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续读《韩非子》中的《难言》《爱臣》《主道》《有度》4篇,皆为经典之作,语言规整,气势非凡,论说充分,观点鲜明。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难言》,这些文字将韩非子的“难言之隐”和盘托出,当然同时,也是诸多如他一样的志士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信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这是《难言》里的名句,意思是说,作为臣子我韩非子并不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去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对治国安邦,富民强兵贡献力量的,而是确实有很多很多“难言之隐”。
他通过强烈的对比,例举了进言时可能受到的各种误解,曲解,甚至诬蔑,有的历史人物因为进言而受罚,受刑,更有遭受杀戮的林林总总。这种调度概括的语言相当精妙,也是韩非作为散文大家的鲜明特色。
同时通过具体人物,比如伍子胥、孔子、管仲、比干、孙膑、关龙逢、董安等等的惨烈遭遇“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而发出如下的自问自答:
问:“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
答:“而三君不明也。”
这一问一答,其实就是全篇的核心观点和思想,正是各类实例和铺垫所要表达的。
通俗地讲,那就是,之所以“进言”难,甚至惨遭杀害,归根到底是遇到了昏君。这真是一语中的啊。
我们可以往韩非身后的历史看,历代因言获罪的比比皆是。为什么这类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已经把原因讲得透彻得很了。只是后世之人,有的视而不见,有的故装糊涂罢了。
最后,作为臣子,韩非子仍然冒着被刑罚的危险,忠心进言: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此为读《韩非子》杂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