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勺之战:鲁国胜归功于曹刿谋略?看看齐国状况就知道鲁胜是必然

长勺之战:鲁国胜归功于曹刿谋略?看看齐国状况就知道鲁胜是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452 更新时间:2023/12/7 6:40:0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齐鲁之间的矛盾

鲁齐两国的始祖周公与太公,都是辅佐王室灭商的重臣,周成王为了使他们的后代和睦相处,共同作为王室在东方的屏障,曾赐给他们“世世子孙无害”的盟约。但到春秋初年,两国已矛盾甚深,断绝了往来。

鲁国在惠公时期,外交上颇为孤立,隐公即位后,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极力与各国建立关系,先后与宋、郑等国结了盟。齐与郑本为盟国,也有意与鲁改善关系以提高威望,于是在隐公六年(前717)鲁郑结盟之后,鲁隐公与齐僖公结盟于艾(今山东新泰西北),恢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但到鲁桓公时期,两国之间又为纪国问题发生了争端。

纪是齐国东邻的姜姓国。鲁桓公五年(前707),齐僖公想借到纪国朝见的机会,突然袭击,将其吞并,因被纪人察觉,没有成功。

当时纪侯的夫人是鲁惠公的女儿,两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纪国想寻求鲁国的保护。桓公六年,纪侯两次到鲁国与桓公“咨谋齐难”,商讨对付齐国的办法。因此引起鲁齐两国的矛盾。桓公十三年(前699),鲁、纪、郑三国联合,与齐、宋、卫、燕四国展开了一场大战,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郑、宋两国之间的矛盾,而鲁、纪与齐分别站在郑、宋两方,自然是因为纪国的问题。这次战争,鲁、纪、郑大败四国,但没有使齐国放弃灭纪的企图,齐襄公即位后,更加急了吞并纪国的准备,鲁国则继续对纪实行保护。

桓公十七年(前695),在鲁国的斡旋下,鲁、齐、纪三国国君在黄(今山东淄博市淄川东北)地结盟,表面上调解了齐、纪的问题,但也使齐对鲁国的干涉更加不满。于是,口血未干,齐就出兵侵犯鲁国的边境,在奚地打了一仗。第二年,桓公携夫人文姜至齐,与齐国修好。齐襄公与文姜虽是兄妹,但有私通关系,因被桓公发觉,齐襄公竟使人杀之,并以“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返),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只杀掉凶手来推卸责任。

鲁庄公即位后,还想与郑国联合保护纪国,但郑因内乱,自顾不暇,不愿助鲁。到庄公四年(前690),纪就被齐彻底吞并了。

鲁在纪国问题上与齐的争斗,以失败而告终,说明鲁国的实力已稍逊于齐,但鲁并不愿甘居下风。庄公八年(前686),鲁准备邀合陈、蔡攻灭西邻邮国,由于陈、蔡军队未至,庄公又邀齐国攻成国,结果邮单独投降了齐国。鲁公子庆父请求攻打齐军:庄公回答说:“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白: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可见庄公早已决定致力于修德以发展国势,等待时机与齐争衡。不久,由于齐国发生内乱,鲁国的有利时机就到来了。

2、长勺之战前齐国乱象

齐僖公去世后,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他虽然不乏权谋与才干,在军事和外交上也有一些建树,但生活荒淫腐化,为人喜怒无常。曾害死鲁桓公,弄僵了与最重要的邻国鲁国的关系。

平时又欺凌大臣,滥杀无辜,导致国内局势动荡不宁。他的弟弟们害怕祸乱起来危及己身,便纷纷逃往国外避难。其中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流亡到莒国,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侍奉下流亡到了鲁国。

齐襄公对众叛亲离的情况漫不在意,继续倒行逆施,作威作福。他派大夫连称、管至父两人去戍守葵丘一地,到了规定时间又不派人去替换他们,还降低了堂弟公孙无知的待遇。三人怨恨齐襄公,联合起来于公元前686年起兵作乱,杀掉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但为时不长,即为雍林之人所袭杀。这样就造成了齐国君位虚悬的局面。

当时齐国执政大臣国、高二氏与公子小白关系密切,于是决定从莒国迎回公子小白承继大统;而鲁国统治者出于日后影响齐国政局的目的,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这样便发生了兄弟抢占君位的较量。在这场斗争中,公子小白棋高一着,躲过了鲁国军队的中途截杀,在国、高二氏的配合策应下,抢先一步进入齐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是为齐桓公。

庄公不肯就此罢休,继续进军。齐桓公出兵抵御,当年八月,鲁齐战于乾时(今名乌河,在山东桓台西南),结果鲁军战败,庄公丢弃所乘的战车,改乘轻车而逃,庄公的御者和车右为掩护庄公,打着庄公的旗帜将齐军引至小道,全被齐军俘虏。随之,齐桓公命鲍叔牙率兵至鲁,声言:“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国一时难以组织力量再战,只得照办。

庄公十年(前684)春,齐国为报复纳公子纠之怨,又出兵伐鲁。鲁虽败于乾时,但实力未受大损,庄公积极组织兵力,准备迎战齐军。

3、齐桓公为何要打鲁国

齐桓公选择鲁国为首要打击目标,表层的原因是鲁国曾全力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君位,并率军在乾时同齐军大战一场,必欲报复而心甘。深层的原因则是鲁国具有较强的实力,又自恃是周公旦的封国,政治上自视甚高,不怎么把齐国放在眼里,成为齐国图霸道路上的主要障碍。齐桓公自己要号令诸侯,必须先挫抑鲁国的威风。

其实,齐桓公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春秋前期鲁国的力量的确比较强大,在当时政治、外交舞台上相当活跃,它曾多次追随郑庄公从事对外征伐活动,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并取得了不少实际利益,如因协同郑军对宋作战而获得宋国郜、防二邑。

据史料记载,春秋初年鲁国常侵伐邾、戎、莒等小国,而小国如曹、滕、薛、杞、纪、穀、邓、邾、郳、牟、葛、萧、鄫、州等亦经常朝见鲁国,纪国一度成为鲁之保护国。在军事上,鲁国只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直至齐桓称霸前夕,鲁之国势尚甚强,不亚于齐”。尤其是鲁庄公在这方面更有较大的建树。

唐朝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诗云:“鹫羽金仆姑,燕尾绣蝥弧”。这里“蝥弧”是郑庄公的战旗名称,而“金仆姑”是鲁庄公的矢名,鲁庄公在对宋国作战时曾亲自用“金仆姑”射中宋将南宫长万。“金仆姑”与“蝥弧”并举,即喻指鲁庄公的武功可与郑庄公相媲美。所以齐桓公要称霸,自然要先打击鲁国。

不过,鲁国虽一时强盛,但是和齐国相比,其综合国力终究是处于相对的劣势。且齐、鲁之间的矛盾冲突也由来已久。到了公元前686年鲁国为了灭掉郕国曾联合齐国一起出兵,结果又替齐国做了一回“火中取栗”的事情,郕国到头来划入了齐国的版图,鲁庄公兼并成国的计划由此而破灭。这样既加深了两国的矛盾,又使得齐桓公错误地认为鲁国不堪一击,而乾时之战的胜利更诱发了他伐鲁的野心,最终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4、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根本原因

长勺之战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

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相反,我军的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候擂鼓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战胜齐军。接着曹刿又详细解释了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我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知道他们果然是真的战败,这才大胆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以扩大战果。曹刿的这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称是。

但是有三个情况不得不考虑;

一,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预设战场长勺(今山东曲阜以北,一说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以逸待劳,迎击来犯的齐军。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即准备传令擂鼓攻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一举破敌。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鲁庄公沉着冷静,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进攻。庄公接受了曹判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二,齐军自乾时之战获胜后,骄傲自大,轻视鲁军,此时见鲁军没有出战,遂误以为对手畏怯惧战。在急于求胜心理的驱使下,齐军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

三,从战前决策、战场指挥以及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正确的作战指导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赢得了作战上的重大胜利。但是,长勺之战的规模不是很大,并未让齐国大伤元气。

相对强大的齐军居然惨遭败绩,这一事实本身对齐桓公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多少使他明白不能单纯依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称霸目标,而应该更多地运用政治、外交手段来配合自己的军事行动,做到文武并举,伐谋、伐交、伐兵三管齐下。由此可见,长勺之战的结果对于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曹刿鲁胜鲁国齐国管仲庄公

更多文章

  • 《中国大历史》| 曹刿论战

    历史解密编辑:华华分享财经标签:齐国,曹刿,管仲,山东,大军,齐军,鲁庄,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中国大历史

    齐桓公饶了管仲,可不想原谅鲁国。一想到鲁国支持公子纠同自己作对,齐桓公就怒火中烧。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前684年,齐国派大军进攻鲁国。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战场,齐国在以往对鲁国的作战中一直占据上风,此时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向鲁军发起了冲击。鲁庄公亲临战场迎敌,正想擂鼓迎击,却被陪同参战的曹

  • 曹刿论战当中,齐国真的是因为士气不振才输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齐国,曹刿,军队,士兵,齐军,鲁军

    曹刿论战当中,齐国真的是因为士气不振才输的吗?在中国的历史之上流传了非常多英雄豪杰的英勇事迹。即使是非常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古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着迷。那我们今天就带领着大家一起去探索历史之中的小秘密吧。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齐国与战国之间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这对于两国来说,是一次非常

  • 曹刿从哪里来的,打了一场震古烁今的胜仗后,又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曹刿,齐国,左传,史记,鲁庄,曹国,春秋战国

    曹刿的名字,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人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他简直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流星,闪一下,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曹刿论战)曹刿的来历,有人说是曹叔振铎的后人。曹叔振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建国以后,给弟弟曹叔振铎分封的地

  • 曹刿论战之后发生了什么?和管仲学习财富之战,不动兵戈降服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柱下守藏标签:管仲,齐国,宋军,鲁国,鲍叔牙,曹刿论战,财富之战,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曹刿论战》是我们高中时学习的课文,大家都很熟悉曹刿的那一套理论,鲁国打败了齐国。在打败齐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齐桓公当然是不甘心,而且纳闷,齐国比鲁国强大,怎么会败呢?战败的鲍叔牙也不甘心,他提出了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齐宋联军组成后,鲍叔牙再次进攻鲁国,可惜这次还是失败了。这次不是败在齐军,而是

  • 长勺之战的曹刿与劫持齐桓公的曹沫是否同一人?答案在柯地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曹刿,曹沫,齐国,管仲,周朝,齐桓公,长勺之战,柯地会盟,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两篇很著名的文章。一篇是来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另一篇是出自《史记》的《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姓曹的人物,分别为曹刿和曹沫。从史料来看,这两人都是鲁庄公时期的名将,他们都在鲁国抵抗齐国侵略中打败齐桓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们的身份在史学界引发

  • 长勺之战,曹刿一鼓作气大败齐恒公,为何管仲反而说:齐国赚了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管仲,曹刿,齐恒公,齐国,周天子,周礼,长勺之战,春秋战国

    齐国赚大了!公元前681年,齐恒公和鲁庄公会盟于柯时,曹沫突然跳上盟台,用利刃威胁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齐桓公看着铜剑离他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他决定说一个谎话,允诺归还鲁国土地,等曹沫下了会盟台,齐桓公愤怒地要弃约时,管仲却劝他,既然答应了就还给他,于是,鲁国又收回了长勺之战后失去的土地。鲁庄公非

  • 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呢?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曹刿,鲁国,齐国,周文王,周公旦,史书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但其

  • 军事理论家曹刿是怎么死的他指挥过什么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刿,齐国,曹刿论战,理论家,管仲,周文王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历史上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在前684年,由于齐桓公不顾政治大夫管

  • 屡战屡败的曹沫与长勺之战中足智多谋的曹刿原来是同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曹沫,曹刿,齐国,管仲,左传,公羊传

    一《史记·刺客列传》:“曹沫,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 《曹刿论战》曹刿最后去了哪里?刺客之祖曹沫与曹刿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曹刿,曹沫,曹刿论战,齐国,左传

    曹沫劫齐桓公《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其中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位杰出的刺客事迹。曹沫是鲁国人,被鲁庄公重用,领军与齐国交战,却三战连败,鲁庄公终于被打怕了,就献城给齐国求和,但是并没有怪罪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