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乐羊食子,谁之罪?

乐羊食子,谁之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捡美酒与花瓣 访问量:2682 更新时间:2023/12/23 4:22:05

乐羊担任魏将而攻打中山国。乐羊是战国名将乐毅的祖先。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君割烹了他的儿子,而且给他送来一杯肉羹。

肯定是中山君与乐羊和谈不成,企图挫败乐羊的战斗决心和毅力。中山国君王的手段可谓卑劣。

乐羊坐在营帐里一饮而尽。

乐羊的举动应该出乎中山君的意料。他外表可能是平静的,内心必然是鲜血直流。

魏文侯对魏臣睹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下他儿子的肉。”

战场上的一举一动全在魏文侯的视线之中。乐羊为了忠于君王,全然不顾父子之义。

但是,如果乐羊在战场上考虑父子之义,等待他的很可能是诛灭九族,不要说保住儿子了。

睹师赞说:“连儿子的肉他都能吃,还有谁的肉不敢吃!”

说一些正确的废话;看似思虑周全,实则居心叵测。睹师赞这样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乐羊从中山国归来,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但是怀疑他的心性。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曰》)这是甘茂出征时对秦武王说的一段话。

可见三年时间,睹师赞这样的大臣说了很多乐羊的坏话。

儿子被中山国割烹,战败的中山国的百姓怎么可能逃得过乐羊的满腔怒火呢?

“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战国策乐羊为魏将》)“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

这两段话都是在批评乐羊不讲仁义、不讲诚信。眼见的事实或许如此。

然而始作俑者是谁呢?

攻打中山,只是为了拓展魏国的版图;乐羊出发前,他的儿子已在中山国。

如果魏文侯不发动战争呢?如果魏文侯选派其他人为将领呢?乐羊还会遭受这人间惨剧吗?

睹师赞之流是没有想到过上述问题,还是压根儿不愿意想呢?或者他们习惯于通过诽谤取得功绩的人来掩饰自己的平庸呢?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你看,魏文侯论功行赏,而且不失一颗“正直”、“正统”的讲求仁义道德的心。

乐羊为了魏文侯的扩张野心,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还要被魏文侯怀疑、猜忌。

土地和美名是魏文侯的;谤书是乐羊的,战功是乐羊的,千古骂名也是乐羊的。

像魏文侯这样力图有所作为的或是说处于上升期的君王,不管他们施行的是王道还是霸道,他们是否只愿意给予臣子利益,而极大限度地把美名留给自身呢?

标签: 乐羊魏文侯魏国乐毅秦武王

更多文章

  • 乐羊儿子堪比伯邑考第二,但乐羊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乐羊,姬昌,国君,周朝,唐朝,先秦,周文王,魏文侯,中山国

    传说殷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是不是贤人,就让他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姬昌为了能够逃回西岐,若无其事的吃了下去。后来,周文王帮助儿子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就是乐羊为了攻打中山国,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但是乐羊却未能成就一番霸业。魏文侯打算让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但是考虑到乐羊儿子乐舒还在中山国

  •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变法之始李悝变法,经典变法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国,魏国,赢驷,科学家,商鞅变法,李悝变法,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变法之对一个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而变强,国家进行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提高军事实力,或者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或是改革政府机构、减少赋税、重视农业等一系列的政策,变法的根本就是让国家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大环境,进而变强。一个国家到了进行变法的时候而最终没能进行改革或

  • 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老师都是儒家门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韩非,李悝,法家,儒家,孔子,荀子,子夏,韩非子,艺术家,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中还特意记载了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 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经济、法律三管齐下, 造就强国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法律,政府,宪政,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推动魏国强大:政治、经济、法律三方面改革》是一个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法律改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悝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历史发展。政治改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卫士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

  • 历史冷知识-说说战国时期的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子夏,战国,吴起,魏文侯,汉高祖刘邦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年间,魏国很有朝气,是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延揽各地人才,先后任用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名触),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任用李悝为相国,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并尊

  • 战国七雄:从李悝变法,到商鞅奔秦,魏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商鞅,魏国,魏文侯,魏惠王,吴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最先崛起,但是没能笑傲到最后这是为何,魏国的兴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战国后期地图魏国在“三家分晋”当中是实力虽强的一个,但是他的

  • 李悝进行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不仅使秦军不敢东向也掀起变法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悝,魏国,变法,魏文侯,吴起,法经

    秦国有商鞅变法,而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也有李悝变法。季充—李兑—李克—里克:这一行都是他的名字。里克是以音传讹,季充、李兑是以形传讹。就连“李克”这个原型,也兴许是被不愿意写复杂字的老百姓们简化而来(当然,以当时的教育水平这事不可能是老百姓干的)。他的真名叫李悝.悝这。李悝先生这时候在魏国,魏国的君主

  •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