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第一小霸郑庄公(下)———繻葛之战,将周天子拉下神坛

春秋第一小霸郑庄公(下)———繻葛之战,将周天子拉下神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聚焦娱乐圈 访问量:1756 更新时间:2024/1/17 5:44:16

“嗖”!

箭羽尖锐的破空之声,带着无可阻挡的凌厉之势,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箭头穿透了厚厚的铠甲,狠狠地扎进了肉里。

此时,三十多岁的周桓王,正在指挥周、卫、陈、蔡四国联军从战场上撤退。他应声而倒,身体伏在车轼之上,鲜血缓缓地流出。他的心中泛起了悔恨,悔的是不该来这一遭,恨的是郑庄公竟敢公然与他作对,敢拿箭射他。此刻心中的悔恨已经远远超过了身体上的疼痛。。。

他知道,从此周王朝将彻底无法再制约郑国,周天子的权威也将从此扫地。

“祝聃,不可!”

郑庄公疾呼一声,止住了正要催车前行,一举拿下周天子的祝聃。

随后郑国简单地打扫战场,鸣金收兵,放天子的车驾逃窜而去。

这是公元前707年的秋天,郑国繻葛。

周桓王中箭

礼崩乐坏的标志——周郑交质

前743年,郑庄公姬寤生继位,经过二十一年的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前722年,郑庄公终于将弟弟太叔段铲除,将母亲武姜软禁,郑庄公大权独揽,现在郑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整个过程中,郑庄公表现得忠厚老实,一副逆来顺受的孝子贤兄模样,实则是老谋深算、隐忍机变,一步步养成太叔段的罪恶,让他走向“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深渊,而自己赢取了大臣和民众的支持,权力和名声他都得到了。

郑庄公并不只是郑国的一国之君,他还是周王朝的卿士,类似于宰相。为什么他既是封疆大吏,还能在中央任职?全因祖上积德。他的爷爷,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死。他的父亲,第二代国君郑武公,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周平王封为卿士。郑武公死后,卿士自然也被郑庄公继承了。

然而这二十年来,郑庄公忙于处理国内事务,顾不上去周朝那里上班。一个高管缺勤太久了,换哪个领导心里都不会舒服。周平王心里盘算着怎么削减郑庄公在中央的权力,便提拔西虢国国君虢公忌父,通过分权来制衡庄公。

庄公在朝中的眼线早已将此消息报告给了庄公,庄公忙第一时间驾车到了洛邑,面见周天子,开始了他的表演。

郑庄公影帝级别的表演

庄公委屈道:“臣蒙陛下恩典,父子相继秉执国政。但臣实在是不才,羞于忝居其位。臣愿退还卿士之位,回国就藩,以守臣节。”

平王惊讶地说:“哪里的话?因为卿久不来朝,寡人心下想念,现在见你无恙,寡人高兴还来不及呢。”

庄公道:“臣国中有逆弟之变(指太叔段之乱),因此旷职许久。今国事粗定,便星夜赶来朝见。路上听闻天子要将朝政委托给虢公,臣也觉得虢公的才能是我的一万倍,所以我干脆辞去职务吧,不可再尸位素餐了。”

平王听到他已经知道虢公的事了,瞬间面红耳赤,自己也觉得理亏,于是忙安慰道:“卿不在朝中,有些重要的事没人处理,于是我让虢公来代你处理一下政事,没有别的意思。卿父子四十年来有大功于国,寡人心里怎么能不清楚呢?”

然而郑庄公已经影帝上身,一遍遍地说着陛下没错,是臣有错,臣能力不行,让臣辞职吧之类的话。平王一见误会是无法消除了,只好说道:“如果卿还是不信任寡人,那我们就交换人质吧!”当时互换人质的做法在诸侯之间很常见,但是天子和诸侯互换人质,是破天荒的。

庄公大惊道:“这怎么可以?天下哪有天子和臣子交换人质的道理?天下人会认为我在要挟陛下了。”

几番推辞之后,庄公说:“那好吧,就让太子来我们郑国视察一段时间,我的长子子忽来洛邑侍奉陛下,接受陛下教诲,好好学习周礼吧。”

于是周朝的太子狐去郑国当人质,郑国的太子子忽到周朝当人质。

周郑交质,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曾经高高在上的周天子跌落神坛,沦落到与诸侯一样的地步了。左丘明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真正的信任,其实是不需要人质的。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隐公三年》

割麦子事件

前720年,周郑交质后不久,周平王驾崩,太子狐在郑国护送下回国继位,然而不知是舟车劳顿,还是父亲死了太悲伤,太子狐死在了路上。他的儿子姬林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桓王。

桓王因他的父亲屈辱地去郑国做人质,还死在了半路上,对郑庄公非常怨恨。他又开始用爷爷的做法,重用虢公,削减庄公的权力。年轻气盛的桓王不像他的爷爷平王,苟了一辈子,他有点像后世的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坚决地要与权臣干到底。

郑庄公悻悻地回到郑国,群臣见状,也是个个不平。如高渠弥,就建议“杀去洛邑,夺了鸟位”。颍考叔则建议郑庄公继续隐忍,你连弟弟都忍了二十年,何况是天子呢。智囊祭足则剑走偏锋,他建议割取周国的麦子,小施惩戒,看看周朝作何反应。

郑庄公采取了祭足的计划。

四月,祭足率领士卒来到东周王畿内的温地,士卒各备镰刀,将田中之麦,尽行割取,满载而归。周国未做出任何反应。

七月中旬,祭足又率领士卒来到了东周王畿内的成周。他让士卒假扮成商人,白天埋伏在林中,半夜三更的时候一拥而上,将麦子收割一空,五更就撤走了。

郑军割取成周之禾

桓王得知了两地被郑国割取麦子之事,勃然大怒,当下就要兴兵问罪。辅政的周公黑肩慌忙劝阻道:“因为割麦子就开战争,这是因小失大啊。”桓王这才强压下心头一口恶气。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隐公三年》

十车黍米与两车彩帛

前717年冬,郑庄公第一次去洛邑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因为割麦子的事还怀恨在心,因此对庄公没有以礼相待。

桓王问:“郑国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庄公答道:“托陛下洪福,郑国今年没有旱涝灾害,粮食大丰收。”

桓王说:“太好了,这下温和成周的麦子,寡人可以自己吃了!”

庄公听出了周桓王的阴阳怪气,哑口无言,退出朝堂。这时周桓王觉得还可以再羞辱一下庄公,又派人送去了十车黍米,告诉庄公以后收成不好了可以吃这个,没有必要再去王畿割麦子了。

庄公心中愤恨不已。

周公黑肩劝周桓王道:“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其他诸侯,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怕以后不会再来朝见了。”周公便以个人名义,私下送了两车彩帛到郑庄公那里。

接到绸缎后,谋臣祭足心生一计,告诉郑庄公说:“我们将两车彩帛覆盖在十车黍米上,对外宣称是天子赏赐,别人看来,都会以为是天子赏了我们十车彩帛。”

郑庄公大喜,依计而行。让将士们将两车彩帛覆盖在十车黍米上,一路上吹吹打打,宣扬得到了天子重大的赏赐,并称得到了王命,讨伐宋国的不臣之罪。就这样,郑庄公完美地将周桓王的羞辱变成了重赏,还成了讨伐宋国的幌子。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况不礼焉?郑不来矣!”《左传·隐公六年》

决定500年局势的大战——周郑繻葛之战

前715年,周桓王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朝卿士,不过只是右卿士,还给郑庄公留了个左卿士,也是虚职罢了。

郑庄公知道后大怒,从此再也不去周朝朝见了。

前707年,周桓王与郑庄公公开决裂,罢免了郑庄公的所有职务,并决心亲率六军,征讨郑国。周公与虢公都来劝阻,周桓王说:“姬寤生欺我不是一次两次了,再隐忍下去,他还要欺负我!我与寤生势不两立!”

周桓王把此战视为重振周王室的关键一役,只要打败了小霸主郑庄公,诸侯势必纷纷来朝,那样就重新回到了西周时期天子说了算的局面,真是想想都让人激动。

周桓王召集诸侯参战,只得到了卫国、陈国、蔡国的响应。齐国与鲁国现在是郑国的盟友,宋国在公子冯继位后也成了郑国的跟班。

这年秋天,周天子带领周、卫、陈、蔡四国联军,气势汹汹杀入郑国。周桓王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左军是陈国军队,由周公指挥;右军是卫国和蔡国军队,由虢公指挥;中军是周朝中央军,周桓王亲自指挥。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周、卫、陈、蔡从各个方向进攻郑国

联军声势浩大,大有一举荡平郑国的气势。然而细细分析,就知道其实这是一群乌合之众:

一、卫、陈、蔡和郑国交战多次,屡战屡败,畏郑如虎,恐战情绪严重;

二、左右军统帅周公和虢公根本就不想打,属于被迫参战;

三、周朝中央军虽是精锐,作战经验却远不如多年四处征战的郑国军队。

郑庄公见王师来犯,与群臣商议,一致认为先打两翼,最后合击中军。打掉实力弱小的卫、陈、蔡三军,王师则不战自溃。郑庄公也将郑军分为三路:

右军由大夫曼伯率领,进攻对方左军陈国军队;

左军由祭足率领,进攻对方右军卫蔡军队;

在击溃对方两翼之后,左右两军向中央合击周朝军队,此时周军必然后撤,此时郑庄公率中路军追击。

郑国三军对阵王师三军

此战郑庄公推出了一种全新战法“鱼丽阵”:以二十五辆战车为一排,战车之间配置五名步兵。这样就使得战车与步兵之间可以互相支援,防止战车被分割包围。实际上就是讲求战车与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与古德里安的坦克步兵协同作战异曲同工,还领先了两千多年。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左传·桓公五年》

郑国军队

郑军与周天子的多国部队在繻葛相遇了,一场决定天下500年局势的大战蓄势待发。

第二天,联军列阵,等待郑军出来厮杀,然而郑军却紧闭营门,并不出战。

周桓王很疑惑,郑军居然不按照“周礼”出牌,两军应该一起列阵,以“堂堂之阵”的游戏规则进行战斗。周桓王也很郁闷,他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要在两军阵前痛斥郑庄公,郑庄公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过了一个上午,联军士气开始低落,这时郑军营中突然一通战鼓,营门大开,郑军呼啸而出,像猛虎下山一般扑向联军。左右两翼的卫、陈、蔡军队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触即溃,狼狈鼠窜。

左右两军溃退,连带着周朝中央军也开始阵脚不稳了。此时郑军左右两军开始合击中路,周朝中军抵挡不住,逐渐后撤。周桓王这时终于展现出天子的责任与担当了,他命令各军撤退,自己亲自断后。

在周军撤退之时,郑国大将祝聃远远望见了天子的黄盖,料想车上之人必是周桓王,于是张弓瞄准,一箭射去,正中天子左肩。祝聃还要继续追赶,被郑庄公急忙呵止。

郑军不再追赶,受伤的周桓王率领军队一路逃窜回了营中。祝聃回营之后还埋怨郑庄公让他丧失了一个擒获周天子的机会,郑庄公训斥道:“糊涂!他是君,我是臣,我捉住他后怎么发落?万一让他伤重而死,我不是落个弑君的罪名?”

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左传·桓公五年》

繻葛之战王师大败

当天夜里,郑庄公命祭足带百十来只牛羊去周营,并上表请罪。周桓王无力再发兵征讨,只好打碎牙往肚里吞,抚摸着肩伤,屈辱地接受了和平。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左传·桓公五年》

从此,周桓王再也没有提过伐郑。

一个落寞的周天子的背影在渐行渐远,周王室从政治中心走向边缘化,天下从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郑庄公去世与郑国黄金年代的结束

每个人都会死。

英雄也不例外。

前701年,郑庄公四十三年五月七日,一代枭雄郑庄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春秋的第一个男主角就此谢幕。

他这一生隐忍而奸诈,多谋且善战,以一己之力搅动了春秋初期的风云。政治上,讨平太叔段叛乱,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重农兴商,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纵横捭阖,长袖善舞,分化瓦解了宋卫鲁陈蔡等国的反郑同盟,与齐国鲁国结成亲密同盟;军事上,征战中原,吊打宋卫等国,首先推出了战车步兵协同作战,一战将周天子拉下神坛。与他同时代的所有邻国,几乎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宋国、卫国、陈国、蔡国,乃至周王朝。他一举将郑国带入了黄金年代,是郑国四百多年历史里唯一一个巅峰期。

“小霸”之名,郑庄公当之无愧!

一代雄主郑庄公

然而郑国的辉煌离不开郑庄公个人非凡的才干与坚忍的意志,一代雄主去世后,郑国的衰落成为必然,而频繁的内乱更加剧了衰落的速度。

郑庄公临终之前,还在问祭足该立哪个儿子为国君比较好,子忽、子突、子亹、子仪都有当国君的资质,他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四个儿子引发了郑国的内乱,郑国从此走向衰落,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只属于郑庄公的黄金年代。

后面的故事,请看我的《郑国二十年大乱》三部曲。

郑国二十年大乱(上)——郑庄公死后的混乱政局

郑国二十年大乱(中)——国君走了、国君回来了、国君又被杀了

郑国二十年大乱(下)——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郑庄公欲擒故纵除胞弟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郑庄公,庄公,叔段,封地,国君,太子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他就是郑庄公。郑庄公心里明白,自己虽然当了国君,但政敌们决不会就此善罢干休,自己还得拼力争斗。不过,用什么方式去与政敌斗争才好呢?他颇犯踌躇,因为那政敌不是别人,却是他的亲生母和胞弟!郑庄公出生时,因脚在先、头在后,让母亲武姜几乎难产送命

  • “要脸”的春秋(1)——郑庄公寤生为何叫寤生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寤生,武姜,国君,先秦,周朝,郑庄公,桃太郎,郑武公,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郑国国君郑武公的老婆叫武姜,武姜长的怎么样不清楚,应该还可以,毕竟是国君的老婆嘛!不过处于医疗水平低下的春秋时期在生儿子方面还是不错的,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可以说是英雄的母亲。哥哥叫寤生,弟弟叫段。寤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郑庄公。一般情况,伟人出生不是家里面落个流

  • 《东周列国志》为何把郑庄公的家庭纠纷放第一篇?其中有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郑庄公,东周列国志,周王室,寤生,左传,郑国

    郑庄公“掘地见母”也称作“黄泉见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郑庄公为了见到去世的老妈,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母子反目的人伦悲剧。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家长里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归为“春秋五

  • 郑庄公的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飛天易标签:郑庄公,周王室,齐国,诸侯国,许国,郑国

    今天聊聊郑庄公。1鲁隐公11年的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鲁国、郑国、齐国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共同讨伐许国。这许国到底犯了什么过错?是什么原因迫使三国联军讨伐许国呢?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这一次许国能否安然无恙呢?三国的国君经过商议,把讨伐许国的时间定在了七月初一这一天。斗转星移,七月初一很快到了。

  • 《左传》之人物关系梳理2:郑庄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郑庄公,周平王,祭仲,左传,周宣王,周幽王

    《左传·隐公》用了大量篇幅讲郑国的事情,并且着重讲了郑庄公,这里有必要围绕郑庄公梳理一下春秋早期郑国的人物关系,见下图。郑国立国较晚,开国君主是郑桓公,也就是王子友,主流观点认为,王子友是周厉王之子,还有周宣王之子一说,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足见郑国与王室的关系是非常近的,上图采信的是厉王之子说。作为周

  • 春秋霸主郑庄公,诛杀亲弟发配生母,是虚伪阴险还是雄才大略?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郑庄公,寤生,分封,郑国,郑武公,叔段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君主,《左传》之中第一位性格鲜明的政治家。他在位42年,让郑国从一个新封的小国家逐渐崛起,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春秋小霸主。毛主席曾经评价:"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而这位有野心有手段的帝王,在史料之中的形象却大多都是负面的。《左传》认为郑庄公是纵容亲弟的罪恶最

  • “要脸”的春秋(2)——郑庄公:难得糊涂,因为太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寤生,周郎,春秋,国君,先秦,周朝,郑庄公,难得糊涂

    公元前722年,寤生终于在父亲无限的爱和母亲无尽的恨缠绕中成为了郑国的最高领导人-----郑庄公。在这一刻,明白人寤生终于可以去做明白的事情了。但为了脸面,必须糊涂着去做,还要体现体现大义凛然的“脸面”。装糊涂是件很难的事情。难得糊涂,为什么难得,因为太明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寤生是个明白人

  • 春秋第一美男子,成郑国第一恶人,被郑庄公庇护后仍难逃非命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郑国,郑庄公,祭仲,齐国,左传,诸侯国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按照计划准备前往攻打许国。攻打许国,是郑庄公系列攻伐战略的最后一环:这一战之后,不但许国要被郑国控制,长久以来被郑国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的鲁国汤沐邑许田,也将瓜熟蒂落、成为郑国的囊中之物。出征前,按照周时惯例,郑国军队在祖庙前举行了一场授兵、授甲仪式。这时,仪式现场突然爆发了

  • 郑庄公为何以下犯上,敢于射杀周天子?清华简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郑庄公,周天子,周平王,周幽王,周王室,秦国

    周平王时,准备撤掉郑庄公在朝中的职务,但随后郑庄公兵临洛阳,向周平王施压,拒绝了周平王再三赔礼道歉,万不得已之下,周平王就让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由于此举过于丢脸,大臣恳求郑庄公将他儿子换到洛阳做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公元前707年,周平王去世后的第十三年,由于郑国不听号令,也不朝拜周天子,于是周桓

  • 周天子贸然讨伐郑国,诸侯们在后面磨刀,却被郑庄公无双智计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郑国,郑庄公,周天子,周平王,周幽王

    读一段历史,品一段人生,右边点击关注,带你看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话说春秋时期,周朝接连出现了三位不太聪明的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入侵给杀了,接着周平王继位,直接把国都都给扔了,到周桓王继位,第一时间又把周朝最大的支柱给砍了。这个支柱就是郑庄公。作为皇亲国戚,郑庄公在国都洛阳工作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