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卒制李悝推行的军事制度,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

武卒制李悝推行的军事制度,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022 更新时间:2024/3/18 23:55:38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土上也有优劣之分,这其中魏国就占据了河东郡、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和东郡等地。

三晋初期疆域

从以上来看魏国看似乎在领土的划分上赚了,毕竟魏国占据了原晋国最富饶的河东郡,及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可以说魏国占据的是中原的腹地,也是最为富饶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春秋末魏国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现魏国的运气并不好。正因为它地处于中原腹地,所以就注定它将被其他的诸侯国包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当时魏国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齐国与宋国,南面是楚国,西南是韩国,北面则是赵国。

可以说魏国所处的位置就是“四战之地”,正所谓“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再加上秦、齐、楚、宋和赵等环绕魏的诸侯国都乃是当世强国,所以稍有不慎魏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也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决定采纳李悝的变法主张,开始在全国实施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局势图

“李悝变法”主要包含四项变法内容,其一废除世袭制度,改用以能力来“量才适用”。其二废除井田制,采用“尽地利之教”的政策。其三实行法制,建立了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其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而随着“李悝变法”在魏国的成功实施,魏国的国力也越发的强大。它先后北抑赵,东灭中山,并连败秦、齐、楚等国,从而开辟了大片疆土,一跃为中原霸主,并雄霸天下60余年的时间。

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让魏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的如此傲人的成就,其起到的作用最大的无疑就是变法中的第四条内容,那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可以说魏国就是因为通过“武卒制”训练出的一批横行战国无敌手的魏武卒,才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李悝变法

李悝对于魏国军事改革的核心就是“废除春秋时期一直盛行的“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动员兵制,改行“募兵制”,从而建立起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而“武卒制”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募兵制”的基础上,它的核心就是精兵战略,即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士兵来替代原来魏国军队中大量存在的雇佣兵及动员兵,从而组建其一支精锐的重步兵,名曰“武卒”。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这就是“武卒”最恐怖的战斗力,而魏国也正是靠着这支强大的部队,最终成为了战国一霸。当然需注意在当时“武卒”制虽是李悝提出的,但是真正去训练魏武卒的却是吴起。那么“武卒”的战斗力为何会如此之强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不可遇魏之武卒”这样让人胆寒的部队呢?吴起又是如何训练出这么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得呢?其实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魏武卒

其一、“武卒”的选拨非常的严格,吴起建立的这支部队的核心就是“兵不在多而在“治””,所以他在选拨上采用的是精兵政策。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就是说在当时要想通过考验成为“武卒”一员的,必须要身穿上身甲、股甲、阱甲三层护甲,头带铁盔,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然后用半天的时间快速行军约合40公里。

也就是说只有完成以上的任务,这位士兵才能有资格成为“武卒”,但是也仅仅只是有资格,并不是一定就能。不过想想看全身上下要穿着三重甲、铁盔,带着长矛、剑等这些沉重的装备,然后在半天的时间完成急速行军约40公里,你说就是完成这样残酷的考核的士兵也只是有资格而已,那你说真正的“武卒”该是如何的精锐。

魏武卒战斗场景

其二、“武卒”的训练方式十分超前。在当时他们在完成最基础的考核后,他们还需要进行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一系列的军事技能训练,只要在完成这些训练后,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卒”。而且在当时吴起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采用的训练方式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而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训练的速度,而且还能在士兵教学的过程中间接的磨合着大家的默契和信任度,毕竟这些士兵都是在相互的学习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可以说他们就是一起长大的“武卒”,也就是如此在信任和默契方面,其他诸侯国的军队显然是比不上“武卒”的,也正是因为武卒们在战场上的相互信任,和互相知道彼此的想法,才最终造就了后来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

魏武卒还原图

其三、“武卒”的待遇十分的优厚。当然武卒虽然在考核上极其的严格,但是一旦你成为武卒,那么你就能享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首先入选武卒的士兵的全家可以拥有免交徭赋租税的权力,且还能获得至少百亩的土地。当然如果你之前是奴隶的话,还能够立马解除奴隶的身份,而且如果你战功卓著的话,还可以获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爵位,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优厚的待遇,魏武卒的战斗力才能变得如此的强大。毕竟谁也不想失去这么一个优厚的待遇,谁也不想成为奴隶。而如果想继续拥有这些福利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拼命,必须为魏国打赢每一场战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魏武卒战争场面

其四、“武卒”的纪律性非常高。一个好的部队,严格的纪律性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事实上在魏武卒这里也是如此。吴起建立的魏武卒从一开始就被灌输着“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的思想,只要你听从指挥,打赢胜仗,升职加薪都不是事,甚至你的家人也能获得重赏。但是如果你不听从指挥,哪怕是你有战功,你也必将受到严惩,比如当年吴起率领武卒与秦人作战的时候,一位士兵就不等待上级的命令直接冲向了秦人的阵营,最后虽然他勇猛的杀掉了两个秦兵,但是吴起还是以他不按命令行事,将其斩首示众。

也就是在吴起这样严格要求纪律性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场上完全的做到了“令行禁止”。在当时魏武卒参加的战争,整个部队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能做到如同行月流水般的统一。军官让退就退,让进就进,让不动就不动。甚至即使是敌人冲到自己的阵营里,只要军官没有下令进攻,他们就根本不会动。也就是如此,纪律如此严明的魏武卒最终成为了整个战国的恶梦。

魏武卒战阵

其五、“武卒”在编制上很胆大。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对于魏武卒的编制要有“胆大”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有什么兵种组成的就知道了。熟悉春秋战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都是看这个诸侯国拥有多少乘的战车,越强大的国家它拥有的战车也就越多。可以说春秋战国就是战车为王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诸侯国在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车为主,不管是组建什么军队而都会加入战车这一兵种。

但是我们再看看魏武卒的编制,它完全没有战车的影子,它是完全由步兵组成的兵团。而在当时除了魏国,就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队敢这么做,所以可想而知在当时吴起是有多么的大胆。当然吴起敢于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当时魏武卒不仅在兵种的组成上显得很大胆,而且在军队的军事单位的组成上也显的十分的超前。在当时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也就是“武卒”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一千人。然后遇到战事的时候,则会设将军来统领数量不一的千人队。

魏国军队

可以说这样的编制几乎能够确保魏武卒能够在作战的过程中保证绝对的灵活性,基本上统帅想让魏武卒往哪里打,它就能往哪里打。统帅命令二五百主,二五百主命令五百主........命令可以一级一级的下达到军队的任何地方,因此可以确保做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同手使指那样的灵活”。同时这样的编制还能确保魏武卒即使在战败的情况,也能够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迅速的组成军阵阻挡敌人的进一步追击,正所谓“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此外,吴起在进行编组的时候,还会根据士兵擅长的东西来进行编组,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就这样每当战事发生之时,吴起就会根据战场上的局势来讲这些队伍进行分别使用。也就是如此,在这样灵活的编制下,魏武卒往往能做到出其不意的击败对手。

魏武卒阵列图

其六、“武卒”的装备很先进。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两国,而这之中尤以魏国的兵器制作最为发达,史称“魏军甲兵犀利”。而武卒就是在借助这些精良的武器才有了称雄中原的资本,再加上当时魏国又逐渐将铁制兵器加入到魏武卒的装备当中。也就是如此在魏国强大的兵器制造业和铁制兵器的支持下,在当时一位魏武卒的单兵武器往往能做到“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也就是武装到牙齿。所以你说一个武卒就装备如此精良,那么由数万这样的武卒组成的魏武卒兵团,你说有多么的强大。

可以说就是在以上因素的造就下,魏武卒最终成为了一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队。公元前405年,魏武卒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军,自此“武卒”名扬天下。公元前354年至350年,魏武卒先是攻破赵都邯郸,后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魏武卒在吴起等魏国将领的率领下,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壮举,鼎盛时期的魏武卒甚至攻下了秦国函谷关,夺取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并让秦国数十年不敢再出函谷关半步。

秦魏之战

不过最终曾经强大无比的魏武卒还是没有逃过“盛极而衰”的命运。公元前341年,魏武卒因庞涓的战略失误,最终损失惨重,自此彻底衰落,威风不再。公元前293年,随着魏国在伊阙大败于秦国,最后的精锐魏武卒损失殆尽,自此这支雄霸天下60余年的精锐之军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魏武卒为何会在伊阙之战彻底的消失,魏国难道就没有想过继续训练出魏武卒吗?其实并不是魏国不想,只是“培养魏武卒的成本实在太高,而且时间耗费太长”。

刚才我们也说了魏武卒的装备是十分精良的,但是要打造这些精良的装备所耗费的财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再加上每位魏武卒的待遇又是极其的丰厚,不但全家免交徭赋租税,甚至还能获得百亩的田地,所以可想而知一位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就是如此,即使财力鼎盛时期的魏国也只能是勉强的支撑着,但是鼎盛时期的魏武卒也只是“有提七万之众”,也就是在当时鼎盛的魏国也仅仅只能维持七万魏武卒的开支,可想而知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份财力显然不是已经处于衰落期的魏国能够负担的,毕竟此时的魏国不但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而且魏国内部的贵族又大量的兼并土地,所以早已不能满足魏武卒的需要了。

魏国疆域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魏武卒的培养除了需要支付大量的财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毕竟一支军队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除了靠武器装备,更多的是依靠军队中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而这些老兵显然是需要大量的实战过后才能培养出来的。但是显然魏国周边的国家是不会再给魏武卒培养的时间了,毕竟魏武卒可是压了他们整整60余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巴不得魏武卒早点消失,又怎么会让它再次出现呢?也就是如此最终魏武卒就这样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魏国周边局势图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魏武卒的出现的确造就了魏国的强盛一时。魏国能够成为当时整个战国最强大的国家,魏武卒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魏武卒,恐怕以魏国的地理环境,它早就被其他国家给联合吞并了,但是正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所以周边的国家才不敢对魏国有任何的觊觎之心,甚至魏武卒还帮助魏国雄霸了战国60余年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第一》

2.《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

3.《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

4.《荀子·议兵篇》

5.《吕氏春秋·用民》

6.《尉缭子·制谈第三》

7.《史记·魏世家》

8.《史记·秦本纪》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标签: 李悝魏国诸侯国秦国吴起战国

更多文章

  • 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别问我,问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魏文侯,李悝,魏国,秦国,吴起,魏惠王

    序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韩、赵、魏始成诸侯,自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是为战国七雄,而战国时代也在此时正式拉开序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找出比韩赵魏三家还高兴的诸侯国,当属秦国。晋国没有被卿大夫瓜分时,是堵在秦国“东门口”

  • 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改革家李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悝,法经,战国,魏国,魏文侯,诸侯国,井田制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图片来源于网络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悝废

  • 李悝改革:史料记载少却开创四项历史变革先河,为商鞅变法打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魏文侯,魏国,子产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智氏,是除韩、赵、魏三家外最后一个世卿大家族;智氏被灭,意味着三家分晋历程已事实上启动。当时韩、赵、魏三家,赵氏之地方两千里(《战国策·赵策一·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众》),魏氏之地方千里(《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韩氏之地方千百里(《战国策·韩策一

  • 湖南与河南濮阳出人才?商鞅吴起李悝吕不韦,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笑笑生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魏国,吕不韦,河南省,湖南省,科学家,历史故事

    天降猛人,全在卫国。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是他确立了郡县制,将士人治国法制化,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以后,整个秦国基本都是沿着这条体系发展,完善,最终盛极而衰,快速走向崩盘。秦国崩盘了,这套体系却非常有价值,刘邦队伍人才多,自然不会放过。刘邦队伍里,很多都是前朝官员

  • 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李悝,商鞅,韩非,魏文侯,法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中国漫长的变法图强历史,便从这里开始。李悝的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韩非无不受他影响,他编纂的《法经》首次提出了重农重法的治国理论,成为了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治国方针。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乱

  •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李悝,魏文侯,吴起,魏国,秦国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

  •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秦国

    变法就是改革,衡量一个变法是否成功,就看这个变法是否能够贯彻,是否能够带来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一个成功的变法,应该是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带来看得见的效果,同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不会轻易中断,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无疑只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那么为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早,却不能成功,

  • 商鞅变法的前身,光芒被盖没的改革祖师爷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壮士撩史标签:李悝,魏国,吴起,井田制,魏文侯,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全盘抄袭的人是谁呢?是李悝。有了李悝,魏国一跃而居为强国之一,魏文侯会识人用人,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每个都身负大才。但是魏国变法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就是李悝,他只干了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变法。改革非常难,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

  •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变法,吴起,商鞅,魏文侯,历史故事

    (魏国旧都 安邑)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