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在我国能够成为经典,而在西方国家却成为反面教材,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美德。
而秦国则是一个坚定的法家思想的执行者,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简单地来概述,李斯便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切利益都要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因此,秦二世而亡,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人性原本就是自私的,随心而为的个人英雄主义,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不住尺度,因为格局太低。
后到了汉朝,曾在刘邦时期施行了一段老庄的无为而治,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便以“儒术”为国家的正统。
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讲究 “尊卑有序”,讲究“中庸”,讲究“奉献与谦让”。
由于人本性就是自私的,儒家思想教育百姓要克服内心的自私,讲求谦让,讲求奉献,这在西方那些“极端利己主义者”的眼中,这是虚伪且违反人性的。
简单来说,凡是“ 胳膊肘往外拐 ”的利他行为,都是一场阴谋。
孔融让梨,竟然成为西方一些国家的反面教材
“孔融让梨”这原本是被写入教材的经典案例,是中华美德的榜样。 讲的是四岁的孔融拥有了一盘梨的分配权,然后他将大的梨分别分给了哥哥和弟弟。
理由出奇的简单,哥哥们比我大,所以分得梨理应大,而弟弟们比我小,我要让着他们,所以给他们分大的,自己吃小的。
这件事被记录了下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教育孩子们,时至今天,我依旧没有看出来有何不妥。
但很多人在社会上受了伤,他不琢磨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转而变成了一个“杠精”。 对于孔融让梨的行为,提出了种种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亲为何让孔融来分配这盘梨?第二:孔融为何对待哥哥与对待弟弟呈现明显的“双标”行为?做事的统一标准都没有。
而西方的国家,同样对这件事大加质疑。在哈佛大学,一名心理教授就曾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举例子,并让同学们对这个做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于是,他们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说,孔融的 “双标行为 ”表面是为了照顾兄弟,实则是为了讨父亲的欢心。
再者,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人情世故”,处事圆滑没有准则。 在他们看来,孔融既然拥有绝对的分配权,就应该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其他的可以按照年龄大小集中分配,这才符合最真实的人性。
人与人之间要坚持竞争,孔融获得分配权,说明孔融是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人来制定规则,拿走最多的利益,这一点都不奇怪。
如果别人想拿得多,就要拼命努力,用表现征服父亲,获得分配权,从而自己也可以拿到最大的利益。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是一条鸿沟,他们一辈子也搞不懂,什么是美德
西方的这一套理论,坚持时刻竞争,强者多拿多占的这一套理论,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当时老祖宗们还在茹毛饮血。
在那个时期,汉人老祖宗是秉承的这一套竞争原则,强者多拿,弱者少占,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尧舜时期,就开始讲求奉献,讲求博爱。 以至于到了汉朝以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谦让变成了美德,奉献成为了更高的目标。
孔融的父亲之所以让他分配梨,并没有其他想法,只是随机而为。而孔融之所以选择让梨,其实背后也并无深意,是因为他所受的教育,支持他这么做。
如果是孔融的兄弟们来分配,分配者依旧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拿最小的一份。因此,孔融不是个例,孔融是那个时代的标签。
后记
因此,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中国人一直秉承着谦虚、谦让、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即便是到现在,仍有不少西方人不理解,认为这是“虚伪”。
但我们又能怎么反驳他们呢? 对于超脱他们意识的东西,坚持做好自己就是了。
因此,“ 孔融让梨 ”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值得我们世代传承的精神,这也是文明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