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变法之始李悝变法,经典变法商鞅变法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变法之始李悝变法,经典变法商鞅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321 更新时间:2023/12/9 10:27:42

变法之对一个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而变强,国家进行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提高军事实力,或者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或是改革政府机构、减少赋税、重视农业等一系列的政策,变法的根本就是让国家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大环境,进而变强。

一个国家到了进行变法的时候而最终没能进行改革或是改革失败、改革不彻底、不符合,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吞并、或是覆灭。相反改革的成功且符合国情可以使国家变强。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使得秦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到最终秦王政一统六国,建立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秦朝。

历史上的经历的王朝无数,经历的变法也是很多,有些变法流传千古、为人熟知,但有些变法是默默无闻,被人遗弃,但是变法的目的却是一样,都是为了国家的兴盛、强大。那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变法呢?紫陌下面例举几例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前文也说了商鞅变法,我们就先来了解商鞅变法吧。

说到商鞅变法,相信很多读者是知道的,不管是从影视剧中了解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等原因,作为国人大多都是知道的,这无疑不是在说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大。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变法,为之后历史的走向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战国时期的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大有提升,军队战斗力明显增强,最后发展成为战国后期中最富强的国家,最终在嬴政时期,秦国一举吞并六国,建立起秦朝。为此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几百年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秦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最终在战国时期从各国脱颖而出,扫除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此也确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为此也奠定之后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称“百代都行秦政法”。而秦朝的建立和商鞅变法有着直接关系,秦朝也是推行法家思想,秦朝的建立为推动历史走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变法。

秦国是从秦献公时期开始重新崛起,秦献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使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增加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嬴任好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而废除人殉制度为秦国之后强大起到了基础的作用。因为君主死去就会有大量的能臣爱卿为之殉葬,导致人才流失,使得秦国形成人才断层的局面。

废除了人殉制度,让秦国可以留住人才,为之强国,也使得后来卫国人商鞅可以秦国发展,要是人殉制度依然在,商鞅很大可能是不会来秦国的,因为国君去世,当朝的大臣、王室宗亲会为之陪葬不少人。虽然秦献公时期的改革不是还跟彻底,但是为儿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之后秦孝公去世,儿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

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继位时是公元前361年,此时正是大好年华,精力旺盛的年龄。秦孝公即位后就决心为秦国图强进行改革,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便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之后便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卫国人卫鞅(也就是商鞅)在听闻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之后,便携带的《法经》投奔秦国,为之后商鞅变法有了开始。

商鞅最终和秦孝公见面,便向秦孝公进言,但是商鞅的帝道、王道之术没有引起秦孝公的兴趣,为此还之大瞌睡,虽然之后的霸道之术得到了秦孝公一定的肯定,但是依然不被重用,之后商鞅谈到了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为之大喜,为此秦孝公和商鞅开始了洽谈,之后秦孝公决定在秦国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正式开始。

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改革措施。

《垦草令》实施成功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庶长是职爵一体的官职,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也是可以由非王族大臣担任,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长),商鞅在秦国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秦国在经历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开始变强。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役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变法正在顺风顺水之时,太子赢驷却违反了律法,为了让法治得到实施。商鞅就从太子开始立威,又震慑其他反抗新法的贵族。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其傅师。”

但是太子是将来的国君因此而不能受刑,然后就处罚他的师傅,太子赢驷的首傅公子虔受劓刑被挖去鼻梁,太子的右傅公孙贾被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字(擦不掉),然后涂上墨炭,以表示犯罪的标志,然而这样的情况也是的商鞅和赢驷结下了梁子。在平定了太子事件后,秦孝公继续支持商鞅变法,并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进行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为此,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也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称为商鞅。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制度只能更加健全,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商鞅最终却没有落得个好下场,因太子事件和太子结仇。加上秦孝公在临死前,为了保护商鞅不受到太子及旧贵族的迫害,有意将王位传给商鞅,然而商鞅并没有接受。这在《战国策》里白纸黑字写着的: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

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而商鞅就相当于自己的潜在对手,加上本就有因果,而赢驷继位后,赢驷之前的老师公子虔便联合贵族状告商鞅谋反,赢驷便乘此机会将商鞅拿下,最终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被车裂,全家被杀。

虽然商鞅被灭,但变法并没有被废除。说明秦惠文王赢驷也是认可变法的,之后赢驷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商鞅最终惨死只能怪其对赢驷的王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是秦孝公临死之前的那句话害了商鞅。

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秦国通过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还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在经济上,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实行法治,完善国家法令,并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等等改革,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李悝变法中的军事制度对魏国强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武卒制度的确立,魏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魏武卒,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魏国的武卒战斗力,一度是整个战国版图上最强大的代表。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还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也就是之后商鞅去投奔秦国带的《法经》。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变得强大起来,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从李悝变法开始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也是中国变法之开始,后来的商鞅变法等都受到国李悝变法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还有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也称为“熙宁变法”。在北宋,宋神宗赵顼时期,因神宗在即位之初,是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改革的方面有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从而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加上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变法遭到强烈反对。而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使变法遭受重挫。虽然在之后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已经得不到更多支持,变法最终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在推行的十几年中,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也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充实了政府财政。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国防力量。

紫陌以上例举的几例变法相信大家都有听说,李悝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变法也受到了李悝变法的影响,比如著名的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众多的变法之中算是经典的案例。变法的根本就是让国家繁荣富强,对旧的国家法令做出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而图强。

大家对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分别有什么见解和看法?认为其中谁的变法最为成功?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老师都是儒家门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韩非,李悝,法家,儒家,孔子,荀子,子夏,韩非子,艺术家,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中还特意记载了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 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经济、法律三管齐下, 造就强国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法律,政府,宪政,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推动魏国强大:政治、经济、法律三方面改革》是一个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法律改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悝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历史发展。政治改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卫士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

  • 历史冷知识-说说战国时期的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子夏,战国,吴起,魏文侯,汉高祖刘邦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年间,魏国很有朝气,是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延揽各地人才,先后任用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名触),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任用李悝为相国,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并尊

  • 战国七雄:从李悝变法,到商鞅奔秦,魏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商鞅,魏国,魏文侯,魏惠王,吴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最先崛起,但是没能笑傲到最后这是为何,魏国的兴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战国后期地图魏国在“三家分晋”当中是实力虽强的一个,但是他的

  • 李悝进行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不仅使秦军不敢东向也掀起变法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悝,魏国,变法,魏文侯,吴起,法经

    秦国有商鞅变法,而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也有李悝变法。季充—李兑—李克—里克:这一行都是他的名字。里克是以音传讹,季充、李兑是以形传讹。就连“李克”这个原型,也兴许是被不愿意写复杂字的老百姓们简化而来(当然,以当时的教育水平这事不可能是老百姓干的)。他的真名叫李悝.悝这。李悝先生这时候在魏国,魏国的君主

  •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

  •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悝,商鞅,吴起,魏国,魏惠王,魏文侯,春秋战国,科学家,艺术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

  •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有多强大,文有李悝,武有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熊熊说历史标签:魏文侯,李悝,吴起,魏国,秦国

    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新君主,韩魏赵联合灭掉智氏,最后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并都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封为诸侯。这也标志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战国时期即将来临。作为新崛起的韩魏赵三家,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去,就得自身变得强大,这样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而率先变法图强的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