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被曹操杀害,只能怪他自己

孔融被曹操杀害,只能怪他自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教研室 访问量:2899 更新时间:2024/2/9 5:54:01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遗容。融谓使者曰:“戴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世说新语》

孔文举即孔融,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世孙,东汉灵帝时,以出身高门,被推举到朝廷做官,后为北海太守,代领青州刺史。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骚扰青州,围城甚急。

但孔融一点都不紧张,开卷读书,一如往日。有的人在危情下不着急,是因为早就想好应对办法了;孔融的厉害就在于,在根本不知道怎么退敌的前提下,仍能做到谈笑风生。

有人说了:这不是个傻子吗?

这样说多少有点过分了,你让我们的文学家孔融怎么着呢?总不能求全责备,指望一代文宗还是个军政高手。我们应该谴责的是袁绍袁本初,就会捏软柿子。

还好,陷城前,孔融逃了出来。

三国时代,是权谋的时代。对于孔融来说,大约是很难应对的,哪怕他的智商非常高。

还是说小时候的一件事吧。孔融十岁时,跟父亲到首都洛阳。当时,能被重臣名士李膺接见,被称为“登龙门”,难度是非常大的。

但小孩孔融不管这些,他一个人来到李府门前,对看门的说: “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快去通禀一声吧!

看门的见是个孩子,似乎不像在撒谎,便通禀给李膺。

入府后,望着孔融,李膺有些愣神: "孩子,你有没有搞错?我好像不认识你啊,你跟我有什么亲?"

孔融说: “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为师,所以我们是世交啊!”

李膺和周围的宾客互相看看,知道这孩子原来是孔子的后代。李庸很高兴,热情地款待了孔融。正在这时,一名叫陈韪的官员来了,有宾客悄悄把孔融刚才说的话转述给陈匙,陈大人听后矜持地摇摇头,说: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出色!"

孔融一直支棱着耳朵呢,马上转头应答,道: “想必您小时候定很聪明。”

陈韪顿时一脑门汗,李膺和宾客放声大笑。

接着说跑出青州的孔融。他带着家眷,一口气逃到了天子所在的许昌

许昌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曹操。但孔融不那么认为。他是孔子的后代,“建安七子”的领袖,又好为人师,所以没多久,他的寓所,就成了许昌最热闹的沙龙,每天都聚着一大批人,讲谈文学,品评人物,议论政治,推荐新人。

曹操有点烦。

曹操和孔融之间是互相轻视的。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曹孟德不在乎;七子的首领,曹孟德不承认,那是他儿子曹丕的看法。孔融写的东西,让曹操不屑。

当然,对于曹操,孔融更看不上,这里面不仅包括曹操的出身,还包括曹操的为人。

许昌时代,孔融对曹操的政治多有责难,比如他反对曹操禁酒。

东汉末年以来,世事纷纷,人们多以酗酒为乐或自我麻醉,荒废工作,再加上酿酒浪费粮食,于是曹操欲颁布禁酒令,自然有他的道理(能否真正实施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面对曹操的政策,孔融公开反对,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引经据典,大说喝酒的好处,写得气势磅礴。文章一出,孔融自己也很得意

在禁酒令中,曹操说酗酒会荒废政事,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

对此,孔融反问:古往今来,因美色而荒废政事直至亡国的也不少啊,难道因为有这样的事就得把男女之爱与婚姻废除了?

孔融的说法在逻辑上没问题,但仍是狡辩之理,所以后来曹丕在评论七子时说孔融的文章显犀利,但“理不胜辞"。

孔融还反对曹操恢复肉刑。

当时天下大乱,多生罪犯,曹操想恢复汉文帝时废除的包括宫刑、黥刑、刖刑等在内的肉刑,以示威慑。

孔融坚决反对。

孔融举了司马迁的例子。

此外,他还拿曹丞相寻开心。

在征袁绍的战斗中,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针对此事,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武王伐纣,获妲己而赐予弟弟周公

曹操觉得无厘头,怎么来了这么一句?后来才发现是在讽刺自己和儿子。

多年来,对于孔融,曹操一直憋着气,又突然接到这么一封信,当时就气倒了。

除了最后一条,其余两条均是用正常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无不妥;至于最后一条,虽有干涉曹家私生活的嫌疑,讽刺得比较损,但也不至于死罪。

让曹操憋着一口气的,不是孔融多次以书信形式责难当朝宰相,而是为什么我一有个风吹草动,你孔融就在一边窃窃私语,尤其一想到写这些书信时孔融那股自以为是的神色,他就更生气了。

这期间还发生了“称衡事件"。

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孔融,推荐了愤青祢衡,后者因受曹操怠慢,而在一次夜宴上当场嘲讽了曹操。后来,有人传言称衡的行为受到孔融的支持。曹操没对祢衡下手,而是把他打发去了南方刘表处。

曹操的目标是孔融。

他不担心孔融威胁自己的统治(当然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他无法接受的仅仅是在首都有一个人,四海青年才俊皆以其为师;这个人的家里,每天宾客盈门,议论他曹丞相的活动,连自己的儿子找个姑娘也跳出来点评两句。

事儿麻烦了。

许昌是曹操的,也是孔融的,但归根结底是曹操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有人网罗孔融的罪名,当然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曹操的指使下干的。于是,借此机会,曹操把孔融满门处死。

处死了?

对,处死了。在被逮捕之前,孔融听到了四条指责:

在北海为太守时,见皇室有难,招募兵丁,举动可疑;曾诽谤朝廷;虽为孔子之后,但不遵守礼仪,打扮不修边幅,嗜酒昏狂;曾口出狂言,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公然说,孩子的诞生,是父母情欲爆发的结果,所以当父母的没有恩于孩子。

最后一条一经公布,孔融便死定了。

“父母于子无思论”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孔子的后代孔融说的。

从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比后来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更极端。这句话直接否定了“孝”的意义,而在中国的古代,王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

也有另一种可能,孔融说这话是因为对险诈的世道与人心不古的失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孔融说了那句话, “大逆不道”的罪名便成立了。

这是曹操要的。孔融被关进监狱后,给许昌、洛阳和长安的知识界造成巨大震动,人心惶惶。

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很平静。

他们还不到十岁,父亲被逮捕的那天,两个孩子在庭院里游戏如故。面对公差,孔融自言自语: “希望这罪行到我这儿就打住,不要连累了孩子!”

大儿子站起身来,对父亲说: “爹爹大人,您见到过从树上掉下来的鸟窝里还有完整的鸟蛋吗?"

看着两个孩子,孔融低下头。

再抬头时,孔融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果然,孔融入狱没两天,两个孩子也被逮捕了。

孔融死前写下一首《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野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好一个“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作品的文学性虽一般,但毕竟学问和名气很大,被认为是建安时代的一代宗师。

生不逢时,生不逢时!这是对孔融悲剧的最大感怀。“负其高气.

志在清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是历史的评价

若在清平的治世,孔融想必会干得更好;但逢三国乱世,并无政治、军事与谋略之长的他,在不与当权者合作的同时,又喜欢坐在一旁议论时政,自然不为曹操所容。

说到底,孔融之死是性格酿成的悲剧。

这危险的性格来自曹操,更来自孔融自己。

标签: 孔融曹操袁绍李膺孔子

更多文章

  • 孔融被满门抄斩,被抓时其儿女淡定下棋,说出八个字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茅舍品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谋士,诗人,汉朝,三国,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208年,孔融被曹操处死。他两个年幼的孩子因寄养在外,暂时逃过一劫,不料却因说了八个字,让曹操大惊,随即下令将这两个孩子也杀了。孔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典故流传至今。他是孔子的后代,东汉的名士之一,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孔融深受儒家学派影响,常常以礼自居。

  • 东汉名士孔融之死的真相:一再挑战野心家曹操的底线而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李膺,汉献帝,丞相

    文人最好不要玩政治,尤其是倔强的文人。但1800多年前有个倔强的文人,他不但玩政治,还偏要一再挑战一位狠辣的政治家的底线,最终酿成惨剧,一家人惨遭灭门,这个倔强的文人就是孔子的20世孙、东汉名士孔融,而这个狠辣的政治家就是曹操。孔融1、从一桩“冥婚”说起曹操很牛,不但他自己牛,就连他生的孩子个个都很

  • 孔融被曹操灭三族,临死前请求放过一双儿女,女儿说8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李膺,曹丕,丞相

    《陆游家训》里有这么一句话:“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太聪明、喜欢出风头的话,不见得是好事,父母遇上这种情况应该感到担心,不应该感到喜悦。历史上著名的神童孔融,就被陆游说中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每个人都听说过他的事迹。而小时候的孔融

  • 曹操杀完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刘备,袁绍,汉献帝

    小学课本里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位懂礼貌有爱心的古代人,早已为后人做了非常好的德行榜样。孔融身世高,口才好,成名早,可谓是当时非常顶尖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十分自负,非常看不惯曹操的行为,于是处处与其作对,最终死于曹操之手,其结局令人惋惜。说起孔融,后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从小就

  •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素以忠孝著称,为何却因不孝被曹操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甄宓,孔子

    文|飞鱼说史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可谓是精辟。我们从这句话中也能知道,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就好比苹果,它的存在就是用来让人们吃的,不过对于牛顿来说,苹果存在的意义可不简单,因为正是因为一个苹果,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很多人谈及这件事的

  • 孔融临死前请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被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东汉末年,孔子

    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提起孔融这个历史人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孔融让梨这一美德流传了千年之久,如今大人们经常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当作启蒙故事讲给孩子听。长大后的孔子性格刚正,能诗善文,才略出众,又是孔子之后,在当

  • 孔融,沉浸于自我欣赏的典型知识分子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孔融,知识分子,曹操,何进,孔子,袁绍

    孔融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被时人尊为名士大儒。历来也被史学家评价为不依附权臣,坚持汉室忠贞的典范。这是因为孔融这个人有着很大的志向,叫“志在靖难”,意思是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平定变乱,可以说是三观很正的一个人了。但我们知道,孔融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之中他有这个能力来平定变乱吗?他是如何“靖难”

  • 三国志11:北海背后的故事,孔融应该怎么玩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孔融,北海,吕布,董卓,袁绍,刘备,太史慈,三国志,曹操手下

    上一回我们介绍了青州两座城之一的平原城,今天介绍另一座城--北海。由于一河之隔,以致于小编曾经一度以为北海与河北四州没什么关系,其实北海属于青州,但北海又确实不是河北地区,而是中原地区。为什么这么别扭呢,有可能古代黄河并没有太宽,以致于三国里面都打不起海战,反而沿河两岸适合农耕生产而聚集了几个城市,

  • 这是那个4岁让梨的孔融?怎么越来越会怼人

    历史解密编辑:李砍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何进,汉献帝,宦官

    公元168年,东汉王朝发生一桩奇案。名士张俭遭宦官集团追杀,被迫亡命天涯。逃亡途中,他投奔一位友人。恰逢友人外出,只有年方十六岁的弟弟在家。张俭心生犹豫,少年却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胆识和勇气,大意凛然地说:虽然我兄长不在家,焉知我就不能做主?弟弟遂留张俭于家中。不料东窗事发,少年兄弟俩都被抓进了监狱。

  • 曹操下令将孔融诛九族,他9岁儿子说了8个字,如今成为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曹操,孔融,袁绍,曹丕,孔子,汉献帝,汉朝,建安七子,三国,曹操麾下

    前言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大都会想到各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如三英战吕布,许褚战马超等等。实际上,三国时期除了军事发展迅速之外,文化事业也非常繁荣,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三曹”。就在文学创作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除了“三曹”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堪称当时的文学代表人物,他就是孔融。说到孔融,人们一定都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