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有没有为其写过碑文?

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有没有为其写过碑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4560 更新时间:2023/12/16 5:48:18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怎么会为这位碑主写碑文呢?据地方史料记载:吴国公子季札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脚下,今属丹阳县延陵乡的王甲庄。当时这地方虽属云阳邑(今丹阳县的古称),但尚是一片沼泽湖汊,人们尚未懂得种植庄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块茎和捕鱼为生。季札将中原的大豆、麦子种子献给人们,并传授种植经验;又将越地育稻方法教会人们,还教人们如何养蚕、制茶,做出王官中才能品尝到的美肴。由于季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人们推举他做酋长,他不做。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王诸樊卒。季札被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季札

封地长带形,中心在今常州市,全部面积包括今武进县全部、丹阳县东南部和江阴县部分地区。季札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与中原各国之间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史记》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后,举国哀悼,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派学生子游持自己所书简前往凭吊。季札的墓在离故居王甲庄9里之处,建庙立碑,碑文相传即孔子派子游带来的简,分两排书,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当时刻为两块,另一块竖立于江阴申港(相传为季札常往之地,又说是他的出生地)。其时,吴国出使中原各国,以及各中原国来吴的使者谒拜季札墓,要从云阳驿进9里,很不方便,奏请吴王批准,又在云阳驿复制了一块碑。

这样,世上即有三块“十字碑”。《中国名胜词典》说:“此碑始刻于何时无考”。碑高2.34米,阔1.06米,厚12厘米。《乾隆丹阳县志》记载:“在延陵镇西九里。……

有孔子十字碑,因墓建祠。墓在今神座下墀有石高二丈许,奇巧不可名状,每大雨水从石下泄,名‘消水石’。《江南通志》说:“江阴县申浦延陵季子墓亦有是碑,君子(即孔子)作季子字画小屏。”

此碑文是否为孔子所书,颇有争议。《镇江政协》1984年第1期《丹阳延陵季子墓碑》一文说:“孔子久慕季札名声……故委派弟子子游前往,并手书‘呜呼有吴君子’凭吊。……后来,子游又加了四个字。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中国名胜词典》“延陵季子墓碑“条载:”……

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写,古人考证原碑只‘呜呼有吴君子’六字,是古篆,‘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两者不同,怀疑是汉人篡入。”《九里志》“十字碑”条云:“十字碑在延陵西九里吴季子庙中。孔子篆书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历代绵远,其文残缺。开元中,敕殷中容摹之,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兰陵萧定重摹刻石,碑阴有张从申书。‘登览之胜’、‘遥碧远明’。”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否定孔子写碑文的可能性。他在《金石录》中这样说:“孔子未尝至吴。以《史记。吴太伯世家》考之,其历聘请侯,面不逾楚,推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又其字特大,非简牍所容也。”

北宋理学之开山祖周敦颐认为此碑文实系孔子所书,其理由为:“盖季札之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以为知礼,而亲自勒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见《濂溪先生居庐山说》)周敦颐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左传》说:哀公十一年(前526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嬴。嬴,即嬴县,汉置,唐省,古城在山东莱芜县西北40里北汶水之北。俗呼城子县。

附近有吴延陵季子长子墓。“《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引用《礼。檀弓》说:”延陵季子适齐,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清代孙星衍在《孙星衍集》中说,季札是一位名人,孔子与他是有过交往的,孔子为他写碑文的事很有可能,大约是季札的儿子或季札自己使鲁时去世,孔子写了碑文勒石于当地(指嬴博)的墓上,后人传于吴而流传下来。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标签: 孔子季札周敦颐吴国左传季子

更多文章

  • 故事:古代小故事——翠鸟移巢,凿井得人,齐宣王好谀,季札挂剑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齐宣王,吴国,延陵,季子,宣王

    翠鸟移巢有只翠鸟在高处做窝躲避人。孵出小鸟后,怕小鸟掉下来摔死,就把鸟窝往低处挪了挪。小鸟逐渐长大,翠鸟对孩子更加喜爱,又把窝往低处挪。由于太低,小鸟被人捉去了。(父母心疼孩子,不应当溺爱,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度很不好把握。我家孩子在外地念书时,多打些生活费怕养成坏习惯,少打些又担心他不够花,沾上小

  • 匪议东周(三十八)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季札为何拒绝继承吴国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孔子,季札,吴国,阖闾,伍子胥

    说起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君子,那必定少不了吴国相国季札。春秋是礼乐崩坏和道德沦丧的时代,所以德行高尚的君子往往显得更加的珍贵而受人推崇。鲁国的柳下惠便是其一,他被孔子认为是儒家之前的圣人。孔子对季札的评价不下于柳下惠,而且季札还当过孔子的师傅,所以季札在儒家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认为是儒家早期与孔

  • 辞让王位,墓前挂剑,鲁国观乐,季札心中却有着怎样的孤寂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季札,王位,吴国,鲁国,阖闾,姬昌

    今天的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在文人笔下不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胜景,就是“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的美好。仿佛自古以来的苏杭江南,便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江南水乡但殊不知,在先秦,这里并不是文化核心地带,甚至被视为蛮夷。生活在这里的吴人,礼俗不

  • 比乐毅还传奇的燕将:大破东胡追击千里,竟是秦舞阳的爷爷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乐毅,秦舞阳,东胡,齐国,燕昭王,燕国

    说起先秦时期的燕国名将,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军一举攻破齐国70座城池,只剩下两座围城不攻,几乎瞬间灭亡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军事史上的超级奇迹,确立了燕国战国七雄的身份。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他赞不绝口,诸葛亮更是“自比风乐”,视乐毅为第一将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乐毅创造奇迹的十多年之前

  • 荆轲刺秦王时,秦舞阳吓得发抖,燕丹为何不让荆轲等更勇猛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秦王,嬴政

    文|飞鱼说史战国乱世,群雄迭起,大争之时,谁能笑到最后?在现在人看来,秦国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但在当时谁又能知道,被山东六国称之为蛮夷的秦国会一扫六合?至少山东六国的诸侯,从来没有想着要束手就擒,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秦国一统天下。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在军事上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这也就是合纵的策略了。山东六

  • 荆轲刺杀秦始皇,作为助手的秦舞阳为何吓得发抖?换个人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雾里五里标签:荆轲,嬴政,秦舞阳,秦国,燕国

    据《史记》当中记载,荆轲刺杀秦始皇之前,本来就想着要等一个人,他想和那个人一起组队去刺杀秦始皇。只不过后来燕国这边催得急了,荆轲才不得不提前上路。然后燕国给他配了个助手,也就是这位秦舞阳。在荆轲刺秦这个故事当中,秦舞阳作为一个配角,表现似乎并不算光彩。虽然在出发之前,秦舞阳表现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非

  • 荆轲刺秦王中的秦舞阳,祖父成就堪比霍去病,为何司马迁一句带过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荆轲,秦舞阳,司马迁,霍去病,燕昭王,乐毅

    自夏商以来,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入侵,与中原文明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宿命对决。在这场对决中,中原文明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外战英雄,比如李牧、蒙恬、霍去病、窦宪、李靖、蓝玉等,其中霍去病深入北方数千里,“封狼居胥”而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深入北方数千里的并非霍去病,而是荆轲刺秦王中秦舞

  • 秦舞阳:不是我没有勇气,我真的尽力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舞阳,秦王,荆轲,秦国,太子丹,秦军

    读到荆轲刺秦,很多人都会发现奇怪的一个点,秦舞阳,史记里记载,这个人13岁就敢当街杀人,人们都不敢直视他的目光,给人一种出厂就带主角光环的感觉,结果最后却在刺杀秦王的关键节骨点上,退缩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秦舞阳的行刺一生。你是秦舞阳,13岁就敢当街杀人,就这样你侠客身份自居,所以在燕国名

  • 荆轲刺秦时,秦舞阳吓得发抖,太子丹为何选择了如此懦弱之人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刺秦,高渐离,勾践

    历史像一根杠杆,一头装着“必然”,一头装着“偶然”,中间有一个叫“细节”的东西充当支点。荆轲刺秦,就因为细节不当,“偶然”没能撬动“必然”。假如历史可以“假如”,与荆轲协同作战的助手足够出色,谁说刺秦不能成功呢?应该说,荆轲作为刺秦行动的主角,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人选。他身上的三大优点,与刺秦行动很匹配

  • 荆轲刺秦时,太子丹为何要让秦舞阳做他的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刺秦,秦王,嬴政,秦时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