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老师都是儒家门

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老师都是儒家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避光草莓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3/12/23 6:23:21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

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中还特意记载了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回答“绘事后素。”随即子夏举一反三地问“礼后乎?”意思是礼乐也产生于仁义之后吗?孔子听了大喜过望,连声称赞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可以说,“孔门七十二贤”或“孔门十哲”当中,子夏虽然年龄最小,但聪明伶俐的程度却是数一数二,更是深得孔子喜爱。

孔子去世之后,面对孔门丧乱,三千弟子各奔前程,那么几乎是孔子最小、最喜欢的徒弟子夏,他又何去何从?鲜为人知的是,在孔子弟子之中,子夏应该是成就最大的一个,不仅教出了战国第一法家,战国第一兵家,还教出了战国第一霸主。

子夏是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春秋战国之交时,魏氏占领温地,因此子夏后来成了魏国人。子夏穷得叮当响,整天穿得破破烂烂的,沉默寡言,有人劝他当官去,《荀子大略》中记载子夏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后来,儒家另一位名人荀子称赞子夏有“古之圣贤”之风,但荀子也鄙视地说“子夏氏之贱儒也”,因为子夏“终日不言”,于天下无益。

不过,荀子这么批评可能有些过度,因为子夏虽然没有出仕,没有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他却教出了一批改变历史的弟子。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就回到了故国,效仿师傅孔子教徒授业,教出了一群搅动战国风云的名人。

《史记》: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汉书》又记载说李悝(kui)乃“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两段史料综合起来可见,魏文侯、吴起、李悝三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都是子夏的弟子。

魏文侯是战国魏国的开国君主,战国头号改革家,在位期间重用李悝、西门豹、吴起、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创立魏武卒,开拓大片疆土,成为战国第一霸主,并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直至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击败庞涓结束。

李悝是战国法家第一人,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魏国之所以成为战国第一霸,李悝变法至关重要。李悝去世之后,商鞅继承了《法经》思想,商鞅“彊国之术”来源于李悝之《法经》,郭沫若考证指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与吴起同是卫人而年辈略后。他也是在魏文、武二侯时代儒家气息十分浓厚的空气中培养出来的人物,他的思想无疑也是从儒家蜕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商鞅是子夏的徒孙。

吴起更为传奇,撇开他的个人私德不谈,吴起在军事上可谓战无不胜,被誉为战国第一军事家,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除了军事成就之外,吴起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吴起改革就迅速增强了楚国的实力,可以说吴起主政哪一国,哪一国就能迅速强大。

问题在于,子夏本为儒家门徒,但最著名的三个弟子,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战国法家第一人,一个是战国第一兵家,为何大儒子夏教出的弟子如此“奇葩”?与子夏相似,儒门荀子的两个知名弟子是韩非子与李斯,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是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为何子夏与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大牛?

法家讲究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治国,两门学说仿佛天然对立。但实际并非这么简单,由于后世对儒家的认识不够全面,或选择性地理解,因而才误解为儒法天然对立,其实孔子、子夏等都有着浓重的法家思想。

一,儒家的正名分与法家思想

正名分是礼乐春秋的基本前提,简单地说就是周礼犹如宪法,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地方官员,只要周天子按照周礼做领导人该做的事情,诸侯就该无条件服从,大臣做大臣的事情,百姓做百姓的事情,各行其职,不能僭越,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此孔子有言在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韩非子与李斯的老师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解释:“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当年,孔子代理鲁国丞相7天就以少正卯是“小人之雄”,一身兼有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能力的原因,而杀了少正卯,按照荀子所说少正卯是在乱名。

法家思想中,臣民必须像物件一样,每一个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任何逾越界限的举动,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孔子的理想社会秩序,也是要求天下人各安其份,本质上与法家没什么区别,目标都是建立一个稳固的秩序,区别在于孔子与儒家以古之周礼制定规则,法家以与时俱进的法律条文制定规则。

二,儒家主张严刑峻法对待违礼之人

春秋现实是礼崩乐坏,《春秋》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该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呢?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害怕孔子的《春秋》,恐怕不是《春秋》行褒贬之事,会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是在于《春秋》讲述专政、崇王(周天子)的道理,表达出应对乱臣贼子严刑峻法,所以乱臣贼子才会害怕。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子夏的观点非常简单非常直接,就是对乱臣贼子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三,孔子对普通人也有严刑峻法思想

鲜为人知的是,在对待普通人时,孔子也有严刑峻法的一面。《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孔子认为应该严重处罚,因为一人弃灰于街道,惹怒别人,两人就会争斗,于是会上升到家族对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因此相比于弃灰会被重罚,人们会选择不弃灰。

这是孔子主张严刑峻法的重要例子,当然汉朝刘向将“弃灰于道者,刑”挪到商鞅头上了,成为后世说明商鞅刑法过严的一条力证。

《商君书》中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礼法以时而定。”说到底,礼即法、法即礼,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说法罢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因而说,“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近代学者郭沫若更是直白地指出:“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

正因如此,子夏与荀子教出一堆法家学生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以李悝、商鞅、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战国法家,虽然脱胎于儒家,但最终放弃了永恒的先王之道,放弃了“祖述舜,宪章文武”,放弃了仁义爱人.......将儒家对礼乐之秩序性和规范性的强调推到了极致程度,再结合先人的刑名思想,将法家变成了一台严丝合缝的冰冷机器。

总的来说,法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上古时就已经出现,但一直没能成系统,至儒家出现之后,在吸取儒家部分思想后开始系统化与成熟化。反过来说,儒家本来就存在严刑峻法与依礼(法)办事的基因,只是儒家一直表现出仁义治国思想,让后人下意识的忽略了儒家狠毒的一面。其实,相比法家的严刑酷法,儒家以礼制杀人或许更为可怕,上世纪鲁迅就写过一些礼教吃人的文章,让人至今读之不寒而栗。

更多文章

  • 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经济、法律三管齐下, 造就强国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法律,政府,宪政,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推动魏国强大:政治、经济、法律三方面改革》是一个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法律改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悝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历史发展。政治改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卫士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

  • 历史冷知识-说说战国时期的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子夏,战国,吴起,魏文侯,汉高祖刘邦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年间,魏国很有朝气,是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延揽各地人才,先后任用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名触),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任用李悝为相国,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并尊

  • 战国七雄:从李悝变法,到商鞅奔秦,魏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商鞅,魏国,魏文侯,魏惠王,吴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最先崛起,但是没能笑傲到最后这是为何,魏国的兴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战国后期地图魏国在“三家分晋”当中是实力虽强的一个,但是他的

  • 李悝进行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不仅使秦军不敢东向也掀起变法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悝,魏国,变法,魏文侯,吴起,法经

    秦国有商鞅变法,而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也有李悝变法。季充—李兑—李克—里克:这一行都是他的名字。里克是以音传讹,季充、李兑是以形传讹。就连“李克”这个原型,也兴许是被不愿意写复杂字的老百姓们简化而来(当然,以当时的教育水平这事不可能是老百姓干的)。他的真名叫李悝.悝这。李悝先生这时候在魏国,魏国的君主

  •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

  •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悝,商鞅,吴起,魏国,魏惠王,魏文侯,春秋战国,科学家,艺术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

  •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有多强大,文有李悝,武有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熊熊说历史标签:魏文侯,李悝,吴起,魏国,秦国

    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新君主,韩魏赵联合灭掉智氏,最后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并都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封为诸侯。这也标志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战国时期即将来临。作为新崛起的韩魏赵三家,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去,就得自身变得强大,这样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而率先变法图强的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

  • 武卒制李悝推行的军事制度,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诸侯国,秦国,吴起,战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