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初期,为什么秦国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呢?

长平之战初期,为什么秦国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996 更新时间:2024/1/24 21:42:25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郡的百姓。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而这,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正式爆发。由此,在长平之战,秦军一开始的主将,不是白起,而是王龁。也即等到长平之战的后期,秦国才派遣白起来指挥秦军。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何一开始让王龁指挥,而不是白起呢?

首先,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绝断。在此基础上,赵国接受上党郡,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不过,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打韩国,夺取上党郡,然后进攻赵国。也即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一开始是让王龁,而不是白起来指挥秦军的。

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长平之战虽然最后成为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转折点,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没想到这是一场规模达到百万人的战役。换而言之,对于秦国来说,认为长平之战只是和赵国争夺上党郡的战役,所以秦昭襄王认为没有必要就出动白起这位名将,而是派了王龁来指挥秦军。

当然,对于王龁来说,也不是一般的武将。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虽然能力上无法和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相提并论,但是,攻打上党郡等地,完全是王龁可以胜任的事情。比如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面对赵国名将廉颇,王龁并没有畏惧,而是勇猛出击,取得了初期交手的胜利。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退守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廉颇面对秦军的连续失败,促使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选择用赵括取代了廉颇。当然,在赵括取代廉颇之后,秦昭襄王也悄悄将白起派上了战场,从而完成了对40多万赵国大军的致命一击。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初期,秦昭襄王之所以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自然也是为了锻炼王龁。虽然白起这位名将百战百胜,不过,白起的战功不断积累,已经有隐隐有功高震主的趋势了。于是,为了避免白起在秦国大军中一家独大,秦昭襄王需要培养其他的将领,以此分享白起的兵权。如果秦国的兵权都集中到白起手中的话,那么,这无疑会直接威胁到秦昭襄王的地位。在战国时期,武将对于兵权的执掌,显然会引起各个君主的猜忌。

比如赵国的李牧、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等,虽然战功赫赫,却也遭到了君主的猜忌。同样的道理,秦昭襄王对于白起这位名将的态度,也是比较颇为复杂的。诚然,白起的能力出众,成为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利器,不过,秦昭襄王也需要适当限制白起的兵权,这显然需要培养王龁等武将了。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昭襄王就派遣王龁担任秦国大军的主将。

最后,进一步来说,正是因为白起的重要地位,秦昭襄王对于白起的使用,显然需要更加慎重。也即最好等到关键时刻,才排除白起这位名将。如果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一上来就让白起来指挥的话,那么,赵国是否会用赵括来取代廉颇,无疑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因为王龁指挥秦军的话,赵括还有主动出击的底气,可是,如果直接让白起来指挥的话,赵括可能也会和廉颇一样坚守不出了。而这,自然达不到全歼赵军的目标了。长平之战中,秦国得知赵括当上将领后,就暗地里派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出任秦军指挥者,格杀勿论。

同年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四、五次,但仍然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他们与秦军厮杀,结果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赵军士兵四十多万人向秦军投降。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也即长平之战后,白起兵分三路攻打赵国,派王龁率军攻打并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郡各城,秦国将其地设置为太原郡。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就经历长平之战考验的王龁,成为战国末期的一位名将,直到秦始皇嬴政即位后,王龁才去世。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白起长平之战秦国秦军赵括信平君

更多文章

  • 廉颇数次被王龁击败,为何他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国之君历史标签:秦军,秦国,齐国,白起,燕国,廉颇,王龁,信平君,四大名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

  • 赵国往事之奉阳悲歌:赵国相邦李兑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李兑,赵国,齐国,秦国,苏秦,燕国

    赵惠文王四年,因为惧怕被同时杀害,赵惠文王屈服于李兑,坐视主父被李兑和公子成饿死,自此,李兑和公子成等人开始把持赵国事务。公子成去世之后,李兑大权独揽,被封为奉阳君。然而,等待着李兑的,并不是一生的喜悦,而是一曲悲歌。李兑担任赵国相邦期间,对内积极招募人才,苏秦等外地客卿要面见赵王,都要由他面试。对

  •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李兑,齐国,秦国,合纵,魏国,宋国

    自从赶走薛公田文后,齐闵王心头最大的隐患去除。为了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齐闵王开始积极策划伐宋。虽然是殷商之后,但由于在周人倒商过程中微子较为配合,所以周王室在分封时特意将宋国爵位定成了最高的公爵。西周覆灭后,春秋时期的宋国由于公族势力太过庞大,长期陷于公族与公族、公族与公室的内斗之中。春秋晚期时,桓

  • 一心想杀赵盾的晋灵公为何最后能幡然醒悟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赵盾,晋王,国君,周朝,先秦,晋灵公,屠岸贾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

  •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赵盾,屠岸贾,灵公,晋灵公,相国,内侍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有周人进猛犬,名曰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晋灵公即呼獒使之咬噬。灵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有一奴,专饲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数斤,犬亦听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晋灵公废了外朝,命诸大夫皆朝于内寝。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

  •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赵盾,孔子,董狐,灵公,史官,乐器,科学家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对维护晋国的稳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君子,亲小人,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重税来满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而且,喜欢

  •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徇私护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韩厥,赵盾,赵穿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循私护堂弟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4年),秦康公集群臣议曰:“寡人衔令狐之恨,已经五年了!今赵盾诛戮大臣,不修边政。陈、蔡、郑、宋交臂事楚,晋莫能禁,其弱可知。此时不伐晋,更待何时?”诸大夫皆道:“愿效死力!”于是秦康公大阅车徒,让孟明视居守,拜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副之,

  • 晋灵公两次欲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赵盾因一饭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匪议东周(二十六)赵盾弑君蓄谋已久,凶手赵穿之死疑点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赵盾,秦国,赵穿,屠岸贾,晋灵公,匪议东周,历史故事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祖先,赵盾给赵国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晋国国相和中军元帅任上的时候为晋国卿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赵家成为卿族中最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国君公族都无比忌惮。为了让赵家发展强大,赵盾可谓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诛杀大臣都是普通操作,逼急了他连国君都不放过。史书上就记载了赵盾弑

  • 成也赵盾败也赵盾:赵氏孤儿故事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赵盾,赵括,韩厥,赵武,屠岸贾,赵氏孤儿

    《史记》载,赵家始祖是西周中期的造父,本姓嬴。造父擅于驾车,被周穆王遴选为御戎(为天子、诸侯驾兵车)。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后,周穆王论功行赏,造父受封于今洪洞赵城一带,造父族由此以封地名赵为姓。此后造父的子孙后人陆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至造父七世孙叔带,因周幽王荒淫无道,屡上谏言,叔带遂被免官罢职,逐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