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顾道惊城 访问量:1922 更新时间:2024/3/18 23:55:06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

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西门豹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

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变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李悝确实很重要,他汇编了一个变法总纲,名为《法经》。

如果你非要说,李悝是魏国变强的起点,我也并不反对,但他绝不是最重要的人。

因为,李悝的做法是搭起了骨架,却显然没法填充血肉,让其成为一个正常活动的人类。

谁能填充血肉,做好具体执行工作呢?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三位。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当时就有人反对,说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您派他领兵,他一定徇私情啊。

后来,中山国的国君也利用这一点,他将乐羊的儿子绑上城楼,威胁乐羊退兵,否则就杀了他儿子。

乐羊毫不妥协,直接告诉中山国的国君,你要是杀了我儿子,记得分点肉过来,我要吃。

结果,中山国的国君真把乐羊的儿子做成了肉羹,而乐羊就当着中山国使者的面,把肉羹吃完了。

听使者说完乐羊吃肉的过程后,中山国的国君觉得没有活路了,于是上吊自杀,中山国就此覆灭。

吴起原本在鲁国打工,因不受重用而前往魏国。

魏文侯本想直接重用吴起,但有人说,吴起这个人冷血无情。

想当初,齐国攻打鲁国,吴起想当主将。

鲁国国君本来都同意了,但鲁国的大臣们说,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你让他带兵打齐国,没准直接阵前叛变了。

鲁国国君犹豫了,于是便收回了任命。

吴起一听,立刻急眼了,然后亲手杀了自己的老婆,以示清白。

但他这么做,直接把鲁国君臣全吓傻了:为了出位,你连枕边人都敢杀,等你得势了,谁能治得住你啊?

于是,鲁国君臣达成一致,彻底弃用吴起,这才有了吴起投奔魏国的事。

但魏文侯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因为他觉得,吴起虽然私德有缺,但才能出众,值得重用。

魏文侯的大胆提拔收到了效果,魏国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就是吴起练出来的;把秦国牢牢压制在函谷关内不敢露面的,也是吴起。

邺城发大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水。

到了当地之后,西门豹发现,当地的神棍和士绅都说,之所以会发大水,是因为管理洪水的河伯正处于青春期,想女人。

所以,我们必须每年都给河伯贡献一个美女,才能保证安全。

通过这种方式,神棍和士绅树立了权威,也赚了不少钱。

西门豹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把神棍和士绅扔进河里:麻烦你们告诉河伯,以后不送美女了,专门送你们这类歌颂河伯的人。

然后,西门豹因地制宜,开水渠修河道,彻底解决了邺城的水患问题。

乐羊、吴起和西门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属于心狠手辣的能人。

要说上述事迹的真实性,乐羊和西门豹无可置疑,吴起杀妻虽然存疑,但他为人狠辣却颇有能力,这也是无可置疑的。

想要巩固改革成果,光用能人不行。

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慕容恪,那简直是完美到了极点的人臣,但他能巩固改革成果吗?不行。

因为慕容恪的性格过于柔和,生前想重用自己的弟弟都不行,皇帝根本不听他的话。

想要巩固改革成果,光用狠人也不行。

比如明朝的朱棣,刚夺权成功的时候,他任用了一个名叫陈瑛的狠人,专杀那些不服朱棣的大臣。

陈瑛很擅长杀人,也很愿意杀人,但除此之外,他干啥都不行。

久而久之,朱棣发现,陈瑛就是一个只会破坏而不懂建设的人,这种人典型的抹布,用完直接扔。

果然没过几年,朱棣就提拔纪纲,顶替了陈瑛。

后世在说起秦国变法成功的时候,总说秦孝公有多了不起,商鞅有多了不起。

但在说起魏国变法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会说魏文侯有多了不起,却很少有人会说李悝有多了不起。

因为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李悝只是起个头,然后就一门心思辅佐魏文侯,具体的执行工作,李悝几乎是一点都没沾。

这是因为李悝无能吗?并不是。

大家要知道,商鞅也只是一介书生,他能办的事,李悝凭什么不能办呢?

从资历来看,变法前的商鞅只是魏国大臣的门客,而变法前的李悝则一直在边境为官。

在封建王朝时期,边境往往是一国治安最差的地方,什么“三不管地区”多如牛毛,民风要多彪悍就有多彪悍。

而李悝呢?在边境地区当了十多年官,不但很好地治理地方,还多次带兵与秦军作战。

要是换个朝代,你说李悝是周瑜转世我都信,说他缺乏狠辣与能力?这显然有失偏颇啊。

那么,李悝为什么没有像后世的商鞅那样,既制订政策,也亲自执行呢?

主要是因为,魏国和秦国的客观环境不一样。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不管有多落魄,大家都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秦国依然是一个称霸西方的大国。

对于这种大国,内部利益集团的盘根错节,会复杂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别说一篇文章了,就是一本百万字的书,都未必能把其中某一个家族说清楚。

在这种环境中搞变法,商鞅除了能者多劳自己上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必要的时候,秦孝公都得亲自下场为商鞅站台,这就是因为,身边的人看起来多,但可用之人太少。

而魏国呢?他们原本只是一个家族,借壳上市才搞出一个国家,内部嫡系和旁系或许有些矛盾,但显然不像秦国那么复杂。

在这种环境中搞变法,就少了很多内斗的环节,底下有太多能力出众又心狠手辣的人。

在秦国,这些人始终被世家大族压着,短期内出不了头;在魏国,这些人想要出头,只缺一个机会。

魏文侯大手一挥,机会就来了。你说,这里面有李悝什么事吗?没有。

在魏文侯看来,李悝和乐羊、吴起、西门豹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自己手里的一枚棋子,想往哪放就往哪放。

而在秦孝公看来,商鞅是自己的伙伴,没了他,天就塌了一半。

对于秦国来说,改革的机会已经到来,没有商鞅也会有李鞅或王鞅。

但对于秦孝公来说,自己的执政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十年,没了商鞅,去哪找第二个人呢?秦国的变法又要耽误到什么时候呢?

以上种种,才是商鞅功成名就,而李悝名声不显的主要原因。

标签: 商鞅李悝魏文侯吴起魏国秦国

更多文章

  •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秦国

    变法就是改革,衡量一个变法是否成功,就看这个变法是否能够贯彻,是否能够带来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一个成功的变法,应该是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带来看得见的效果,同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不会轻易中断,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无疑只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那么为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早,却不能成功,

  • 商鞅变法的前身,光芒被盖没的改革祖师爷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壮士撩史标签:李悝,魏国,吴起,井田制,魏文侯,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全盘抄袭的人是谁呢?是李悝。有了李悝,魏国一跃而居为强国之一,魏文侯会识人用人,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每个都身负大才。但是魏国变法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就是李悝,他只干了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变法。改革非常难,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

  •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变法,吴起,商鞅,魏文侯,历史故事

    (魏国旧都 安邑)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

  • 赵襄子毋恤,从卑微庶子到继位为君,贤能与血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代王,赵鞅,先秦,周朝,赵襄子,赵毋恤,司马迁

    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

  • 赵襄子的启示:只有得民心,国家有难人民才会死命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说话请投币标签:韩魏,大军,晋阳,周朝,先秦,赵襄子,赵简子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老美率众小弟到处煽风点火,我们确实面对严峻的局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以明得失,以知兴替。《资治通鉴》司马光手稿得民心者得天下。3000人的八国联军打败10万清兵登陆塘沽,直逼北京,其实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帮忙才办成的。500八国联军打下并坚守东交民巷,受清廷之托的10万义和团大

  • 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赵鞅,赵襄子,晋国,智伯

    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立者,史称“赵襄子”。智伯,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史称“智襄子”。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

  •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赵襄子,豫让,智伯,中行氏,君王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放了他。豫让是什么人呢?豫让是春秋战国著名的五刺客之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

  • 赵襄子吞并代国,张仪竟然也能用来做文章,破坏燕赵合纵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赵襄子,张仪,秦国,合纵,秦王,燕昭王

    燕王亲手割让土地给赵国;赵国已经投奔秦国,燕王还有必要亲近赵国吗?为秦国破坏合纵,张仪来到燕国推行连横策略。张仪对燕昭王说:“大王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为妻,他想兼并代国,约请代君在句注要塞相聚,然后命令工匠制作酒斗,把尾部加长,使得酒斗可以击杀别人。赵襄子和代君饮酒,暗地

  • 【清风典历】赵襄子善赏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管仲,韩魏,韩非,周朝,先秦,赵襄子,齐桓公,清风典历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之后,赏赐有功的那五个人,高赫居于受赏的第一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功,现在是赏赐之首,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国家陷入危险,我的社稷危急。我的大臣们对我没有不骄傲轻慢的,只有高赫没有忽视君臣之间的礼仪,所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