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别问我,问李悝

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别问我,问李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验娱乐说 访问量:1280 更新时间:2024/3/18 23:55:37

序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

三家分晋,韩、赵、魏始成诸侯,自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是为战国七雄,而战国时代也在此时正式拉开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找出比韩赵魏三家还高兴的诸侯国,当属秦国。

晋国没有被卿大夫瓜分时,是堵在秦国“东门口”的一块大石头,当晋国一分为三,秦国却兴奋地手舞足蹈,因为它觉得这块大石头能被分批搬走了。

但紧接着,它发现实际情况和自己想得根本就不一样,因为自己根本搬不动刚刚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新邻居,甚至这个新邻居还有把自己彻底压垮的可能。

这下最为高兴的秦国,却成为了最为憋屈的一个。

而让秦国从天堂掉下地狱的,不是别人,正是魏国,它和韩、赵一样,是战国七雄里最晚立国的诸侯,但又和韩、赵不一样,因为它是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

那么魏国为何能后来居上成为了战国首霸?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看向带领魏国称霸的魏文侯时,魏文侯却大声呐喊道:别问我,问李悝,这究竟是为何呢?

本篇笔者就从李悝变法的指导思想说起,聊聊魏国为何能且只能称霸一时。

李悝雕像

李悝变法的指导思想——子夏儒学。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继位,它是魏国历史上当之无愧最有作为的君主,没有之一,在魏文侯的手下有一大批能人,如吴起乐羊西门豹、翟璜等等,当然还有李悝,此外魏文侯还有一个老师卜子夏,正如上述引用记载,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就去往了魏国,并且被魏文侯尊为老师。

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而我们熟知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就是子夏提出的,当然子夏的主张有很多,此处暂不细论。

魏文侯以子夏为师,那么魏文侯的思想和子夏势必会如出一辙,如果思想主张不同,又怎会被尊为老师,所以又可以说,魏文侯治国的思想基础正是子夏的儒学,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当时的魏国形成了以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为首的“儒家顾问团”。

儒家孔子雕像

子夏在魏国传教辅政的几十年时间,弟子并不是只有魏文侯一个,当时魏国主要的政治人物,几乎均以子夏为师,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点原因:

子夏的思想被国君认可,并且成为了魏文侯的治国思想。

魏文侯的臣子们思想觉悟高,积极向国君思想靠拢,自然亦尊子夏为师。

《汉书·艺文志》记载:《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根据《史记·魏世家》和《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李克和魏文侯的事迹可知,李克和李悝其实就是同一人,由此可见,李悝也是子夏的其中一个弟子。

魏文侯的变法,李悝是实际的操刀者,而从魏国发展的走向和李悝变法内容来看,子夏儒学的思想其实正是李悝变法的指导思想。

说到这,不少人会有疑问,认为子夏属于儒家,而李悝变法倡导的是法家,这并不合理吧,其实不然,在战国中后期,儒家另外一位大能荀子,不也教出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吗?

韩非子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白了是儒家内部出现了不同派系,而子夏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从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来看,子夏的“儒”,更有“离经叛道”的味道。

子夏儒学的“另类”,还表现在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而其中并没有子夏之儒,这是韩非在《韩非子·显学》中的论断,那么是不是韩非对子夏之儒看不上呢,当然不是,因为韩非认为子夏之儒在这”八儒“之上,郭沫若先生也曾在《十批判书》中指出: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

而孔子在世时,就曾批判子夏为政“欲速”和“见小利”,《论语·子路》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在告诫子夏为政要稳,不要总是盯着“小利”。

其实子夏的这两种倾向,在治国上就表现为了追求变革和看重经济发展,而李悝的变法也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李悝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变革。

李悝在政治方面的变革。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子夏是魏文侯、李悝等人的老师,也就是说在早期魏国的变法中,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而儒家思想中的选贤任能等思想,在魏国选用人才能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不过如果深究魏文侯的用人之道,其实在理论方面宣传的是儒家思想,而在实际中还是采用了李悝的法家主张,正如《说苑·政理》中记载的李悝提出两项主张: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

其实这就是李悝变法中政治改革的核心,这两项主张也都得到了魏文侯的认可,而继李悝之后吴起和商鞅的变法,其在政治上的改革也是以“废除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为核心的。

其中的“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又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贯彻的最好,因为自商鞅变法后,山东诸侯国就成为了秦国人才的储备库,源源不断的“外国”人才在秦国强大的路上贡献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此可见李悝变法的影响之大,在当时的魏国,李悝的这两项主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威力,最直观的现象就是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也仅仅只是魏文侯时期)人才济济,四方人才蜂拥而至,最终把早期魏国的改革推向高潮。

李悝在经济领域的变革。

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写道:(李悝)所讲的尽地力,着重的并不是农业技术,而是推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并采取一种措施保证粮价的稳定,以保证农民的生活。

由此可见,在李悝的变法中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针对农业,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尽地力之教”,另一个是“平籴法”。

我们先来说说尽地力之教。

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李悝这项变法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粮食的产量,尽地力,意味着鼓励民众垦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私田”和“土地买卖”,所以可以说这项政策其实也是对原有土地结构(井田制)的颠覆。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但是经过春秋时代的连续动荡,这时候铁农具和牛耕也开始普及,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出现了大量私田,这也导致了井田制慢慢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尽地力的实施,使魏国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经济也被彻底打破,大批原本属于奴隶主贵族的庄田,通过开阡陌的方式,转入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手中,可以说魏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在此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那么该如何尽地力呢,对于这点《汉书·食货志上》中有记载,曰: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耕耘田地勤奋的话则每亩产量会加收三斗,但不勤奋则会减去三斗,也就是说出了“尽地力”的关键在于让民众勤于耕作和严于对农田的管理,这也说明了李悝的尽地力并不涉及农业技术和生产关系。

我们再来说说平籴法。

管氏之轻重,李悝之平籴,弘羊均输,寿昌常平,亦有从徠。——《汉书·食货志下》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每种政策的实施,都是有缘故的,李悝在魏国实施“平籴法”也不例外,那么李悝为何要实施平籴法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平籴法。

古人的造字其实很有意思,“籴”(音dí),是由入和米两字组成,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把米买进来,而和它相对的字是“粜”(音tiào),是由出和米两字组成,它的意思则是把米卖出去,那么平籴其实就是控制粮食买入的价格。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李悝的尽地力只是鼓励民众勤于耕种,并不能保证农民的实际收益,而平籴法却可以保证,由此可见,李悝这两项改革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李悝的平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这些阶层,而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阶层,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使民众离心离德,而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粮价太贵和太便宜,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而李悝实施平籴法的缘由和目的就是为了不伤害到士、工、商等阶层,而又使农民更加勤于耕田。

那么平籴法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说白了就是“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官府在丰年粮食价格下跌的时候以平价收购农民多余的粮食,而在荒年粮食价格该上涨的时候,再在把这些粮食以平价卖给农民。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李悝通过这两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保证了魏国的财政收入,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目的。

而在此基础上,魏国又在军事制度上做了改革,以重金打造出了令天下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这也进一步为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李悝变法为何只能强魏一时?

综合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变法措施是魏国称霸的基础,那么魏国为何没能在李悝变法下一直强大,乃至完成统一呢?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魏文侯之后的君主都不具备魏文侯的雄才大略,进而导致了李悝变法并不彻底。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而李悝变法本身就具有的局限性,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后来的商鞅变法一样,从根本上强大一个国家,我们就来进一步说说李悝变法的局限性。

李悝变法未能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

李悝在政治上的改革,其实只是看似雷厉风行,他主张“夺淫民之禄”,在当时也已经触及到了用人制度的根本,但如果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可以说魏国的用人之道,只在魏文侯时期发挥了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在接下来的魏武侯魏惠王时期,魏国的用人政策又回到了老路,吴起和商鞅先后从魏国出走,就是明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李悝在政治上的变革,其实只是一时政策措施,并没有制定出可以维持长久不变的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

李悝在政治方面的另外一个改革措施是制定了《法经》,但其主旨并不是改革或者调整当时的法律制度,而是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条文。

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李悝变法在政治方面是粗浅的,并没有触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也决定了其发挥的作用不能长久,而发挥出的威力也是有限的。

李悝变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制度。

在春秋中后期,计口授田和按亩征税等已经开始在诸侯国中实行,比如说鲁国的“初税亩”、秦国的“初祖禾”及晋国的“郭偃之法”,这也就是说李悝变法中的“尽地力”和“平籴法”中的一些措施并不全是李悝首创。

而他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在魏国达到富国的目的,其实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悝把这些已有的经济措施系统化和科学化了,并且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执行,而李悝变法并没有像商鞅变法那样,直接以法律的条文明确地提出废除井田制。

当然这些局限性是用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的,但这却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就秦国成就统一大业而言,李悝变法亦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商鞅变法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的,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束语:

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首霸?归根结底是因为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使得魏文侯奉行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加强法制的政策,这些变法的举措,让魏国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于其它诸侯,所以魏国成为战国首霸,亦在情理之中。

李悝变法

但李悝变法终究是以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中心,并没有触及社会制度方面的革新,这也就导致了魏国在实际发展中是缺少后劲的,这也就是说魏国其实从魏文侯去世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不过变法的余威犹在。

而在魏惠王统治时期,魏国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制度都回到了老路上,也就是说在魏惠王时期李悝变法的余威早已消失不见,这也说明魏国的衰落其实早已注定,而魏惠王又奉行四处开战的政策,则进一步加速了魏国衰落的进程。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论语》、《资治通鉴》、《韩非子》、《说苑》、《中国哲学史新编》、《十批判书》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魏文侯李悝魏国秦国吴起魏惠王

更多文章

  • 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改革家李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悝,法经,战国,魏国,魏文侯,诸侯国,井田制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图片来源于网络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悝废

  • 李悝改革:史料记载少却开创四项历史变革先河,为商鞅变法打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魏文侯,魏国,子产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智氏,是除韩、赵、魏三家外最后一个世卿大家族;智氏被灭,意味着三家分晋历程已事实上启动。当时韩、赵、魏三家,赵氏之地方两千里(《战国策·赵策一·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众》),魏氏之地方千里(《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韩氏之地方千百里(《战国策·韩策一

  • 湖南与河南濮阳出人才?商鞅吴起李悝吕不韦,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笑笑生标签:商鞅,李悝,卫国,吴起,魏国,吕不韦,河南省,湖南省,科学家,历史故事

    天降猛人,全在卫国。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是他确立了郡县制,将士人治国法制化,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以后,整个秦国基本都是沿着这条体系发展,完善,最终盛极而衰,快速走向崩盘。秦国崩盘了,这套体系却非常有价值,刘邦队伍人才多,自然不会放过。刘邦队伍里,很多都是前朝官员

  • 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李悝,商鞅,韩非,魏文侯,法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中国漫长的变法图强历史,便从这里开始。李悝的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韩非无不受他影响,他编纂的《法经》首次提出了重农重法的治国理论,成为了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治国方针。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乱

  •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李悝,魏文侯,吴起,魏国,秦国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

  •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秦国

    变法就是改革,衡量一个变法是否成功,就看这个变法是否能够贯彻,是否能够带来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一个成功的变法,应该是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带来看得见的效果,同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不会轻易中断,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无疑只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那么为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早,却不能成功,

  • 商鞅变法的前身,光芒被盖没的改革祖师爷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壮士撩史标签:李悝,魏国,吴起,井田制,魏文侯,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全盘抄袭的人是谁呢?是李悝。有了李悝,魏国一跃而居为强国之一,魏文侯会识人用人,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每个都身负大才。但是魏国变法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就是李悝,他只干了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变法。改革非常难,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

  •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变法,吴起,商鞅,魏文侯,历史故事

    (魏国旧都 安邑)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

  • 赵襄子毋恤,从卑微庶子到继位为君,贤能与血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代王,赵鞅,先秦,周朝,赵襄子,赵毋恤,司马迁

    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