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湖北卫士 访问量:3511 更新时间:2023/12/23 7:28:33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个地方便是极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卫国。纵观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几乎都与卫国有渊源。

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

例如使魏国变法图强、率先崛起的李悝;使积贫积弱的秦国脱胎换骨、傲视群雄的商鞅;创立魏武卒、率军七十二战未尝一败的吴起;为秦始皇统一扫除障碍、奠定基础的吕不韦;还有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刺杀秦王的侠客荆轲。他们无一例外皆是卫国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卫国出品的人才,又尤以变法型人才居多。那么,卫国何以成为英才辈出的摇篮呢?

卫国盛产英才,尤以变法型人才居多,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卫国始封于周武王九弟康叔,周公旦东征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伯,居河、淇间故商墟”,因而卫国所统辖地区为殷商故地,而殷商治国尤重刑法。《荀子·正名篇》就说“刑名从商”,我们从商末“纣乃重刑名,有炮烙之法”的情况中即可见一斑。周王朝建立之后,抛弃刑法代之以德,但在殷商遗民为主的卫国基本遵照了商朝的传统。

出自于卫国的人才

周公旦曾经告诫康叔:“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要求康叔在卫国管理时要依照商朝的常法。殷商旧地的传统与周初政策上的延续使得卫国具有重律法而轻人情的特点,《汉书·地理志》就总结卫国“刚强,多豪侵夺,薄恩礼,好生分”。例如春秋初期,卫国发生州吁之乱,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参与其中,事败被擒。石碏不徇私情,反而派其心腹獳羊肩将其子明正典刑。

史书对石碏法不徇私的做法赞誉颇多,但是从侧面也可看出射出卫人执法的冷酷无情,即便面对父子亲情也绝不手软。同样,这些从卫国走出来的人才也与卫国传统有着很深的烙印,皆重刑法而少恩情。譬如吴起,时人言他“起之为人,猜忍人也。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君疑之,杀妻以求将”。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力主变法,也因严法夺情,得罪大批楚国贵族。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在如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其天资刻薄人也”。商鞅在秦国开展的变法,严酷法而少恩泽,所以其“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同时,卫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人才提供了可以茁壮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看一下卫国的地理位置,其地处中原腹心,乃天下之交通要道,水路皆为便利。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从而经济繁荣,“卫为天下都会,商旅之所走集也”。

而通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易于信息与学术上的交流,使得卫国之士大都精于言辞,善于权变。如春秋末期子贡就头脑灵活,巧于辞令。《史记》记载田成子想伐鲁,孔子派他出行游说,最后使得吴齐交战,化解了鲁国的一次严重的军事危机。战国初的这些变革家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商鞅见秦孝公,先言帝道,再述王道,最后陈之以霸道。可见商鞅早已准备了三套乃至更多的方案,足以应对君王不同的口味。

地处中原腹心,乃天下之交通要道,水路皆为便利

所以,这些卫国人才非常善于运用他们所学的渊博知识与言辞技巧来表达政治主张,从而让各国的君王更易于接受与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由此可知,卫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保留着商代重刑法的精神,繁荣的商业利于经世思想的产生,严峻的外部环境易于打破周代礼教的束缚。战国初卫国之所以诞生这些变革家不得不说是得益于这样的历史环境。

从春秋以来“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三”,到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种持续不断的社会结构重组与离析到战国初期终于达到了顶峰。诸侯国们不再满足于成为区域的霸主,而是积极推行强权的天下一统政策,从而使卫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如商鞅在给秦孝公谋划战略时就说:“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业也”。可见,商鞅给的策略已经超越春秋霸主的范畴,而将“帝王业”作为终极目标。

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业也

战国初期几次变法的直接后果是强秦的出现,虽然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率先走向了强盛,但正是因为过早的强盛,盲目扩张,攻赵、伐韩、防秦、迫齐、逼楚,灭中山,使得魏国成为众矢之的。而后,接连被各国联军围攻,并且吴起变法后复振的楚国也率先把矛头指向魏国。东方六国的惨烈厮杀消耗了各自的力量,正好给了秦国一个有利东拓的历史环境。所以从客观角度上看,李悝、吴起的变法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秦国的崛起。

战国后期,吕不韦当政秦国,进一步巩固变法的果实,最终形成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的重要趋势。第二,经过这三次战国初期的变法,其他各国受其影响也纷纷加入到变法的队伍,如申不害在韩国变革,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乐毅在燕国的革新,虽然这些变法在程度和效果上各有差异,但均使他们走上了强国之路,战国时期的政治风貌由此焕然一新。

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结语纵观历史上命运多舛的卫国,其从未缺乏过人才。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巡游列国,对卫国情有独钟。季札回到吴国后说道:“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时至战国,卫国更是能人辈出,诞生了诸如吴起、商鞅、李悝、吕不韦等变法大家,可谓是“卫国出品,必属精品”,他们纷纷在各诸侯国推动变法,从而一扫春秋旧制,铺开了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

参考文献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0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更多文章

  • 历史冷知识-说说战国时期的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子夏,战国,吴起,魏文侯,汉高祖刘邦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年间,魏国很有朝气,是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延揽各地人才,先后任用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名触),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任用李悝为相国,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并尊

  • 战国七雄:从李悝变法,到商鞅奔秦,魏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商鞅,魏国,魏文侯,魏惠王,吴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最先崛起,但是没能笑傲到最后这是为何,魏国的兴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战国后期地图魏国在“三家分晋”当中是实力虽强的一个,但是他的

  • 李悝进行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不仅使秦军不敢东向也掀起变法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悝,魏国,变法,魏文侯,吴起,法经

    秦国有商鞅变法,而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也有李悝变法。季充—李兑—李克—里克:这一行都是他的名字。里克是以音传讹,季充、李兑是以形传讹。就连“李克”这个原型,也兴许是被不愿意写复杂字的老百姓们简化而来(当然,以当时的教育水平这事不可能是老百姓干的)。他的真名叫李悝.悝这。李悝先生这时候在魏国,魏国的君主

  •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

  •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悝,商鞅,吴起,魏国,魏惠王,魏文侯,春秋战国,科学家,艺术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

  •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有多强大,文有李悝,武有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熊熊说历史标签:魏文侯,李悝,吴起,魏国,秦国

    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新君主,韩魏赵联合灭掉智氏,最后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并都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封为诸侯。这也标志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战国时期即将来临。作为新崛起的韩魏赵三家,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去,就得自身变得强大,这样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而率先变法图强的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

  • 武卒制李悝推行的军事制度,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诸侯国,秦国,吴起,战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

  • 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别问我,问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魏文侯,李悝,魏国,秦国,吴起,魏惠王

    序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韩、赵、魏始成诸侯,自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是为战国七雄,而战国时代也在此时正式拉开序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找出比韩赵魏三家还高兴的诸侯国,当属秦国。晋国没有被卿大夫瓜分时,是堵在秦国“东门口”

  • 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改革家李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悝,法经,战国,魏国,魏文侯,诸侯国,井田制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图片来源于网络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