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2876 更新时间:2023/12/4 21:45:18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压封锁。魏文侯魏斯掌权后起用李悝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使魏国得以崛起成为战国初期的霸权国。

李悝(约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濮阳人,又作李克、李兑、里克、季充,《汉志·儒家·李克》记载道: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子夏是孔门弟子,所以李悝早年是从儒家,但与一般儒生不同的是:李悝既是一位儒家政治家,又是一个经济大家,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他任上地(今陕西洛河以东)郡守时如何守边是其首要任务,因为上地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为提高魏国边民的战斗能力,他下令让上地郡军民都必须提高射箭技术,甚至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由于魏军射技精良,曾在边地屡败秦军。因为他管理地方有方,被魏文侯赏识,后被起用推行变法,这是自春秋管仲改革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变法改革。

李悝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四个方面:

1.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的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主张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春秋时代各国基本都保持着贵族世袭制度:贵族子弟生来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并能继承祖先的爵位,平民子弟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出头之日。李悝制定了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公务员选拔机制:一大批有作为的平民子弟得以跻身魏国朝堂,从此中国的朝廷官吏开始由世家贵族世袭逐渐演变成考核选拔职业文官。这些原本永无出头之日的平民子弟皆能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一时间魏国政治清明,当然这些从底层爬上来的职业官吏在官场上待久了之后也出现腐败现象,不过这是后话,至少在李悝变法的时代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进步。

2.经济上李悝采取了两项重大政策:

其一是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曾指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矣”。如果农民依靠耕种无法改变贫困现象就会出现抛荒的现象,造成粮食减产,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就会导致粮价上涨。“谷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无论粮价甚贵或是甚贱都会伤害国家和民众,所以“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有益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李悝变法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其二是实行平籴法。李悝认为: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籴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这段文言文可能晦涩难懂,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在粮食丰收时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此打击世家贵族囤积粮食而危及国家政治稳定,既防止粮价太贵而扰民,也防止粮价过低而挫伤农民积极性。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小饥三个等级——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类推。这样可以有效规避粮价的猛涨暴跌,农民不至于流亡逃散。

这两项重大经济措施“行之魏国,魏以富强”——史载:魏都大梁“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于三军之众”。它是战国文人学士、纵横家、政治家聚集的地方,也是当时官员权贵和富商享乐的消费都市。

3.推行以法治国——制定一系列法律文件,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李悝是儒生,但也使中国法治思想的始祖之一,是继管仲之后法治思想卓越的实践者,他的法治思想经吴起从魏传到楚,经商鞅从魏传到秦,秦灭后又传承到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法治思想的主要推动者。他吸取儒、法两家的思想,收集当时已存世的各国法律典章,结合魏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法经》通过魏文侯公布成为魏国的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的成文法典,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魏文侯从三家分晋的历史中得出一个教训就是要防止贵族权力做大,于是魏文侯大力提拔在朝中素无根基的寒门弟子作为朝廷雇佣的职业官吏以取代世袭的贵族卿大夫——职业官吏吃朝廷俸禄,执行朝廷法度,没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所管辖地区的赋税都是替朝廷征收,除了自己的俸禄一分一厘都不得截留(中饱私囊的现象是无法杜绝的,不过一旦查出......)。这些职业官吏没有上下尊卑的观念,他们只服从朝廷的法度,于是魏国初步构建起以法治国的格局。

4.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很多国家的军队说白了就是临时招募来的贵族子弟和百姓子弟,这些人前一天要么在饮酒赋诗,要么在耕地施肥,第二天就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李悝意识到:如果谁能率先选拔训练一支专门作战的职业化正规军,甚至优中选优打造一支特种部队,将占据绝对的军力优势。但李悝毕竟更熟悉的是体制改革,虽然他建立了“武卒”制,但魏武卒的选拔训练并不是由他具体负责。那么魏武卒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咱们下期接着聊。

标签: 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更多文章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

  •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悝,商鞅,吴起,魏国,魏惠王,魏文侯,春秋战国,科学家,艺术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

  •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有多强大,文有李悝,武有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熊熊说历史标签:魏文侯,李悝,吴起,魏国,秦国

    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新君主,韩魏赵联合灭掉智氏,最后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并都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封为诸侯。这也标志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战国时期即将来临。作为新崛起的韩魏赵三家,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去,就得自身变得强大,这样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而率先变法图强的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

  • 武卒制李悝推行的军事制度,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诸侯国,秦国,吴起,战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

  • 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别问我,问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魏文侯,李悝,魏国,秦国,吴起,魏惠王

    序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韩、赵、魏始成诸侯,自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是为战国七雄,而战国时代也在此时正式拉开序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找出比韩赵魏三家还高兴的诸侯国,当属秦国。晋国没有被卿大夫瓜分时,是堵在秦国“东门口”

  • 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改革家李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悝,法经,战国,魏国,魏文侯,诸侯国,井田制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图片来源于网络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悝废

  • 李悝改革:史料记载少却开创四项历史变革先河,为商鞅变法打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魏文侯,魏国,子产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智氏,是除韩、赵、魏三家外最后一个世卿大家族;智氏被灭,意味着三家分晋历程已事实上启动。当时韩、赵、魏三家,赵氏之地方两千里(《战国策·赵策一·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众》),魏氏之地方千里(《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韩氏之地方千百里(《战国策·韩策一

  • 湖南与河南濮阳出人才?商鞅吴起李悝吕不韦,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笑笑生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魏国,吕不韦,河南省,湖南省,科学家,历史故事

    天降猛人,全在卫国。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是他确立了郡县制,将士人治国法制化,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以后,整个秦国基本都是沿着这条体系发展,完善,最终盛极而衰,快速走向崩盘。秦国崩盘了,这套体系却非常有价值,刘邦队伍人才多,自然不会放过。刘邦队伍里,很多都是前朝官员

  • 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李悝,商鞅,韩非,魏文侯,法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中国漫长的变法图强历史,便从这里开始。李悝的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韩非无不受他影响,他编纂的《法经》首次提出了重农重法的治国理论,成为了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治国方针。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乱

  •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李悝,魏文侯,吴起,魏国,秦国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