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南与河南濮阳出人才?商鞅吴起李悝吕不韦,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湖南与河南濮阳出人才?商鞅吴起李悝吕不韦,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方笑笑生 访问量:3257 更新时间:2023/12/24 17:33:58

  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是他确立了郡县制,将士人治国法制化,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

  以后,整个秦国基本都是沿着这条体系发展,完善,最终盛极而衰,快速走向崩盘。

  秦国崩盘了,这套体系却非常有价值,刘邦队伍人才多,自然不会放过。

  刘邦队伍里,很多都是前朝官员,萧何是秦朝县令,刘邦本人也是泗水亭亭长,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主任。

  宝剑锋利,却不代表宝剑没有价值,需要做的是改进和练剑,才能做到人剑合一。

  刘邦有大抱负,他要做的是大一统,而不是重回分封,轮回纷乱,所以,郡县制必须保留,其他制度顺理成章继承。

  杀韩信,很重要一点也是因为他要封王,触犯了大一统的底线,张良就看得很透,什么也不要,做他的张天师去了。

  可见,法家人物是帝王的利剑。

  天下什么地方出宝剑?竟然是巴掌大的卫国,这个地方现在在河南濮阳一带,非常小。

  变法,变法,就是原先的做法已经不合适了,要改变做法。

  从家族治国到贵族治国,再到士人治国,这中间有一套逻辑。

  家族治国,那是最原始的分封制,什么都是自己家的,大儿子封做晋王,小儿子封做齐王,三儿子封做楚王,第四个儿子再封做什么王,这只是比喻,当时还不能叫王,公侯伯子男,任选一个。

  这样,这个天下被瓜分差不多了,往后就是你争我夺的乱世了,为什么叫春秋战国?因为有两本书分别讲述了这两段历史,它们是《春秋》和《战国策》。

 《春秋》是孔子写的,还讲礼仪,要面子,战国只要里子,只有生死。

  总的来说,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化,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人才,最后人才也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要猛人。

  为了提高竞争力,有国家第一个吃螃蟹,开始任用非家族贵族,贵族就是有功之人的后代,这一招大大扩展了人才资源。

  往后各国纷纷效仿,古典时期迎来第一波变法,变法图强,强了以后就开始称霸,成为天下共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成为霸主,取代周天子,成为真正话事人。

  往后很多诸侯继续效仿,但是竞争力也就那样了,再也提不上去了。

  人们常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脑矿才是最重要的矿产,其实春秋战国何尝不是,各种思想被提出,天下人治天下的思想逐渐成型。

  各国开始放开用人限制,不再局限于贵族。

  小卫国的吴起,虽然是贵族出身,在家族里却被边缘化,没有任何爵位,他加入了大魏国,逐渐被大魏王重用,最终成为集军政于一体的猛人,开始变法。

  魏国国力得到初步增强,由于斗争失败,逃离魏国,去了他国,吴起一生七十二战,无一败仗,不输杀神白起,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吴起之后,大魏国吞并了小卫国部分领土,李悝成为魏国人,通过自身奋斗,得到大魏王重用,开始进行第二次变法,弥补吴起变法的不足,大魏国进一步强大。

  大魏国强大以后,一直想逐鹿中原,却四面树敌,跟秦国这样小国都耗了很多年。

  再后来,商鞅出走小卫国,加入大魏国,成为一名公务员,是大魏国丞相公输痤的名义学生,公输痤力荐卫鞅,却不能成功。

  卫鞅出逃秦国,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吴起,李悝,商鞅,还有吕不韦子贡这样的猛人,为什么都出现在魏国这个弹丸小国?

  我们常说,人是地理人文环境的产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两者交互作用。

  首先看一下小卫国的地理环境,它地处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除了滔滔黄河,没有任何天险,注定只能成为大魏国嘴边的一块肥肉。

  小卫国是殷商后裔,商文化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又有康叔这样的国君改革,对殷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积累比较薄弱的周文化碰撞,就产生了一批经世致用之才。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近代的湖南,这帮人成长于文化积累深厚的土壤,在两大文化的碰撞中,试图寻找一条结束天下纷乱之道。

  他们吸收了商周两朝的文化精华,去伪存真,力求强国图存,以期一统天下,结束纷乱。

  但是卫国太小,没有任何天险,卫国森严的礼法制度,让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天才从来不会局限自己的思维,既然要了却君王天下事,那就不局限于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他们纷纷出走,很多人瞄上了魏国。

  大魏国就在小卫国边上,小卫国人从小就听说魏国强大,或许可以借力打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更多文章

  • 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李悝,商鞅,韩非,魏文侯,法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中国漫长的变法图强历史,便从这里开始。李悝的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韩非无不受他影响,他编纂的《法经》首次提出了重农重法的治国理论,成为了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治国方针。被遗忘的李悝,影响商鞅、韩非,其理论成封建王朝重要治国方针乱

  •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李悝,魏文侯,吴起,魏国,秦国

    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

  •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悝,商鞅,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秦国

    变法就是改革,衡量一个变法是否成功,就看这个变法是否能够贯彻,是否能够带来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一个成功的变法,应该是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带来看得见的效果,同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不会轻易中断,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无疑只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那么为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早,却不能成功,

  • 商鞅变法的前身,光芒被盖没的改革祖师爷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壮士撩史标签:李悝,魏国,吴起,井田制,魏文侯,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全盘抄袭的人是谁呢?是李悝。有了李悝,魏国一跃而居为强国之一,魏文侯会识人用人,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每个都身负大才。但是魏国变法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就是李悝,他只干了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变法。改革非常难,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

  •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变法,吴起,商鞅,魏文侯,历史故事

    (魏国旧都 安邑)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

  • 赵襄子毋恤,从卑微庶子到继位为君,贤能与血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代王,赵鞅,先秦,周朝,赵襄子,赵毋恤,司马迁

    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

  • 赵襄子的启示:只有得民心,国家有难人民才会死命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说话请投币标签:韩魏,大军,晋阳,周朝,先秦,赵襄子,赵简子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老美率众小弟到处煽风点火,我们确实面对严峻的局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以明得失,以知兴替。《资治通鉴》司马光手稿得民心者得天下。3000人的八国联军打败10万清兵登陆塘沽,直逼北京,其实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帮忙才办成的。500八国联军打下并坚守东交民巷,受清廷之托的10万义和团大

  • 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赵鞅,赵襄子,晋国,智伯

    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立者,史称“赵襄子”。智伯,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史称“智襄子”。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

  •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赵襄子,豫让,智伯,中行氏,君王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放了他。豫让是什么人呢?豫让是春秋战国著名的五刺客之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