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廉颇数次被王龁击败,为何他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出来别不信

廉颇数次被王龁击败,为何他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出来别不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国之君历史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1/20 13:52:38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第一次战败是长平之战秦赵双方第一次交手,当时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而秦军侦察兵居然斩杀了赵国的裨将茄,裨将就是副将,级别不低,仅次于廉颇,这个赵国裨将能被史书记载名字,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王龁

赵国连军队的副将都被秦军击杀,这个仗可以说败得很惨了,这是廉颇的第一次失败,身为主将,廉颇是有责任的。

第二次战败是两个月后,王龁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军阵地,打败赵国主将廉颇,斩杀了赵军的四名都尉,还攻占了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

都尉是中层武官,低于将军,是直接带兵的军事将领,一战被击杀四名都尉,那士兵的损失就更大了,可以说廉颇就是惨败。

第三次战败是在同年七月,经过前两次交战后,廉颇意识到不能跟秦军硬碰硬,于是在营地筑起围墙,不再出营应战,结果秦军发起强攻,攻占了赵军西边的营垒,又斩杀了赵军的两名都尉。

秦军攻城

就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廉颇指挥下的赵军损失了一名裨将、六名都尉、两座重要城池以及数座营垒,至于士兵的损失,至少有数万人了,将领都死了六七个,手下的军队能强到哪里去,根据推测,士兵的损失在5万人左右。

堂堂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名将廉颇在对战秦国并不是特别知名的将领王龁时,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王龁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在秦国也算是名将了,其军事水平仅次于白起、王翦,与蒙骜李信差不多的水平,王龁打仗有胜有败,史书记载的军旅生涯近20年,秦以军功爵位制治国,王龁的爵位是左庶长,这已经是军功爵位制中的第十级了,商鞅和白起都曾经是左庶长,因此可以认为王龁的军功与商鞅和白起相当。

廉颇

靠军功从底层升起来,靠的不仅仅是勇猛,更重要的是谋略,纵观王龁一生,并未有谋略出彩的地方,几乎都是靠勇猛博取的军功,看长平之战王龁与廉颇的对战,王龁领导的秦军几乎都是硬打硬拼,并且取得了攻城掠地的战功。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从史书对廉颇的记载来看,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勇气闻名,勇气可以理解为指挥手下军队作战勇猛,敢于出险招、奇招,按道理来说,廉颇的谋略水平应该高于王龁,但在长平之战,廉颇不是王龁的对手。

两军对垒主要看两点:一是主将的谋略水平,包括治军水平、带兵能力、决策能力,二是双方军队的实力水平,包括综合国力、军队多少、战斗力强弱。

两军对垒

当双方主将的谋略水平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线时,任何一方有奇谋妙计也不能骗过对方时,只能靠绝对的实力了,这个时候双方拼的就是综合国力与军队的战斗力,秦军战斗力强于赵军,秦国综合国力也强于赵国,甚至秦国君主都比赵国君主英明。

长平之战实际上就是秦强赵弱的局面,秦国虽然比赵国强,但也没有到达碾压的地步,秦国仍然惧怕东方六国合纵抗秦,别说六国,就算有两三个诸侯国联合起来,秦国都不一定能取胜。

秦军战斗力同样也不是辗压六国士兵的存在,就在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后爆发的邯郸之战中,秦军都攻不下元气大伤的赵国都城邯郸,还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所以说秦军也不是天下无敌的,同样会吃败仗的。

廉颇输给王龁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实力不如秦国,廉颇虽然损兵折将,但没有伤及赵军根本,如果赵孝成王不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的40万大军就不可能被白起活埋,廉颇的能力就体现在这里。

秦军实力强过赵军

廉颇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找到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打法,长平之战之初,廉颇只能选择避开秦军锋芒,选择固守不战,以此来消耗秦军的锐气,但是赵孝成王等不了,因为赵国的粮食不够了,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每天的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赵国国力吃不消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廉颇被王龁打败了三次,为什么廉颇仍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两三次的失败不能否定一个名将一生的功绩,廉颇不仅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还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还入选十七史百将传,是被很多人认可的战国军事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绩。

1、敢跟强国硬碰硬

齐国是东方大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领赵军深入齐国境内,大败齐军,攻取阳晋,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廉颇第一次作为主将率军作战,深入敌方境内作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能攻破敌方的城池就更不容易了。

廉颇有勇气

赵国当时的综合国力不如齐国,战国七雄中,齐国、楚国、秦国是第一档强国,赵国和魏国算是第二档,韩国和燕国是第三档,虽说国力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原因,但廉颇敢跟强国硬碰硬并取得胜利,这的确是很有勇气的事。

四年后,廉颇再次攻打齐国,攻破了一支齐军,除了齐国之外,廉颇还有数次与秦军交战取得胜利的功绩,阏与之战后,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几邑,廉颇率军救援几,在几之战中打败了秦军。

长平之战后不久爆发了邯郸之战,此时的赵国已经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军队,国内空虚,整个国家的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而守卫邯郸的主将就是廉颇。

邯郸之战中,王陵率领的秦军阵亡了4~5万人仍然不能攻克邯郸城,廉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当赵国唯一的名将,并与魏、楚联军一起打败了王龁率领的秦军,以弱胜强,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邯郸城下秦军大败

2、处于弱势有勇气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想趁赵国空虚捞点好处,攻占几个城池,燕国兵分两路攻赵,廉颇率领赵军先打败一路燕军,俘虏主将栗腹,又打败了另一路燕军,俘虏了主将卿秦和乐乘,然后廉颇一路北伐,一直打到了燕国都城,包围了燕都。

燕国两路大军全军覆没不说,还被人家攻到了首都,这就是廉颇的战斗力,虽然此时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廉颇领导的赵军很有勇气,战斗力也超强,能够迅速打败对手,这就是名将的风范,处于弱势有勇气说的就是廉颇。

廉颇的背后是一个摇摇欲坠的赵国,国力日渐衰弱,国君还昏庸无能,他能带领弱势的赵军对抗强盛的秦军本身就是个奇迹,王龁的背后是一个强盛无比、蒸蒸日上的秦国,而且国君英明,双方背后的平台完全不一样。

廉颇与李牧

廉颇其实跟李牧有点像,有廉颇在,长平之战赵国不至于被杀45万人,长平之战是赵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在,赵国尚能苟延残喘,李牧死,赵国亡,放在廉颇身上,也同样适用,廉颇在,赵国在,廉颇走,赵国坠入灭亡的深渊,所以廉颇跟李牧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更多文章

  • 赵国往事之奉阳悲歌:赵国相邦李兑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李兑,赵国,齐国,秦国,苏秦,燕国

    赵惠文王四年,因为惧怕被同时杀害,赵惠文王屈服于李兑,坐视主父被李兑和公子成饿死,自此,李兑和公子成等人开始把持赵国事务。公子成去世之后,李兑大权独揽,被封为奉阳君。然而,等待着李兑的,并不是一生的喜悦,而是一曲悲歌。李兑担任赵国相邦期间,对内积极招募人才,苏秦等外地客卿要面见赵王,都要由他面试。对

  •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李兑,齐国,秦国,合纵,魏国,宋国

    自从赶走薛公田文后,齐闵王心头最大的隐患去除。为了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齐闵王开始积极策划伐宋。虽然是殷商之后,但由于在周人倒商过程中微子较为配合,所以周王室在分封时特意将宋国爵位定成了最高的公爵。西周覆灭后,春秋时期的宋国由于公族势力太过庞大,长期陷于公族与公族、公族与公室的内斗之中。春秋晚期时,桓

  • 一心想杀赵盾的晋灵公为何最后能幡然醒悟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赵盾,晋王,国君,周朝,先秦,晋灵公,屠岸贾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

  •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赵盾,屠岸贾,灵公,晋灵公,相国,内侍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有周人进猛犬,名曰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晋灵公即呼獒使之咬噬。灵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有一奴,专饲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数斤,犬亦听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晋灵公废了外朝,命诸大夫皆朝于内寝。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

  •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赵盾,孔子,董狐,灵公,史官,乐器,科学家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对维护晋国的稳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君子,亲小人,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重税来满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而且,喜欢

  •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徇私护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韩厥,赵盾,赵穿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循私护堂弟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4年),秦康公集群臣议曰:“寡人衔令狐之恨,已经五年了!今赵盾诛戮大臣,不修边政。陈、蔡、郑、宋交臂事楚,晋莫能禁,其弱可知。此时不伐晋,更待何时?”诸大夫皆道:“愿效死力!”于是秦康公大阅车徒,让孟明视居守,拜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副之,

  • 晋灵公两次欲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赵盾因一饭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匪议东周(二十六)赵盾弑君蓄谋已久,凶手赵穿之死疑点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赵盾,秦国,赵穿,屠岸贾,晋灵公,匪议东周,历史故事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祖先,赵盾给赵国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晋国国相和中军元帅任上的时候为晋国卿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赵家成为卿族中最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国君公族都无比忌惮。为了让赵家发展强大,赵盾可谓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诛杀大臣都是普通操作,逼急了他连国君都不放过。史书上就记载了赵盾弑

  • 成也赵盾败也赵盾:赵氏孤儿故事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赵盾,赵括,韩厥,赵武,屠岸贾,赵氏孤儿

    《史记》载,赵家始祖是西周中期的造父,本姓嬴。造父擅于驾车,被周穆王遴选为御戎(为天子、诸侯驾兵车)。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后,周穆王论功行赏,造父受封于今洪洞赵城一带,造父族由此以封地名赵为姓。此后造父的子孙后人陆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至造父七世孙叔带,因周幽王荒淫无道,屡上谏言,叔带遂被免官罢职,逐归田

  • 匪议东周(三十四)赵氏孤儿是赵盾挑起晋国公卿仇恨的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赵盾,晋国,赵括,屠岸贾,公卿,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故事,而以这段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戏剧和影视作品在中国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同情赵氏孤儿赵武一出生就满门被灭的悲剧,也赞赏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家遗孤不惜牺牲自己后代的忠义。但是在我看来,赵氏的悲剧本就是赵盾一手造成的,赵武作为赵盾的孙子不过是得到了先祖的报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