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何为“易攻”,从字面我们知道是容易进攻做事,如何才能做到易攻呢,韩非子的策略是从难处着眼准备进攻,也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表现就是主要困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随之化解了,解决了事物的主要困难,其它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易攻,是最好的办事方法与原则,也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反之就是难攻。
易攻的基础是实干,解决主要矛盾主要困难必须务实进取。其实,韩非子所议易攻与难攻旨在说明实干兴邦,虚谈误国,只不过从结果的角度讲得更加具体有力。在韩非子看来实干积累实力,用实力进攻,出一分力可得十分,虚谈空耗国力,用虚力进攻,出一分力损百分。事实就是这样,纸上谈兵的故事讲了几千年,依然有人夸夸其谈,误国败事。所以圣贤之言只能让人觉悟悟道,并不能教育人,教育人的只有事。
不管是治国大事,还是处理具体的小事,易攻难攻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面对困难, 我们总是不敢直面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在外围打转转,结果问题总是得不到有效解决。标本兼治才能治好病,这里的“本”就是主要矛盾主要困难。修建高速公路,难点在架桥与打隧道,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工程就能顺利完成。道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直面问题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从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入手解决问题就叫做易攻。
按说,韩非子讲到这里已经把易攻难攻讲完了,但却加了一段,这一段来自《韩非子-用人》,原文是“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意思是: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
君主用人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文化氛围,让官吏充分发挥才能,胜任官职,履职尽职,不藏私力,不兼职务,忠效于君。树木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臣子尽其才也需要适合的环境,君主的责任就是创造这样的环境。臣子心存怨恨,主因是怀才不遇,不管是自以为是的怀才不遇,还是环境造成的怀才不遇,责任都在君主。
良好的用人机制与工作环境,其结果就是“内无伏怨,使明者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言此谓易攻。”意思是: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说这种话说明是明白了易攻的本质。
职责分明,程序明晰,奖罚严明,人人都在努力工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履行自己的职责,哪有时间争吵、告状、争利,更无心也无力兼职。君主治国,同样要易攻,治国先治吏,治吏是治国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治好了吏,也就解决了治国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吏治好了,国就容易治。治吏的首务就是为臣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文化氛围。如何治好吏,韩非子在《用人》篇中讲得非常清晰。
【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内无伏怨,使明者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言此谓易攻。】
人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如同君主治国的关键是官吏,治好官吏就能治好国家。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研究问题本身,而忽略了问题需要人去解决的这一根本问题,所以当我们研究清楚了问题后,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