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隐公与大臣一番话,千年后成就一异族族名:略谈春秋姓氏的不同

鲁隐公与大臣一番话,千年后成就一异族族名:略谈春秋姓氏的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1256 更新时间:2023/12/23 2:26:28

公元前715年,鲁国大臣无骇去世。无骇位居司空,是鲁国三卿之一,掌管鲁国工程建筑等等事务。公元前721年,无骇曾经带兵消灭极国,为鲁国立下战功。

无骇过世,作为鲁国公族却没有谥号,其后人也还没有族号,因此公子羽父特地向鲁隐公请示。周时礼仪制度实在太多、太繁琐,鲁隐公对如何赐谥号与族号也不太明白,急忙向他所倚重的大臣众仲请教。

众仲回答:“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人死后为他赐予谥号的礼节,据王国维考证,源于周恭王、周懿王诸王之后。所谓“族”,按杨伯峻先生释义,就同于姓氏之“氏”。清人毛奇龄在《经问》中说:“氏与族原无分别。襄仲以‘仲’为氏,以‘东门’为族,而襄仲之子为东门氏,则‘族’亦称‘氏’。晋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在而已。’夫叔向以‘叔’为族,以‘羊舌’为氏,今併(同并)‘羊舌’而族之,则氏亦称族。无骇已是公孙之子,生前未尝赐氏,故于其死,羽父为之请氏。”

毛氏解释了“氏”就是“族”,但对于无骇为何要赐“氏”并未解释清楚。儒学大家顾炎武在仔细考证之后,指出:“春秋隐、桓之时,卿大夫赐氏者尚少,故无骇卒而羽父为之请族。庄、闵以下,其时无不赐氏者矣。”(顾炎武《日知录》)

以上而论,鲁隐公赐“谥”与“族”于大臣,是无意间创建了一项礼仪制度。难怪《春秋》上会对“无骇”之死如此重视,还特别在史书上记载下来——不是因为无骇本人重要,而是因为鲁隐公创立了诸侯赐“谥”与“族”的礼仪制度。

众仲这番话,实际上就涉及了春秋时赐“谥”、“姓”、“氏”的礼制。

周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天子高高在上,因而在赐予属下姓氏的权力也显得尊贵无比。所谓“天子建德”,意思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这是西周分封制的开端。

分封诸侯以后,天子还要为诸侯赐“姓”与“氏”。所谓“姓”,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后世繁衍百代,姓不能变;所谓“族”,就是附属,始祖之旁枝别属需各自立“氏”,以别贵贱。《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是说“姓”之所以不能变,其作用主要是避免后世近亲通婚。从优生优育角度而言,周人建立姓氏制度以防近亲结婚,有一定科学道理。像著名的晋文公,父亲为晋献公,母亲狐姬也是唐叔虞之后,结果生下重耳身体就有畸形——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所以,《国语·晋语四》就此批评:“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幸运的是,重耳智商没受影响。

天子赐诸侯“姓”的原则,是“因生以赐姓”。所谓“因生”,传统上有多种解释。其一,是王充所主张的,因其祖先得孕方式而得姓:典型如商朝先祖契,其母曰简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所以商人姓子。其二,是《春秋左传正义》中所说,因其祖所生之地而得姓:如舜帝出生在妫汭,所以陈国国君姓妫。其三,是于鬯所主张,将“生”通假为“性”,“性”就是“天子建德”之“德”。实际上,古人“姓”之由来多种多样,未必局限于这几类。众仲所言,也许只是周王室赐“姓”的礼节,未必能覆盖古代所有姓氏的由来。

诸侯的“姓”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封诸侯以土,以诸侯的领地名作为诸侯之氏。这就是众仲所说的“胙之土而命之氏”:周王室封舜帝之后于陈,赐姓妫,命氏为陈;郑桓公封于郑,姓为姬,氏就是郑等等。

到了诸侯这一等级,赐姓与氏的礼制又发生了变化。杜预注云:“诸侯位卑,不得赐姓。”诸侯地位比天子低了一等,所以不可赐“姓”,只能命“氏”。

众仲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杜预的解释是“其臣因氏其王父字”。所谓“王父”,就是祖父。杜预意思,就是诸侯的臣子必须依其祖父的字为氏。以字为族者,多是公族,但是考之于历史,族名却未必一定是祖父之字。郑穆公之子公子去疾,字子良;子良之子为公孙辄,他的孙子良宵就是以良为氏;良宵之子,又称良止。这与杜预所主张相同。然而,也有以父字为氏的例子,如卫国的子叔、公孟,宋国的石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九年》)

鲁隐公此次命氏,就更为特殊。

《左传》云:“公命以字为展氏。”杜预为之注解:“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以《左传》原文而言,“以字为展氏”,并没有明确“展”是无骇之字还是其祖父之字。但从文义而言,“展”更可能为无骇本人之字。无骇灭极国,是鲁隐公执政前期少有的对外战功,鲁隐公当然不能不加以褒奖,以无骇之字作为其族人的氏号,显然更符合鲁隐公心迹。

所以,今人更倾向于“展”为无骇本人之字。

除了以字为“氏”的礼仪外,还有以官名和邑名为“氏”的礼仪:“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像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司城氏、士氏、中行氏等等都是以官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赵氏、魏氏等等都是以邑名为氏的例子。

然而,不管杜预的认识是否正确,他所注解的《春秋》名头实在太响,已被后人视作权威中的权威。他这一句“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也被后世视作儒家礼法经典,居然由此而催生了中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的国名和族命。

两汉三国时代,鲜卑逐渐崛起,慕容氏就是其中较为强盛的一支鲜卑部落。西晋时,由于慕容鲜卑与中原汉族政权多有合作,逐渐趋向汉化。到慕容涉归之时,在保全柳城(今辽宁朝阳地区)立有大功,被西晋皇室封为鲜卑单于,迁徙至汉族聚居的辽东北部,更是加速了慕容家族的汉化进程。慕容家族之人,无不诵读儒家经典,广泛地接受了汉文化。

慕容涉归死后,他两个儿子之间却出现了裂痕。

慕容涉归的嫡子是慕容廆,虽然年幼,却因宗法制而继承了鲜卑单于之位。慕容涉归长子是吐谷(音玉)浑,不幸为庶妾所生,无法继位,所以慕容涉归生前分给他部落一千七百家。在父亲死后,慕容廆和吐谷浑两部族的马匹互斗,慕容廆因此大怒:“父亲当年将你我兄弟二人领地分开,为何你不远些放牧,却一定要让马群互斗!”慕容廆之所以发怒,心里也是对庶兄有些忌惮。吐谷浑听说后,也极为生气,答道:“马不过是畜牲,互斗是常见之事,何必迁怒于人!要想分开容易,我就要离开你万里之遥了!”于是,在西晋末吐谷浑合族从辽东迁徙到了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附近)。

吐谷浑西迁后,实力不断增强,慢慢统治了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建立起一个国家。吐谷浑死后,儿子吐延继位,号称河南王。吐延为人,高大勇武,性格却多猜忌,羌人、胡人都十分怕他。后来,羌人酋长姜聪刺杀了吐延。吐延身负致命伤,却不肯拔出身上所中之剑,而是招来亲信纥,急忙交代后事:让纥辅佐儿子叶延,并迅速保护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起统治。在交代完毕后,吐延了无遗憾,当场就拔剑而亡!

叶延为人,孝顺好学。在读《左传》之时,他看到了杜预的“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之说,感触不已。然后,他就把祖父之名“吐谷浑”定为国名,从此“吐谷浑”也成为了叶延一族的族名。从公元313年到663年,吐谷浑横跨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等等多个朝代,成为祁连山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著名国家。

鲁隐公在与众仲讨论无骇族名之时,会想到千年后居然成就了鲜卑人的国名与族名吗?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不但是历史传承,更是国力所致。如果不是中原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中华姓氏文化又何以影响到周边异族,让异族都艳羡不已、纷纷效仿?

标签: 鲁隐公春秋杜预吐谷浑诸侯

更多文章

  • 中国史连载:开启春秋元年的鲁隐公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鲁隐公,春秋,周平王,秦国,周公旦,宋国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得名于孔子修订的鲁国官修编年国史《春秋》。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然而《春秋》这本书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始写的。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春秋时代开幕的半个世纪居然没被国史记载。孔子为什么不写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呢?这当然不是因为孔老夫子偷懒,而

  • 先秦:外交政策大调转之鲁隐公的春秋大开局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国,鲁国,宋国,国君,先秦,周朝,鲁隐公,外交政策,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随着鲁惠公的离去,鲁国迎来了一位新国君鲁隐公息姑。准确地说,息姑并不是国君,但他完成了除了正式成为国君的一切手续。而之所以不是正式国君,是因为他的出身不是嫡出而是庶出,而他的父亲鲁惠公是有嫡子的。当时的弟子太子允年纪幼小,而息姑又有治国经验,所以鲁国群臣才推举息姑摄政。他们

  • 退休不成反被害,鲁隐公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阔乐影视评标签:齐国,公子,国君,君位,周朝,先秦,鲁隐公,郑庄公

    上回说到攻打许国一役郑庄公失去了颍考叔、公孙子都两只老虎,其时大将公子吕也早已经去世,郑庄公心里挺难受。但又想起齐僖公和鲁隐公帮他攻下戴城和许国,应该去谢谢人家才对。郑庄公就打发两个使臣带上礼物和书信,分头去聘问齐僖公和鲁隐公。去齐国的使臣办完事回来了,而那个去鲁国的使臣却把礼物和书信原封不动的带回

  • 鲁隐公:春秋时期少有的贤明国君,也是仁义的兄长,无奈一生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鲁隐公,春秋,孟子,桓公,惠公,国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隐公名息姑,为伯禽七世孙,惠公之子,声子所生。先是,惠公元妃为宋女孟子,孟子死后以声子为继室而生隐公。后来,惠公又娶了宋女仲子,本来这是作为父亲的鲁惠公为儿子鲁隐公挑选的妻子。据说,仲子为宋武公之女,

  • 位于鲁苏交界,微山湖西岸,因境内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足迹标签:鲁苏,微山湖,观鱼台,鱼台,孔子,京杭大运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县,地处鲁西南、鲁苏两省交界处、微山湖西岸,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素有“鱼米之乡、滨湖水城”之美誉。济徐高速贯穿南北,枣菏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17条河流纵横交错,通航里程220余公里,年吞吐量过亿吨。境内人才辈出,是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

  • 鲁隐公为何会与齐国联盟?帮助鲁国强大自身,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鲁隐公,鲁国,周平王,诸侯国,齐国,分封

    全文共178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自从周武王建立周政权之后,就对一种诸侯进行分封,在这其中即有战功赫赫的异姓王,又有姬氏子弟,不过在分封的过程当中必定会有所偏向。对于周天子来说,他秉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中心思想,将众多好处送到了姬氏子嗣的手中,而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些姬氏子嗣的诸侯王们也得到了

  • 先秦:春秋大幕拉开时的鲁国与鲁隐公

    历史解密编辑:江明月好标签:鲁隐公,鲁国,多尔衮,秦国,皇太极,宋国

    公园前723前,鲁惠公离世。国君去世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新国君的诞生,而这时鲁国则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庶长子公子息姑,一个是年幼还不能理事的太子允,另一个选择就是公族的其他人。当鲁惠公离世的时候,他正与宋国打得热火朝天。国君的突然离世自然会引起国家政策的大变化,所以宋国也就不那么步步紧逼了。宋国需要观

  • 令人惋惜的鲁隐公:庶子作国君众人不服,不死也许鲁国成渔翁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鲁隐公,鲁国,宋国,齐国,周王室,郑国

    一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鲁惠公原配夫人是宋国之女孟子,并没有生育。孟子陪嫁过来的声子作为次妃,生下了姬息姑。后来,鲁惠公强抢儿媳仲子为妻,又生下了嫡子鲁桓公。仲子鲁隐公被鲁惠公安排摄政时,其实十分尴尬。他首先得面对差点成为老婆的仲子,其次又得在众人的风言风语下,抚养、扶持原本可以当自己儿子的鲁

  • 35年前坐视公族杀宋昭公,身受其害才叹公室卑微,却扶持族人自固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宋昭公,公族,宋国,公室,楚庄王,华元

    大约在公元前611年前后,宋国华元坐上了右师之位。在宋国,华元是出身于宋戴公之族,是华督曾孙。公元前710年,华督看上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老婆,便发起内乱,杀死孔父嘉和宋殇公,强抢孔父嘉之妻。至此之后,华督就拖累了他的后裔。公元前612年,华督的另一曾孙华藕访问鲁国,鲁文公想亲自宴请他。可不想华藕

  • 母狗挨宰前下跪流泪,原是腹中有子

    历史解密编辑:网综娱乐标签:坐牢,报应,罗来,大狗,狗肉,狗头

    罗来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以杀狗为副业。在香港,杀狗是犯法的,所以狗肉在黑市上贩卖,政府知道了会严惩。因为英国人和美国人都爱狗,所以法律也应该保护狗。正因如此,物以稀为贵,越护越杀;因此,香港人到郊外旅游时,多半会吃一些狗肉。罗来生家境贫寒,嗜赌成性,嗜酒如命;当他吃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在乎。婚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