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2138 更新时间:2024/1/24 10:33:24

自从赶走薛公田文后,齐闵王心头最大的隐患去除。为了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齐闵王开始积极策划伐宋。

虽然是殷商之后,但由于在周人倒商过程中微子较为配合,所以周王室在分封时特意将宋国爵位定成了最高的公爵。西周覆灭后,春秋时期的宋国由于公族势力太过庞大,长期陷于公族与公族、公族与公室的内斗之中。春秋晚期时,桓氏一族在与宋景公的斗争中遭遇重大挫折,被彻底赶出了宋国。因此,长期与桓氏并驾齐驱的戴氏乘势崛起,逐渐掌控了宋国朝政大权。公元前370年,司城子罕弑君篡位,成为新一代宋君。子罕是皇喜的字,而皇氏又是戴氏的一个分支。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内斗后,宋戴公后裔终于成功上位,篡夺了宋国政权。不过,司城子罕也没能笑到最后。公元前329年,子罕之弟子偃又发动叛乱,把子罕赶到了齐国,自立为君,是为宋君偃。

宋君偃篡位十一年后野心膨胀,不但自立为王(即宋康王),还趁列国合纵伐秦的有利时机,东伐齐国、南攻楚国、西败魏国,抢占了三国大量土地。大胜之余,宋康王又命人挂血囊于高杆之上,张弓而射之,号称“射天”!心高气傲的宋康王还不喜欢听人进谏,一旦有大臣进谏,就举弓射杀。很快,宋康王“宋”的名号就传遍了整个东周。

以前的齐国,多次率诸侯合纵伐秦、伐楚,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为齐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可惜,这些声誉都是孟尝君执政时为齐国带来,齐闵王心里并不服气——难道孟尝君一走,齐国就不能率领天下诸侯了?

现在齐国边上就有一位“桀宋”,齐闵王就想消灭宋国,一方面是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要扩大齐国领土。

齐闵王要灭宋,秦昭王自然竭力反对。当年宋康王东伐齐、南攻楚、西攻魏,虽然不确定秦、宋两国是否结盟,但事实上就是在替秦国缓解五国伐秦的巨大压力。如果坐视齐闵王吞并宋国,不要说会让竞争对手变得更强大,秦国也感觉有些愧对宋国。因此,秦昭王特地派御史起贾前往齐国,去阻止齐闵王伐宋。

为斗垮孟尝君,齐闵王曾积极与秦国结盟,还用前秦人韩珉为相国。现在秦国反对伐宋,光凭齐国一己之力又难以攻破宋国,齐闵王无奈,只得转身求助于赵国。

此时,赵武灵王刚死数年,沙丘之乱中立了大功的奉阳君李兑掌控赵国朝政。为拉拢李兑,齐闵王提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只要李兑同意联合伐宋,那么将来灭宋之后,就把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分封给他!眼看有利可图,李兑也毫不含糊,立即答应与齐国一起伐宋。

得知赵国要与齐国一起伐宋,秦昭王大怒,就此与赵国结下了怨仇。

在齐人背后竭力怂恿下,李兑一时冲动,不管不顾地推动赵国与韩、魏、齐、 燕四国结盟,再次合纵伐秦——既然秦昭王如此狂妄自大,频繁侵害他国利益,就得让他再看看天下诸侯合纵的力量!

可惜,自伊阙之战过后,天下诸侯之胆早就被秦军给吓破了。五国虽然都派出了军队,可到秦国家门口后却无人敢上前进攻!

无奈之下,李兑只得让诸侯联军先撤退,暂时驻扎在成皋(今河南荥阳)。眼看诸侯联军成了“战五渣”,李兑霎时就后悔了:这次挑头合纵,没取得任何战果,反而将秦人彻底得罪了,他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思考再三,李兑就偷偷派人入秦,想与秦国议和。为了示好,李兑还主动提出,可以配合秦军一起去讨伐魏国!

刚刚才与魏国结盟,转头就背叛盟友,这种行为相当令人不齿。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李兑这番暗箱操作,很快就被魏人知道了。为破坏李兑的阴谋,愤怒的魏昭王立即派出使者访齐,前往劝说齐闵王:“三晋都面临秦国之患,但此次伐秦,却是为了赵国。如果五国(指秦、齐、韩、魏、燕)一同伐赵,赵国必亡;秦国假如驱逐李兑,李兑也一定会死。所以,这次伐秦,是为了救李兑之命。可现在赵国将五国兵马留在成皋,暗地里却将列国出卖给秦!魏王以前就诚心朝觐过赵国,又甘心为赵国充当屏障,甚至还把土地分封给李兑儿子,可他却与秦人暗自勾结,想讨伐魏国——如果魏王以事奉赵国一半的用心来服侍齐国,天下还有谁敢图谋魏国?”

魏使这番话,其实有些言不由衷。

之前,正是魏昭王收留了孟尝君,四处联络反齐。齐闵王能不能相信魏国,也是个未知数。因此,这位使者赶紧摆出弱者姿态,向齐闵王求救:“备受赵国欺压的魏王感到极为委屈,对赵国充满了怨恨,想来事奉大王。”

为能说服齐闵王,魏国使者接下来谈起了齐国与赵国结盟的隐患:“如果秦国发现齐国尊重赵国,那么他们也会尊重赵国,接下来韩、魏、燕也会尊重赵国;列国都尊重赵国,不敢与赵国较量,那么赵国就可率这些国家与秦联合,欺压到齐国头上!”沙丘之乱过后,因为害怕外国干涉,赵国在齐国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头。可赵、齐毕竟是邻国,长远来看,就是天生的竞争对手。一旦赵国强势,齐国的威胁势必大增。

点明赵国是齐国的巨大威胁后,魏国使者才说出此行的真正目的:“所以,下臣想让大王借助天下诸侯的力量来互相牵制:可以让下臣率韩、魏、燕三国之军来威胁赵国,用赵、韩、魏三国军队来威胁秦国,以天下诸侯军队来威胁楚国。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去结好赵国、秦国、楚国。这样一来,天下诸侯都将逼迫秦国来事奉大王,而不敢私下交往。待天下大局已定之时,那时大王就可自行取舍与谁结盟!”

魏国使者这番话,给齐闵王规划了一个极其美好的前途:只要齐国能充分利用合纵连横之法,在列国间不断煽风点火,就可“劳天下而自逸,乱天下而自安”,让整个天下都为己所用。这正是苏代此前向齐闵王大力推荐的对外策略,只不过更加具体。

但对魏国来说,魏人的核心诉求是希望阻止赵国和秦,从而破坏李兑联秦攻魏的计划。曾经的战国第一霸主之国,到了如此委屈求全地在齐、赵之间寻求喘息空间的地步,也是令人心酸不已了。

齐闵王最关注的事务,是伐宋的成败。如果赵国投向了秦国,而秦国又反对齐国伐宋,齐闵王的计划就将遭遇重大阻碍。魏昭王收留孟尝君,确实令齐闵王愤怒;可既然魏人已主动上门求和,当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成了赵国。

为阻止赵国投秦,齐闵王立即派苏代前往赵国去劝说李兑。

见到李兑后,苏代开门见山地说:“如果天下诸侯大军解散而与秦媾和,秦国一定会占领宋国。到那时,魏冉就会妒忌您得到了陶。以秦王的贪婪品性与魏冉的妒忌之心,那么您可能就再也得不到陶了!”

李兑当初同意与齐国合作,就是因为想得到陶。现在因为与秦国媾和而导致无法得到陶,这当然是李兑不愿看到的结果。

苏代接着又谈起了与齐国合作的好处:“如果您不与秦国媾和,齐国必定会攻打宋国。齐国攻打宋国,楚、魏一定会参与,赵、燕二国在一旁协助,五国共同伐宋,不过一两个月,您的陶必定唾手可得。等陶到了您手里后再与秦国议和,那么就算是秦人有变,您也没有忧患了!”

以陶来诱惑李兑,还无法完全说服他。万一秦国压力实在太大,苏代又给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如果万不得已必须与秦媾和,也希望五国能进一步坚守盟约。如果五国都希望彼此联合,您就能有所作为,可以与韩人一起去推动齐王牵头合纵,齐王就一定会不会召回韩珉。这以后,就可以让下臣作为盟约的监督人,谁敢背叛盟约,就率其他四国攻打它;如果秦国想来干涉,五国就合纵来与它对抗。可眼下韩、魏、齐互相猜疑,如果赵国还不能坚守盟约而与秦媾和,下臣担心盟国内部就会大乱。齐、秦二国并不是不能再结盟,而是会有所偏重。无论是齐、秦二国再结盟或是会有所偏重,都对赵国不利。再说,天下诸侯四分五裂后事奉秦国,这就是秦国控制天下了。一旦秦国控制了天下,那天下其他诸侯国又会被置于何地?下臣希望您能早日考虑到这些。”

赵国单独与秦媾和,五国内部必将分崩离析。齐、秦虽然因伐宋出现了分歧,可韩珉毕竟还是齐国之相。韩珉原本是秦臣,到齐国当相国就背负着秦国的使命。只要齐、秦能找到更大的共同利益,再经韩珉从中撮合,宋国就不足以成为两国重新结盟的障碍。秦、齐二国结盟之后,以当前态势而言,就相当于秦国控制了整个天下。三晋都是秦国邻国,到那时谁将会是秦国东扩的直接受害者呢?

说完,苏代又详细分析了秦国控制天下后的种种恶果,无一不威胁到李兑得到陶。听苏代说得条条有理,李兑终于被说服了:“好!”

于是,李兑终止了与秦媾和的计划,继续与齐、魏联合。之后,齐国成功率诸侯消灭了宋国,算是达成了自身的战略目的。然而,李兑率五国伐秦之事,从此却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是山东诸国又一次大型合纵。然而,这次合纵却显得异常低调——低调得连太史公这样的史学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只是在《战国策》的零散篇章中有记载。这次李兑组织的合纵伐秦,也许只是将五国军队带到秦国边境上溜达了一圈,然后就撤退了,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伐秦”。或许,这就是这次合纵伐秦被史学大家忽视的根本原因。

苏秦合纵时,列国各怀鬼胎,导致首次合纵伐秦遭遇了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惨败;后来孟尝君又发动合纵,多次组织山东诸国伐秦,逼迫秦低头求和;如今李兑再次发起合纵,却连秦军的照面都没打就撤退了,成了一场虎头蛇尾的闹剧。

确实,这次李兑合纵存在私心,他是为了得到陶而不是为了抗击秦国。这是此次合纵虎头蛇尾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这却是反映了合纵由盛而衰的自然趋势:苏秦提出合纵,孟尝君将合纵推到高峰,再到李兑合纵的虎头蛇尾式收场。伊阙一战过后,山东列国都对合纵失去了信心,以致这次五国伐秦时无人敢于主动上前进攻,这才是李兑合纵失败的根本原因。齐闵王灭宋后不久,燕国就联合天下诸侯攻齐,差点灭了齐国。这以后,山东诸侯彻底失去了主心骨,就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合纵了。

所以说,这次李兑合纵失败,不过是合纵与连横斗法失败的自然结果。

标签: 李兑齐国秦国合纵魏国宋国

更多文章

  • 一心想杀赵盾的晋灵公为何最后能幡然醒悟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赵盾,晋王,国君,周朝,先秦,晋灵公,屠岸贾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

  •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赵盾,屠岸贾,灵公,晋灵公,相国,内侍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有周人进猛犬,名曰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晋灵公即呼獒使之咬噬。灵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有一奴,专饲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数斤,犬亦听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晋灵公废了外朝,命诸大夫皆朝于内寝。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

  •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赵盾,孔子,董狐,灵公,史官,乐器,科学家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对维护晋国的稳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君子,亲小人,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重税来满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而且,喜欢

  •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徇私护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韩厥,赵盾,赵穿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循私护堂弟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4年),秦康公集群臣议曰:“寡人衔令狐之恨,已经五年了!今赵盾诛戮大臣,不修边政。陈、蔡、郑、宋交臂事楚,晋莫能禁,其弱可知。此时不伐晋,更待何时?”诸大夫皆道:“愿效死力!”于是秦康公大阅车徒,让孟明视居守,拜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副之,

  • 晋灵公两次欲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赵盾因一饭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匪议东周(二十六)赵盾弑君蓄谋已久,凶手赵穿之死疑点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赵盾,秦国,赵穿,屠岸贾,晋灵公,匪议东周,历史故事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祖先,赵盾给赵国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晋国国相和中军元帅任上的时候为晋国卿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赵家成为卿族中最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国君公族都无比忌惮。为了让赵家发展强大,赵盾可谓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诛杀大臣都是普通操作,逼急了他连国君都不放过。史书上就记载了赵盾弑

  • 成也赵盾败也赵盾:赵氏孤儿故事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赵盾,赵括,韩厥,赵武,屠岸贾,赵氏孤儿

    《史记》载,赵家始祖是西周中期的造父,本姓嬴。造父擅于驾车,被周穆王遴选为御戎(为天子、诸侯驾兵车)。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后,周穆王论功行赏,造父受封于今洪洞赵城一带,造父族由此以封地名赵为姓。此后造父的子孙后人陆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至造父七世孙叔带,因周幽王荒淫无道,屡上谏言,叔带遂被免官罢职,逐归田

  • 匪议东周(三十四)赵氏孤儿是赵盾挑起晋国公卿仇恨的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赵盾,晋国,赵括,屠岸贾,公卿,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故事,而以这段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戏剧和影视作品在中国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同情赵氏孤儿赵武一出生就满门被灭的悲剧,也赞赏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家遗孤不惜牺牲自己后代的忠义。但是在我看来,赵氏的悲剧本就是赵盾一手造成的,赵武作为赵盾的孙子不过是得到了先祖的报应而已。

  • 跋扈国君背后的男人,卿士赵盾的晋升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赵盾,秦国,楚庄王,卿士,晋灵公,晋襄公

    晋国赵氏第二位宗主,晋国第五位中军将,晋国集军政为一体的第一人,执政生涯二十年之久,赵盾,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权臣该如何在争斗的漩涡中展现自己、打压异己,完成自己心中的伟大抱负。“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踏入政坛便手握大权,侍奉三代国君而屹立不倒,以己之力改变一国政治结构,赵盾是如何开

  •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赵盾墓前的沉思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赵盾,屠岸贾,重耳,楚庄王,灵公,晋灵公

    赵盾墓就坐落在我的出生地山西襄汾县南赵村西南3里处,距古晋国都城故绛(即赵康古城)仅5里之遥。儿时听过它的很多传说,但由于种种原因,竟一直未能前去瞻仰,这次清明节回故乡才得以窥其真神面目。据史料记载,赵雄村北离赵盾墓不远处,80年前还保存有宋元祐时重修的赵氏祠堂。密楼式格局,上下两层,雕有赵衰、赵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