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乐羊儿子堪比伯邑考第二,但乐羊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乐羊儿子堪比伯邑考第二,但乐羊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空城遇梦 访问量:2971 更新时间:2023/12/28 19:49:00

传说殷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是不是贤人,就让他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姬昌为了能够逃回西岐,若无其事的吃了下去。后来,周文王帮助儿子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就是乐羊为了攻打中山国,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但是乐羊却未能成就一番霸业。

魏文侯打算让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但是考虑到乐羊儿子乐舒还在中山国当官,就很顾虑要不要换个人去。乐羊对着老板说:“大丈夫建功立业,各为其主,我们这点私情算的了什么。大王你就放心吧,我要是不能灭了中山国,你就把我军法处置了。”这个时候魏文侯放心的派乐羊去了,同时还派了西门豹做为先锋,给了他们精兵五万,目的就是消灭中山国。

中山国派了大将鼓须屯兵楸山,乐羊利用中秋月圆之夜中山国将士喝醉了酒放松了警惕,一把大火烧了楸山。鼓须兵败仓皇逃跑。乐羊乘胜追击包围了中山国的都城中人城(未迁都灵寿前,中山国都城在今唐县一带),这个时候的乐羊马上就要见到儿子乐舒了。

乐羊包围了中山国的都城,国君姬窟和一群大臣都乱了阵脚。这个时候士大夫公孙焦出主意说:“让乐舒去退兵吧,他是乐羊的儿子,肯定能行。”姬窟觉得这个计策好啊,相当于有人质在手里,乐羊能不退兵吗?他就威逼利诱乐舒说:“你去让你的父亲退兵,事成之后我封给你一个大邑,你觉得如何?”乐舒叹了一口气,他很明白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今各为其主,不是让他退兵就能退兵的。姬窟就逼着乐舒登上城楼去见乐羊。还没等乐舒说话,乐羊就说了: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居住在危险的国家,不在混乱的朝廷做事。你贪图富贵,不肯离开中山也就算了,你还有脸来劝我投降吗?我看你还是趁早去劝劝你们国君,趁早投降吧。

这个时候的乐舒两边难做人,他也明白劝父亲投降这个工作是做不来的。乐舒于是要求父亲能够暂缓攻城,宽限中山一个月,乐羊答应了。如此反复三次,西门豹忍不住了。他试探着问乐羊,我们这样一直拖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攻下中山啊?乐羊说,这就是个笼络人心的缓兵之计。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撕裂着亲情,毁灭着亲人。乐羊父子接下来的遭遇将更加惨烈,让人目不忍睹,心不敢想。

中山国不投降,乐羊下令攻城。中山国的城墙比较厚也很结实牢固,粮食也多。鼓须和公孙焦日夜仔细守护,拆下城中的木石,运到城墙上防御,也的确不好攻打。乐羊一连攻打了几个月,直到中山大将鼓须被射死,都城才在风雨中逐渐飘摇起来。

公孙焦又给姬窟献了一条计策,就说把乐舒绑在城墙的高杆上,让他高呼救命,说不定乐羊会暂缓攻击。没想到乐羊见到儿子大骂:“你要像个吃奶的小儿一样摇尾乞怜吗?”拿起弓箭,假装要射死乐舒。乐舒无奈下城,见了姬窟要以死谢罪,姬窟安慰他,不是你的罪过,不用这样。

事情发展到这样,或许乐羊父子的遭遇可以划上一个段落了。没想到恶毒的公孙焦对着姬窟说:“我们把乐舒杀了吧,杀了他我就有退兵的方法了。”姬窟情急马上赐剑,乐舒自刎而亡。公孙焦这时说出这个罪恶的主意:“把乐舒煮成肉羹,给乐羊送去,乐羊见了儿子的肉,必然心碎难忍,趁着他痛苦的时候,我们大军杀出城去,大战一场,肯定能破敌。”姬窟没有办法,只好听姬窟的话去做了。

乐羊看着肉羹,反而平静的对使者说,感谢你们君王赐我肉羹,我们军中也有,有空了让你们君主也来用。随后下令猛攻。还没等到城破,姬窟就自杀了,公孙焦居然打开城门投降了乐羊。

乐羊班师回朝的时候,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沉痛地说:“将军为国家丧失了儿子,都是我的罪过。”能听到这样宽慰的话,乐羊痛苦的心灵可能有些许的安慰。喝酒庆功的时候,乐羊喝的不能控制自己,表现出满足的情绪。这在别人的眼里,又是另外一种看法了。庆功宴结束的时候,魏文侯送了乐羊两个大箱子,告诉他回家了再拆开。乐羊以为是魏文侯赏赐自己的金银财物,没想到满满都是群臣的奏本。群臣的意思都是乐羊带兵为了儿子不着急攻城,要造反的意思。乐羊大吃一惊,没想到朝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第二天,魏文侯在朝堂上和大臣商议给乐羊封赏的事情。乐羊表示自己就是出了微薄之力,不敢求封赏。魏文侯就坡下驴,把中山国的封地灵寿给了乐羊,让他安度晚年去了。

结论:乐羊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攻下了中山国,在别人的眼里看来,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六亲不认。乐羊能吃自己儿子的肉,还有谁的肉不敢吃呢。朝堂上很多人惧怕这样的人存在,留下乐羊就是一个祸患。在魏文侯看来,乐羊功高震主,不得不防。如果乐羊接受了魏文侯的封赏,他的下场应该和那些有功劳的大将一样,逃脱不了兔子死了被狗煮的悲剧。

乐羊和周文王的共同点都是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不同的是乐羊是给魏文侯工作,周文王是自己创业。给老板工作做好了有赏,但是会得到别人的嫉妒,卸磨杀驴的老板还是不少的,功成身退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自己创业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控制,即使事情再难,也要想办法成功。乐羊给别人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功名,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变法之始李悝变法,经典变法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国,魏国,赢驷,科学家,商鞅变法,李悝变法,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变法之对一个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而变强,国家进行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提高军事实力,或者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或是改革政府机构、减少赋税、重视农业等一系列的政策,变法的根本就是让国家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大环境,进而变强。一个国家到了进行变法的时候而最终没能进行改革或

  • 战国法家第一人李悝,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老师都是儒家门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韩非,李悝,法家,儒家,孔子,荀子,子夏,韩非子,艺术家,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中还特意记载了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 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经济、法律三管齐下, 造就强国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法律,政府,宪政,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推动魏国强大:政治、经济、法律三方面改革》是一个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法律改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悝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历史发展。政治改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卫士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

  • 历史冷知识-说说战国时期的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子夏,战国,吴起,魏文侯,汉高祖刘邦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年间,魏国很有朝气,是一个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延揽各地人才,先后任用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名触),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任用李悝为相国,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并尊

  • 战国七雄:从李悝变法,到商鞅奔秦,魏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悝,商鞅,魏国,魏文侯,魏惠王,吴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学家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最先崛起,但是没能笑傲到最后这是为何,魏国的兴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战国后期地图魏国在“三家分晋”当中是实力虽强的一个,但是他的

  • 李悝进行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不仅使秦军不敢东向也掀起变法高潮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悝,魏国,变法,魏文侯,吴起,法经

    秦国有商鞅变法,而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也有李悝变法。季充—李兑—李克—里克:这一行都是他的名字。里克是以音传讹,季充、李兑是以形传讹。就连“李克”这个原型,也兴许是被不愿意写复杂字的老百姓们简化而来(当然,以当时的教育水平这事不可能是老百姓干的)。他的真名叫李悝.悝这。李悝先生这时候在魏国,魏国的君主

  • 李悝变法助力魏国成为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李悝变法,管仲

    魏、赵、韩三家分晋是赵氏家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

  •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悝,魏国,魏文侯,秦国,诸侯国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

  •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悝,商鞅,吴起,魏国,魏惠王,魏文侯,春秋战国,科学家,艺术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称霸于诸侯间的,甚至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不过魏国的霸业成就于魏文侯,在魏武侯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真正衰落于魏惠王时期,尽管魏惠王主持召开了逢泽之会,但只是小国屈服,像韩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开始被战国六雄或围殴或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