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君割烹了他的儿子,而且给他送来一杯肉羹。
肯定是中山君与乐羊和谈不成,企图挫败乐羊的战斗决心和毅力。中山国君王的手段可谓卑劣。
乐羊坐在营帐里一饮而尽。
乐羊的举动应该出乎中山君的意料。他外表可能是平静的,内心必然是鲜血直流。
魏文侯对魏臣睹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下他儿子的肉。”
战场上的一举一动全在魏文侯的视线之中。乐羊为了忠于君王,全然不顾父子之义。
但是,如果乐羊在战场上考虑父子之义,等待他的很可能是诛灭九族,不要说保住儿子了。
睹师赞说:“连儿子的肉他都能吃,还有谁的肉不敢吃!”
说一些正确的废话;看似思虑周全,实则居心叵测。睹师赞这样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乐羊从中山国归来,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但是怀疑他的心性。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曰》)这是甘茂出征时对秦武王说的一段话。
可见三年时间,睹师赞这样的大臣说了很多乐羊的坏话。
儿子被中山国割烹,战败的中山国的百姓怎么可能逃得过乐羊的满腔怒火呢?
“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战国策乐羊为魏将》)“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
这两段话都是在批评乐羊不讲仁义、不讲诚信。眼见的事实或许如此。
然而始作俑者是谁呢?
攻打中山,只是为了拓展魏国的版图;乐羊出发前,他的儿子已在中山国。
如果魏文侯不发动战争呢?如果魏文侯选派其他人为将领呢?乐羊还会遭受这人间惨剧吗?
睹师赞之流是没有想到过上述问题,还是压根儿不愿意想呢?或者他们习惯于通过诽谤取得功绩的人来掩饰自己的平庸呢?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你看,魏文侯论功行赏,而且不失一颗“正直”、“正统”的讲求仁义道德的心。
乐羊为了魏文侯的扩张野心,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还要被魏文侯怀疑、猜忌。
土地和美名是魏文侯的;谤书是乐羊的,战功是乐羊的,千古骂名也是乐羊的。
像魏文侯这样力图有所作为的或是说处于上升期的君王,不管他们施行的是王道还是霸道,他们是否只愿意给予臣子利益,而极大限度地把美名留给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