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3/12/19 5:18:11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重轻与静躁的关系: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自然法则最讲究平衡,平衡产生和谐,和谐孕育共生。老子的道家思想来自自然法则,“太极图”就是一幅看似平衡的阴阳对立统一图,这是老子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类社会,阴阳绝对的平衡存在,又相互缠绕互不干扰。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才是绝对的,正义绝对强于邪恶,和平绝对好于战争,前进绝对胜于后退,进步绝对大于退步,否则,人类不会走到现在。

韩非子将老了静态的“太极图”动态化与现实化,就有了多少与善恶之分,绝对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韩非子把本是矛盾统一平等相对的重与轻,静与躁的概念引入人类社会,打破其相对平等的地位,重新赋予其新意,韩非子认为控制权在握就是重,相对的是没有控制权的就是轻的,有权则为上级,无权则为下属。位子在坐就是静,相对的是不在位子上的就是躁。在位就是执政党,不在位就是在野党,结果就是重的管理轻的,静的管理躁的,上级管下级,在位管在野。这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雏形。

轻重是以权力多少为标准,静躁是以位子拥有为标准。得位者必然表现为静,一是镇静,二是不争,在位者如天地般给人的感觉必是厚德稳健,在位者是平台的搭建者与管理者,不能与平台上的“舞者”相争。在野者急于上位,表现必是“躁”与争。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君子整天走路不离开辎重。韩非子解释道“邦者,人君之辎重也。”意思是国家即是君主的辎重。经韩非子的解释我们就明白了,国家才是君主的辎重,拥有国家的唯一表现就是拥有及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就是君权,君主一在君位,二有君权,位子与权力合二为一于君主,这才是重静之要。

韩非子举了一个例子“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意思是赵武活着就传位给儿子,这就是离开了他的“辎重”,所以虽然有代和云中之地的乐事,飘飘然已失去赵国了。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公元前295年(赵惠王四年),已退位的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中被儿子幽禁饿死,死后谥号“武灵”。这就是国君“失重去静”的后果。

在国家概念中,行政体系是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行政体系本身就是一套管理架构,权力由此产生,权力是对事物的管理,而事物是由人来完成,所以权力终究是对人的管理。所以韩非子认为权力的掌控者是被管理者的根本,掌权者好则被管者就好,掌权者不好则被管者就不好,这是“根本”的意思。贪官为害一方,就是这个道理。掌权者管理不掌权者,这是规则,在野党必须接受执政党的管理,这是法则。

【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

组织原则,不仅是法规的核心,更是人本该具有的素质。作为下属本应就该受上级的管理,这是社会法则的规定,权力是法规赋予的,接受管理也是法规要求的。清楚与尊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官场与职场的基本素质。整天想着当官发财,不务正业,不服管教,这是致人死地的妄念。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宗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坚持。坚持信念,坚持大道,不为外界所动。老子将坚持叫做“不拔”,不拔除心中正念,虽有外物之引,心志不为所易;将专心致志叫做“不脱”,不脱掉世间正道,虽有可欲之物,心神不为所动。坚持寻找真理,坚持遵循真理,坚持践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圣贤,知足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圣人与众人的人生境界。其实谈论人生境界无外乎就是对价值观的探讨,对身外之物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位学者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在大学任教,他并不老,但却总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夹克,那时我们总说老师活的是境界,他并不迂腐,每次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范蠡,勾践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是列出了十五个人物。他们不同于以许由为代表的厌世避欲清高自傲的人,也不同于关龙逄为代表的疾争强谏沽名钓誉的人,更不同于以田恒为代表朋党比周以事其君的人。这三种人,都不是真正的正人忠臣,对国家对社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韩非子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何为“易攻”,从字面我们知道是容易进攻做事,如何才能做到易攻呢,韩非子的策略是从难处着眼准备进攻,也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表现就是主要困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随之化解了,解决了事物的主要困难,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萧何,韩信,朝政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列出了六个亡国之臣。这六个亡国之臣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从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开始,再到周朝的晋国,每一个君主时期韩非子都列出了一位亡国之臣,他们是夏朝有扈氏的臣子失度,尧时期讙兜氏的臣子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六章 韩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奸臣,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六章 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三章 奥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周文王,文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三章 奥妙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自胜之谓强”的思想,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战胜自己的是谁?被战胜的自己又是谁?为什么要自己战胜自己?探讨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揭示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是谁让我们每天准时起床上班奋斗不息。又是谁让我们迷恋网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五章 微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国君,微明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五章 微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是按韩非子的意思做出的解释,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在“固”,意思是本来,原来,词语有固有、固当如此等。那么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觉得应该是你想要获取,就应该按规律先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五章 咎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贪图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五章 咎痛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祸患中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韩非子举了智伯的故事来就明太贪心的后果就是“漆其首以为溲器” 头骨被涂漆后用作饮器。看看那些蹲在大牢里的贪官贪污的天文数字,就能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恶果,当然,贪官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四章 佐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周公旦,范蠡,管仲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四章 佐臣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欺君之臣的不法之为。韩非子所言“欺”,不仅是欺骗,更是欺负。君主治国,是最讲客观真实,依据事物的真实而全面的信息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欺君之臣从解决事物的一开始就蒙蔽君主,让君主获得事物虚假虚构的或是残缺不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