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家族,因此在讨伐董卓时被其他军阀推举为盟主,但最后因各大势力首领互相猜忌,联盟分崩离析,后来,袁绍占据了冀州,势力进一步壮大。而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在发展壮大。
公元200年,袁绍调集十万精兵,准备进攻曹操,而此时曹操只有差不多两万兵力,双方实力悬殊,曹操手下将士都认为难以战胜袁绍,但曹操认为袁绍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不堪一击,觉得一定能战胜袁绍。但因兵力有限,又要防备其他军阀的偷袭,因此决定不在黄河四周防守,而在官渡布防,官渡是许都的屏障,袁绍如要进攻许都,就必须拿下官渡,如此,曹操就能以优势兵力来进行防守,而且因后方是许都,在后勤补给上也优于袁绍。
战争本来就是以无心算有心,些许优势都有可能变成决定胜负的关键,但奈何袁绍兵多将广,即便在战争初期,靠计谋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和文丑两员大将,在官渡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也堪堪打个平手,双方在官渡相持不下,一个多月过去了,曹军的粮食越来越少,而士兵由于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战局中,所以疲惫不堪,眼看就难以坚持下去了。
但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却连夜来到曹操大营投奔他,曹操高兴得连鞋子都没穿就去迎接许攸,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许攸为何会投奔曹操呢?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攸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用。当时许攸根据曹操缺粮的情况,建议袁绍派一小队人马绕过官渡,奇袭许都,却被袁绍冷淡地拒绝,加上同为谋士的沮授却被袁绍任命为十万大军的监军,许攸感觉在袁绍这里没有前程。
二是曹操是许攸的老朋友。许攸认为在曹操这里能够受到关照。
三是许攸终于认清了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性格,认为其难成大业。
许攸来投奔曹操,曹操光着脚板出来迎接,并说:“您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的大事有希望了。”此情此景,让许攸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所以他立马献上一条计策,他告诉曹操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在乌巢放着,守将是淳于琼,淳于琼疏于防守,曹操只要带一只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三天之内,袁兵会不战自败。也许有人会认为许攸背叛太可耻,才背叛就给袁绍背后一刀狠的,但曹操对他的礼遇,确实在袁绍那里不曾获得,人都是感情动物,所以许攸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了。
许攸在此关键时刻的献计,马上引起了曹操的重视,他第一时间布置好大营的防守,亲自带领五千精兵,打着袁军的旗号,连夜向乌巢进发,沿路遇到袁军岗哨都说是袁绍派去支援乌巢的,居然顺利到达了乌巢,不得不说,袁绍对军队的指挥漏洞实在是太多。
曹操到达乌巢后,立刻放火把一万车粮食烧了一个精光,并杀了匆忙应战的淳于琼。
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的粮草被烧光,军心不稳,此时,袁绍手下的两员大将张郃、高览带兵投降了曹操。曹军趁势猛攻,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如丧家之犬向北逃亡,起先十万大军,到最后身边仅剩下八百多骑兵。
许攸的献计瓦解了袁军的军心,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立下了首功,奠定了官渡之战胜利的基础。袁绍因官渡之战失败而主力损失殆尽,丧失了北方霸主地位,曹操因此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不得不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能接纳人言,善于用人的人,离成功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