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4094 更新时间:2023/12/16 8:15:15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法制的意义与威力。奸人之所以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胆行恶,就是因为知道恶行必会被察觉,同时行过恶的人不会再犯,因为他们知道行恶一定会受到惩罚。在韩非子看来这就是国家律法的意义与威力--止恶惩恶。

人性“厌恶”的特质让恶人也厌恶“惩罚”,而刑法的惩罚必然会让奸人“知则备,诛则止”,知道终究会被察觉所以才会戒惧害怕,知道还会被重罚所以才会不再犯。我们说“法律无外乎人情”,以前总认为这里的“人情”是世俗社会中的人情世故,其实,这里的“人情”是指人性民情,是人最基本的特质,比如知饿知,喜赏恶罚,好明厌暗,患得患失等。

韩非子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又用很形象的说法来论述法制的意义威力。放在冷僻之处的廉价之物,如果没有人监守,就连曾参、史猷这样修养高尚的士也会生占有私心,行偷窃之为。如果将百金放在闹市中有人看守,就连最厉害的盗贼也不敢明取。这就是律法的威力所在,察觉与惩处恶行这是法制的本质和责任,是法制天然的职责,所以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之策,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必由之路,是规律。

也许,仁爱治国能让自我修养高的人面对冷僻之处的廉价之物不起占有私心,但确保不了修养不够者,而且修养高的人只占极少数,那么如防止大多数修养不够者呢,只能依法治理,一视同仁,不管是修养高还是修养低的人,律法规定不准偷窃私占,否则刑法严惩,这样管理既简单高效又公平公正。修养代表不了人性,一切的外在装饰都代表不了人性人品。

韩非子继续解读大盗与曾参、史猷的例子,他说“不知,则曾、史可疑于幽隐;必知,则大盗不取悬金于市。”意思是:不被察觉,曾参、史猷就可能在暗处于坏事;一定察觉;大盗就不敢在闹市上取走放置的百金。这就是人性,难于琢磨,难于察觉。我们不可能给每个人旁边架设一台摄像机随时监控,既是可以,也只是观其行而不知其想。所以靠仁爱治国国不治,靠道德约束束不住。

防止大盗偷窃百金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百金放在随时能监管的地方。言下之意就是通过依法治国,将国家置于律法监管的范围内,奸人就不会肆意妄为,社会自然安定和谐。律法监管之下的社会,不仅是“曾史不疑于幽隐”还能“大盗不取悬金于市”。曾史与大盗都是律法监管的对象,律法只监管他们的行为,而不会管他们的修养。这就是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美好之处,也是人类社会唯一能对抗或是脱离世俗的办法。

明白了法制的意义与作用后,韩非子告诉君主“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意思是:所以明君治理国家,多设耳目,重罚罪犯,使民众由于法令而受到约束,不靠廉洁的品德而停止作恶。

贤明的君主知道依靠人的所谓道德自觉性是实现不了国治的。自觉性战胜不了人性的阴暗,因为人性的阴暗是先天本有的,而自觉性是后天获得的。所以韩非子不与儒家讨论什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种虚无的问题,而是将现实中存在的善恶之人视为一个整体,统一按人性民情来制定律法,治理民众。

韩非子所说的“众其守”多设耳目,是指健全国家监察体系与社会检举制度,使不法者在全社会监控下无所遁形,无处藏身。同时还要“重其罪”,韩非子提倡轻罪重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与震慑不法者。在“众其守而重其罪”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律法才能起到规范民众行为的目的。

【不知,则曾、史可疑于幽隐;必知,则大盗不取悬金于市。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选择“法禁”还是“廉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抉择,因为这个抉择决定了成功还是失败。看完韩非子的论述,这似乎又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实中我们总在两者之间徘徊,这就是我们平淡的原因。

标签: 韩非韩非子-六反曾参治国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赵武灵王,辎重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重轻与静躁的关系: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自然法则最讲究平衡,平衡产生和谐,和谐孕育共生。老子的道家思想来自自然法则,“太极图”就是一幅看似平衡的阴阳对立统一图,这是老子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类社会,阴阳绝对的平衡存在,又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宗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坚持。坚持信念,坚持大道,不为外界所动。老子将坚持叫做“不拔”,不拔除心中正念,虽有外物之引,心志不为所易;将专心致志叫做“不脱”,不脱掉世间正道,虽有可欲之物,心神不为所动。坚持寻找真理,坚持遵循真理,坚持践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圣贤,知足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圣人与众人的人生境界。其实谈论人生境界无外乎就是对价值观的探讨,对身外之物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位学者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在大学任教,他并不老,但却总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夹克,那时我们总说老师活的是境界,他并不迂腐,每次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范蠡,勾践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是列出了十五个人物。他们不同于以许由为代表的厌世避欲清高自傲的人,也不同于关龙逄为代表的疾争强谏沽名钓誉的人,更不同于以田恒为代表朋党比周以事其君的人。这三种人,都不是真正的正人忠臣,对国家对社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韩非子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何为“易攻”,从字面我们知道是容易进攻做事,如何才能做到易攻呢,韩非子的策略是从难处着眼准备进攻,也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表现就是主要困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随之化解了,解决了事物的主要困难,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萧何,韩信,朝政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列出了六个亡国之臣。这六个亡国之臣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从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开始,再到周朝的晋国,每一个君主时期韩非子都列出了一位亡国之臣,他们是夏朝有扈氏的臣子失度,尧时期讙兜氏的臣子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六章 韩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奸臣,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六章 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三章 奥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周文王,文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三章 奥妙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自胜之谓强”的思想,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战胜自己的是谁?被战胜的自己又是谁?为什么要自己战胜自己?探讨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揭示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是谁让我们每天准时起床上班奋斗不息。又是谁让我们迷恋网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五章 微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国君,微明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五章 微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是按韩非子的意思做出的解释,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在“固”,意思是本来,原来,词语有固有、固当如此等。那么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觉得应该是你想要获取,就应该按规律先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五章 咎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贪图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五章 咎痛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祸患中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韩非子举了智伯的故事来就明太贪心的后果就是“漆其首以为溲器” 头骨被涂漆后用作饮器。看看那些蹲在大牢里的贪官贪污的天文数字,就能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恶果,当然,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