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非子与姚贾辩论,秦王嬴政做裁判,小心眼韩非把自己给辩死了

韩非子与姚贾辩论,秦王嬴政做裁判,小心眼韩非把自己给辩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看点啥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3/12/13 11:35:19

韩非子死了,死在了与姚贾的论战中。还是秦王嬴政做的裁判。

这位稀里糊涂就死掉的韩非,就是那位喜欢刑名法术之学、著有《韩非子》一书流传后世的韩国公子。

此韩国可不是当今太极旗飘扬、地球都容不下的宇宙国。

韩国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都是大浪淘沙、久经考验的国家。

战争是对国家最大的考验,能生存下来的都是国中牛国,不负战国之名。

战国时期有一个现象很值得研究,那就是七国之间实现了人才的相对的自由流动!

这可是比当前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流动早了两千多年!

看来,人才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国家争夺的对象,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如此。

当时,这种人才的自由流动又分为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两种。

比如韩非,这个倒霉蛋显然是被动的,在李斯的鼓动下,秦王嬴政出兵讨伐韩国,韩非就被他哥哥派到秦国做使者。

说是使者,其实就是人质,就是韩国派人到秦国求和免打的人质。

这个“使者”的身份还不能太低,韩非公子刚好合适。

韩非那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啊,那是离开韩国真的痛苦。

而当韩非被迫踏上秦国土地的那一刻,他就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自证的悖论之中。

倘若韩非违逆本心,劝说秦王嬴政去灭韩国。那身为韩国王子的韩非肯定会被千夫所指,一个连自己的宗国都不爱护的人,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你会真心诚意地为秦国的利益谋划呢?

可倘若韩非不这么做的话,肯定也会有人站出来指责:“看吧!我就说韩非这个人靠不住,他心里想的就只有他的韩国,哪里有什么秦国的位置?就这样一个对秦国不忠不义的人,他说的话又怎么能可以让人相信呢?”

除了这两个选择,韩非也可以折中一下,既为秦国服务,同时又对自己的祖国赤诚。

就是让韩国与秦国一道讨伐赵国。一旦赵国被消灭了,韩国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候大可以通过一纸文书对其实行和平统一。这样既满足了秦王的野心,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韩国的宗族和百姓,也算是一个双赢局面。

以韩非的文采和智慧,可以用一套理论在短期内唬住对方,可一旦秦王嬴政对方回过味来,那事情就不好办了。

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拿着老一套的理论反复忽悠,人们就会说:“韩国崇尚以术治国,之前就派出了水工郑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疲秦’。谁又知道你这次提出的‘先赵’之计,不是另一种军事上、外交上的‘疲秦’手段呢?”

所以来到秦国之后,身为使者的韩非在两国不打仗时候,小日子过得还是挺相当滋润。

闲暇时光,还可以去找秦王(嬴政)聊聊天,喝喝茶,讨论一下时时政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偶尔也可以为自己的国家谋点小私利。

可是,韩非那是万万想不到啊,一次偶然的辨论,竟然把自己给辨死了,真是茶杯里淹死活家雀儿,这亻也女良的找谁说理去啊!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楚国、吴国、燕国、代国四国联合,即将攻秦。

秦王嬴政可能也心虚了,那为什么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功高盖世、白璧微瑕、后继无人的秦始皇会心虚?

那是当然的,弱小面对强大的时候都会害怕,不害怕的,都死光了。

不过,每个人的害怕都不同,有人逃避,有人面对想对策。

而秦王嬴政就是后者,大敌当前,嬴政于是召集众臣和宾客六十余人共同商量对策。

秦王嬴政就问:“现在四国联合起来,准备来进攻秦国。但当下我们财政困难,老百姓也尚未动员起来,各位爱卿说下该如何应付目前的局面?”

一众大臣宾客们没有人敢回答秦王嬴政的问话。

此时本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闪亮登场:姚贾,(秦国上卿,外交家,魏国人,是人才自由流动中主动流到秦国的,真有真本事。)对秦王说:“我愿意出使四国,让他们自动放弃进攻秦国的主张,按兵不动。”

于是秦王让姚贾带领一百辆车子的车队,还携带一千斤黄金,身上穿的是秦王嬴政赏赐的衣服,头上戴的是秦王嬴政赠送的帽子,腰间佩戴的是秦王嬴政送的宝剑,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去出使四国了。

姚贾在三年中不断的利用重金贿赂各国权贵,又以连横之术,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朝堂间加以游说,而四国间本来就是各怀鬼胎,皆是不愿出兵,于是所谓的合纵抗秦便自然土崩瓦解了。姚贾还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你们说搞不搞笑。

知道这个消息后,秦王嬴政那是十分的高兴,姚贾也就成了秦王嬴政面前的红人,一下子就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好嗨哟!并封给姚贾食邑一千户,并拜他为上卿(相当于丞相)。

然而,人红是非多。

找是非的人来了,那就是韩非。

韩非老早就看姚贾这小子不顺眼了。

一个看门人魏国盗贼,还被赵国驱逐去境。凭什么比他这个韩国公子还风光,我不服!

不服就应该拿出功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韩非就是不走正常路,偏偏要走一条不归路。

他跑到秦王面前,数说姚贾劣行:“姚贾携带珍珠宝玉,出使四国经历了三年时间,但老实说那四个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现在珠宝却已经进了四国的王宫。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和国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而姚贾起初是魏国的守门人,还偷过人家的东西;后来在赵国做官时,又被驱逐出境。现在大王却要任用这样一个守门人、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样是很难激励下面各位臣子的。这种人欺君以为功,陛下还奖赏他,群臣知道了会寒心的。”

韩非那是列具了姚贾四大罪名1.耗费财物;2.私交诸侯;3.出身低下;4.品行恶劣。

野史中说这次韩非把李斯也给举报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能听韩非的一面之词,秦王嬴政这一点还是知道的。

于是秦王嬴政叫来姚贾当面质问。

姚贾,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一路升上来的社会人,还怕这!

秦王问姚贾:“寡人听说你用寡人的钱私自结交诸侯,有这事吗?”姚贾坦然地回答说:“是的,有这回事。秦王怒道:“那你还有脸面再见寡人吗?”

姚贾于是开始有理有据,一一反驳:姚贾先是这样反驳:“曾参对父亲孝顺,天下人都愿意让他成为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吴王,天下的君主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大臣;贞女巧于女红,天下人都想让她做自己的妻子。姚贾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姚贾不将珠宝送给四国诸侯,还能送给谁呢?假使姚贾对大王不忠,四国诸侯能相信我吗?夏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商纣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最后都身死国亡。现在大王听信谗言,忠臣将不复存在了。”

秦王轻蔑地说:“可你不过是个看门人,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而已。

姚贾说:“太公望吕尚,在朝歌时是个肉贩子,又是被子良赶走的家臣,在棘津时没有人雇他做工,但周文王却任用他成就了王业;管仲只是一个卑贱的商贩在南阳时曾困顿不堪,后来在鲁国成了囚犯,但齐桓公却任用他,以至称霸诸侯,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相传他的身价只有五张羊皮,但秦穆公任命他为相,征服了西戎;晋文公任用了中山大盗,取得了城濮之役的胜利。”

姚贾见说得秦王动了心,就继续说:“这四位智士,都有过非常耻辱的历史,因而都遭到天下人的诽谤,明智的君主之所以任用他们,是预见到他们可以建功立业。假如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洁身自好的人,大王难道能用他们吗?所以圣明的君主不计较人才的污点,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看他是否有为我所用的长处所以,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人,即便有人诋毁他,君主也不要听信;有些人即使具有很高的声望,但如果对国家没有半点可用之处,也不应该奖赏。这样一来,就会让那些没有功劳的人不敢对大王存有非分的要求。”

他在申辩的同时,还反戈一击:这韩非擅进谗言,蛊惑君王,该杀!

于是秦王嬴政说要想一想,毕竟他还是挺喜欢韩非的,可是这一想,韩非就进了监狱。

某站网络,江湖传说: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监狱中,姚贾与李斯带着鸡汤来探望韩非。

姚贾:啊哈哈哈,鸡汤来了!

(从食盒中端出鸡汤,摆出菜,看着韩非)

姚贾:这、这,这都菜都齐了,怎么不吃呀?

韩非:老姚啊,我不敢吃,有人说,说是有人在鸡汤里下了毒。

姚贾:害羞羞,韩非兄啊!哎呀,你这人就喜欢开玩笑。哎呀,快趁热吃吧啊,我不打扰,我走了哈。

韩非:你走吧,这鸡汤我肯定不会喝!

姚贾: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这戏我也就不演了。

这鸡汤里面确实放了毒!但是不管你喝不喝这鸡汤,你今天肯定得死。

自己喝还是帮你喝,你自己选吧!

韩非问:秦王赠的?

姚贾与李斯默默无语。

韩非端起鸡汤,一饮而尽,卒。

标签: 韩非嬴政姚贾秦王秦国李斯

更多文章

  • 法家学说有多坏?韩非子告诉秦始皇别信任何人,老婆孩子都能害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韩非,嬴政,萧何,刘邦,秦王

    在法家问题上我比较同意秦晖家教授的看法,儒家大不了就是伪善,但是法家可厉害了,逼得人伪恶。所谓伪恶就是好人不得不去做坏事来掩饰自己。为什么伪恶?儒家可从来没有理论,这纯粹是法家理论在支持。韩非子就告诉秦王,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为自己的,都会为自己来算计你。他专门提到,包括老婆孩子。(夫以妻之

  • 韩非子:八句名言,道尽世事人情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韩非,成功学

    一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释义:夫妻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互相疼爱便会亲近,彼此不疼爱就会相互疏远。韩非子这句话真是说透了婚姻关系的本质,爱才是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定难以长久。因为人们只愿意亲近自己喜欢的人,疼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结婚就一定要找一个懂得疼爱你的人

  • 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主体,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韩非,法家,商鞅,慎到

    君主之道:“法、术、势”并用。韩非政治思想的主体是“法、术、势”为一体的绝对君主专制理论。韩非从人性论出发,剖析人性自利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利益计算的社会现实中,“从人性论角度解开君臣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君主免于‘制于人’。”然而,君主既然无法在“信人”,则民众、臣僚、左右近侍、父兄亲属、夫妇子女

  • 韩非子:所谓的“同窗之谊”,在乱世之中分文不值

    历史解密编辑:坦荡的远山山吖标签:李斯,荀子,秦国,秦王,韩王,韩非子

    东周时期的各大学派,与现在的大学差不多。春秋战国,许多有“一起同过窗”这种铁关系的师兄弟们,在大学毕业后投效于各诸侯企业。可惜,由于各企业之间有利益冲突,这些早年的同窗好友,最终成为立场不同的敌人,以至于发生了不少残害同窗好友的历史事件。像孙膑庞涓一样,李斯和韩非子也是这样一对有着同窗之谊的冤家。两

  • 浅析韩非子“依法治国”中,“术”、“势”与“法”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法家,治国,嬴政,五蠹,孔子,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艺术家,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当秦皇赢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专制政权时,诸子百家的事业和学说却遭到了钳制和打击。秦始皇焚书的决定是由李斯的上奏而引发的,而李斯与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同门学艺,向来以法家的身份名流青史,故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往往被看作是法家思想的罪恶。其实,这种看法是很成问题的。诸子学说被排挤从本质上讲是帝国政

  •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丞相李斯不该背负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野史日记标签:韩非,李斯,秦王,秦国,嬴政,史记

    每一个人的人生结局都不同,或轻于鸿毛,泯人众人,浑浑噩噩一生,好似从未出现过;或重于泰山,忧天下人之忧,名垂青史,好似从未离开过。但也有一种人,他们的死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黯然离世,却留给后人无限的警示。战国名人韩非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死很特别,让自己的同窗李斯背

  • 韩非子所写的文章《存韩》为什么间接导致了自己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韩非,存韩,嬴政,秦国,法家,李斯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然而韩非子的人生却是以悲剧结局的,被害死在秦国的监狱之中。后世一般认为韩非子之死的罪魁祸首是他的老同学李斯。但本鬼个人认为:韩非子所写的文章《存韩》也间接导致了自己死于非命。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将韩非子送到

  • 韩非子告诫:那些没有出息的人,才会觉得每个人都是好人,很精辟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韩非,法家,儒家,孔子,李斯,商鞅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统治之下,唐王朝走向了世界,以至于现在在国外还有不少地方被称之为唐人街。可是李世民虽然是一位英武的帝王,但是他却地位不正,本来李渊并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打算,毕竟李世民还有

  • 《韩非子》名言10句,感悟法家的处世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韩非,法家,李斯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和李斯是同学。韩非口吃,书善于著书,为我们留下洋洋洒洒十万字的《韩非子》一书。一、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点评:如果因为别人在他耳旁说了我的好话,他就对我表示友好,那如果别人对他说了我的坏话,他也一定会因此怪

  • 历史照进现实,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早已预见了今天乌克兰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韩非,法家,商鞅,司马迁,李斯

    《韩非子·亡征》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亡征”,即国家灭亡的征兆,韩非子在这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导致封建国家灭亡的征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众多方面,总共列举了四十七条亡征。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译文:倚仗着诸侯国的外交援助而轻慢邻国,依仗着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