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将母亲武姜软禁在颍城,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一年后,郑庄公后悔了,可作为一国君王如果出尔反尔,以后谁还会信服自己呢?正当郑庄公苦恼不已时,一名大臣的话点醒了他,让他能够与母亲“黄泉”相见,从此,母子两人和好如初。
公元前757年,郑庄公出生。他的母亲武姜在怀孕时胎位不正,导致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因难产受到惊吓的武姜对这个孩子十分厌恶,因此给长子取名为“寤生”,意思是逆生。
3年后,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出生。武姜对次子十分宠爱,多次向郑武公请立世子,但自古长幼有序,尤其是选定国君这样的大事,更是要“立嫡立长”,于是,对于武姜的请求,郑武公直接拒绝了。
郑武公病逝后,郑庄公继位。武姜把主意打到了郑庄公身上,她要求把制邑作为领地封给共叔段。
郑庄公很为难:“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是死在那个地方的,如果母亲要分封的城邑是其他地方,我都可以按你的话照办”。
武姜一听虢叔曾死在制邑,担心共叔段的安危,就另选了一块城邑——京邑。
可是,共叔段到京邑后,野心越来越大。他不断的修整城墙的长度,一点点的试探郑庄公的底线。
那时,各城邑城墙的长度有统一的规范制度:大都市城墙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城墙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城墙长度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
一天,郑国大夫觐见郑庄公:“大王,国都城墙超过300丈,现在京邑城已经超过了100丈,这已经不符合祖宗制度了,您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啊”。
郑庄公却无奈地说:“姜氏允许的,我能怎么办?”
“姜氏的心早就偏了,她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与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还不如重新给共叔段找个封地,若再这样下去,怕是不好对付”。
郑庄公摇了摇头:“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你等着看吧”。
共叔段看到郑庄公对他的行为没有任何表示,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他命令西部和北部的城邑听从自己的号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郑国大夫知道后,进言:“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君主,可现在西部和北部城邑却听从两方命令,这种情况怎么可以出现?你这样纵容,全国上下会有其他想法的”。
郑庄公还是摇了摇头:“不用多做什么,他会自己走线灭亡的”。
郑庄公的无动于衷,更是助长了共叔段的野心。共叔段直接将西部和北部的城邑收归己有,还把自己的领地不断的扩大。在扩大领地的同时,共叔段还不断的巩固城墙,囤积粮食,招兵买马。只待时机一到,就与武姜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庄公。
没过多久,郑庄公就收到共叔段举兵的日期,郑庄公命令郑国大夫(公子吕)率兵讨伐京邑,京邑百姓也群起反叛。很快,共叔段就战败了。
举兵失败后,共叔段逃跑了,可武姜却被留了下来。
郑庄公把武姜软禁在颍城,并生气的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可没过多久,郑庄公后悔了。但誓言已立,作为君王,如果轻易就违背誓言,那以后谁还会遵从自己呢?郑庄公百思不得其法,每日忧心忡忡。
一天,颍考叔向郑庄公进献贡品,郑庄公看到贡品后十分喜欢,于是,赏赐了颍考叔一顿饭食。
颍考叔吃饭时,将饭菜中的肉全都留了下来。郑庄公看到后,十分不解,问道:“你为什么把肉留下来”?
颍考叔说:“家有老母亲,我吃的东西母亲都已经吃过了,现在我吃着大王赏赐的饭食,但我母亲却没尝到,所以我想把这些肉羹带回去”。
郑庄公听后,心情低落地说:“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
颍考叔感到奇怪:“你怎么会没有呢?”
于是,郑庄公就把事情说了出来:“我现在后悔呀,可后悔已经晚了”。
听完郑庄公的话,颍考叔思考了一会,说:“大王,我有办法在不违背誓言的情况下,让您与母亲相见”。
郑庄公一听,十分激动。
“您可以在颍城挖一条隧道,要挖到有泉水冒出,黄泥和泉水不就是黄泉吗?那样,您不就可以在不违背誓言的情况下母子相见了吗?”
郑庄公听后,立刻命人在颍城挖了一条隧道。终于,郑庄公得偿所愿,与母亲再次相见,和好如初。
@子竹历史故事
共叔段的结局,其实就是母亲武姜偏爱幼子导致的,一味的溺爱,只考虑眼前短暂的利益,而没有为他长远打算。
记得在《甄嬛传》中,四阿哥向甄嬛请教诗书,借机试探甄嬛态度,当时四阿哥请教的文章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当时甄嬛说:“母亲之爱子,必为其计之深远”。
对于父母,宠爱孩子要懂得适可而止,要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而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敬爱家人。但在孝敬、敬爱的同时,也要明辨是非,不要盲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子竹历史故事,把岁月的故事,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