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是中学的一篇课文。平民曹刿在长勺战场上审时度势、料敌如神,他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遐迩闻名。两千七百多年过去,"一鼓作气"已经作为一种精神浸入了民族的血液。
长勺之战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
还是一年多前,齐国发生了内乱。三个月内死了两个国王,王位空悬。能继位的两位王子都在国外避难,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谁能快一步回到齐都临淄,就能抢先登位。
管鲍之交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齐鲁之间素有恩怨,如果能将自己外甥、公子纠扶上王位,无疑有利于鲁国的国家利益。鲁庄公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但莒国距离临淄更近,因此用管仲之计,借兵给管仲,飞骑截杀公子小白,但功亏一篑。
小白身受管仲一箭,诈死蒙骗过对方,抢先回国登上了王位。
鲁庄公大怒,带兵进入齐境,但在乾时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带着纠与管仲退回了鲁国。
但齐国哪肯罢休,大军尾随而至。强迫鲁国杀了纠,并将管仲押回国治罪。公子纠是不能留的,否则,王权始终受到威胁,而面对要来拼命的齐军,鲁庄公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公子纠的性命。
至于管仲,鲁庄公并未放在心上。鲁大夫施伯却看出了端倪:"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要加以重用。管仲大才,必能使齐国强盛。鲁国应该留下他,要是管仲不愿为鲁效力,就杀死他。"
但齐国的来使鲍叔牙态度强硬,"不交出管仲,就是与齐国为敌。"
鲁庄公新败,不愿再惹麻烦,遣返了管仲。
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聘任管仲为相,加以重用。管仲选贤任能,发展迅速经济,仅仅一年,齐国就呈现出起飞之势。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很气愤,感觉自己被耍了。当初,齐国信誓旦旦索要管仲,押回国为国王复仇,如今他不但活得好好的,还当上了齐国的丞相。"作为一个大国却不讲信用,欺人太甚,"鲁庄公声称要发兵报复。
鲁国的动向没逃过齐国君臣的眼睛。齐桓公正渴望建立霸业,现在有了出兵的口实,立即要求伐鲁。但管仲不同意,桓公再征集其他大臣的意见,没想到他们都站到了管仲一边。
齐桓公心中的一点芥蒂发酵了。鲍叔牙是他的老师,曾经千方百计地要回管仲,并且不接受相位而力荐管仲。但管仲在选任大臣时,隰朋担任大行、宁戚担任大司田、王子成父担任大司马、宾胥无担任大司礼、东郭牙担任大司谏,分别负责外交、农业、军队、司法、监察。
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但管仲的领导团队里竟然没有鲍叔牙。虽然老师风轻云淡、毫不介意,桓公为之感动,但心中仍不免为老师不平。于是,借此机会,不用管仲及其大臣,以鲍叔牙为将,出兵伐鲁。
鲁庄公并不想真的打仗。但一时口舌之快,竟等来了齐军,只能硬着头皮应战。齐鲁之间的战争,鲁国向来是胜少负多,但曹刿的出现,让胜利的天平倒向了鲁国。
曹刿无疑是睿智的。他将心理学引入战争,使勇气、士气成为战争的有机因素反作用于战争;鲁庄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亲上战场,并不因曹刿的出身而加以轻视,从谏如流。
曹刿指挥若定
齐军败了。管仲没说什么,他的目的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国家强大了,敌国只能屈服"。
齐桓公觉得很没面子。鲍叔牙也不服气,于是,他献上一计:联合宋国共同伐鲁。齐鲁之间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加上外援就不一样了。
宋鲁互为仇家,齐国的邀约正中其下怀,宋国立即发兵,齐桓公则再命鲍叔牙为将伐鲁。
齐宋联军进驻郎地,与鲁国对峙。宋军统帅南宫长万是个大力士,勇而无谋,秉性骄横,不把鲁国放在眼里。
鲁国公子偃发现了宋军的漏洞,立即要求鲁庄公打击宋军,宋败则齐师必退。
鲁庄公犹豫之际,公子偃已经率领部下发动了突然袭击。鲁军主力随之跟进,在乘丘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鲍叔牙也只好撤兵了。
虽然未折一兵一将,鲍叔牙还是觉得灰溜溜的!齐桓公劝解鲍老师,"咱们没打败仗,败的是宋军,还可以再战。"
鲍叔牙连忙制止,这些天他也做了反思,忙道:"管仲说得对,咱们还是该先做好自己的事。"齐桓公又何尝没有反思,见老师如此豁达,他主动认了错,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管仲,任由其大展拳脚。
管仲治理国家首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通过四民分业,齐国的农业、制造业迅速发展,丝绸成了各诸侯国贵族们的抢手货,矿业、盐业、甚至武器制造业都蓬勃发展。管仲还制定了鼓励商品消费的政策,商业也由此繁荣。各国的手工业者、商贾奇才纷纷投奔齐国。
管仲善于与民同利。因为人们都是趋利避害的,"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
齐国在经济上变得富足殷实。政治上安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齐国又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有着极高荣誉感的军队。
齐桓公成就霸业
长勺之战,鲁国用曹刿一时,之后就不见了踪影,鲁国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而齐桓公却是任用管仲,勇于变革,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业根基。
几年后,鲁国实力已经远弱于齐国,战场上也已不是平等的对手,只能甘当小弟。而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驱戎赶狄,南伐楚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