欢作死,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死得也不太光彩。
源自血脉的迂腐
孔融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家庭出身虽然不如袁绍四世三公的贵胄这么显赫,但父祖也都是士绅官员,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也勉强算得上豪强。
靠着让梨传下的美名,以及孔融的聪明才智,才10岁时就获得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李膺极高的赞誉:
“高明必为伟器。”
当然,这句话也有点反话的意味,大家可以搜索这句话就能看到这个故事。
之后孔融靠着诗文在士林中声名鹊起,而且执掌北海国,可以说孔融发迹的比孙坚、曹操都早,绝对算是一方豪强。《三国演义》里面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有孔融这么一号。
北海被围困,孔融向刘备求助,刘备说:“孔北海竟然还知道有一个刘备。”
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这感觉就像百万大V转发我的头条,你说我能不高兴么。
可以说孔融要地盘有地盘,要名望有名望,要军队也有军队,手里还有一个当世猛将太史慈,这么好的开局,居然被孔融活生生浪费掉了。
孔融的迂腐在于,他经历了董卓之乱、诸侯混战还没明白大汉王朝已经不行了,还在想着汉朝能恢复往日的光景。
在曹操控制了汉室征召他到许都任职时,他马上就舍弃了北海的基业跑过去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到了汉献帝身边啥事也做不了,每天就是上奏碎碎这,碎碎那,汉献帝采不采纳还得曹操说了算。于是孔融碎的对象换成了曹操,但是曹操可不惯着他。
孔融碎嘴、作死
曹操对孔融可以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到最后是可忍孰不可忍,直接给了孔融一个大满贯。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然后直接打到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在这里,曹操俘获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本想着娶了甄姬谁知被曹丕截胡,没办法只好赐给了自己儿子曹丕。
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一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根本不知道这是在讽刺自己,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就问孔融这出于什么经典。孔融答说:“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当然啊。”曹操一听,脑海瞬间一片空白。
又有一次,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您老人家劳师远征,一定有借口,话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曹操直接无语了。
因为当时饥荒战乱,曹操就上表请求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傲慢无礼。
俗话说事不过三,曹操终于忍不住了。不过尽管动了杀心,但孔融却不太好杀。因为他声望比较高,曹操也不想背一个害贤的骂名。
这时候有个叫郗虑的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就是先把孔融的名声抹黑搞臭了再杀他。
郗虑说,孔融这个人虽然一辈子干好事不少,但就是嘴太碎了,说过的话里面可以利用的着实不少。
比如说他和狂徒祢衡相交,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如果是别人就罢了,问题你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自称是自己祖先,这是大不孝。
又比如,孔融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其实不过就是父亲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造就的而已。母子之间又有什么母爱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平心而论,这种话我们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就别以孝为本的汉代了。
当然,上面的这些事有点“文字狱”的味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之孔融因为这些言论被人拿来说事,
曹操又派了一个自己的手下来告孔融,然后把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散播了出去。没过多久,孔融的名声就一落千丈。曹操也就顺理地把孔融杀掉了,还是以不孝的名义杀的。
不过孔融也不用叫冤,因为当时最早以“不孝”杀人的正是他孔文举本人。
《太平御览》载:“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哭得不是很悲伤就被孔融杀了,这要碰上死了妻子还载歌载舞的庄子,那孔融不诛杀庄子九族?
总结
最后先来看看几个名人对孔融的评价
范晔: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刘勰: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
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总体来说,大多数人认为孔融的文才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文才对治世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