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膑和庞涓,千百年来人们对两人的看法那是截然不同,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孙膑在魏国被挖膝盖骨,之后通过装疯卖傻,历经艰辛才捡回一条命,之后逃到齐国,最终以齐国军师的身份,带领军队大败魏国,一雪耻辱,是正面的励志形象,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而庞涓作为孙膑的同窗,不但不帮助他,而且妒贤忌能,孙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被他所赐。最终庞涓也遭到报应,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是典型的小人形象。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扒其皮,喝其血。
庞涓为人阴险狡诈固然可恨,那么孙膑就真的单纯善良,值得同情吗?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孙膑,看看他的为人处事就会明白,孙膑也不是善良之辈,根本不值得同情,即使庞涓整死他都不冤。
一
孙膑早年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他的同学有庞涓、苏秦、张仪,之后全都是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人物。
俗话说物以类聚,鸟以群分,三个同学中,唯有孙膑和庞涓走得最近,关系最好。那么必然两个人在性格和品行上有更多的相同之处,用现在的话说三观一致。
几年的同学生活下来,两个人没有相处够,还相约未来一起打拼事业。
后来庞涓去了魏国发展,很快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获得魏王的信任,成为威风凛凛的将军,然而功成名就的庞涓并没有忘记孙膑,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很快邀孙膑一起共谋发展。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么多年的同学关系,庞涓即使再坏,再不是人,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把孙膑找来,又残害孙膑。
按照常理,孙膑即使做了让庞涓不高兴的事,两个人产生嫌隙,想办法把他撵走便是,大不可对他下狠手。
庞涓之所以对孙膑痛下杀手,挖其膝盖骨,一定是事出有因,让人不得不认为是孙膑触犯了庞涓的根本利益。
庞涓原本就自知能力不如孙膑。孙膑应该是在魏王面前极力表现自己的才能。让魏王有了让孙膑取代庞涓的想法。
庞涓在魏国的一切都是拿命换来的,并且他好心邀请孙膑共享富贵,目的是想让孙膑来协助自己,然而没想到孙膑不知收敛,触犯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取代自己的位置,既然这样,那就不怪庞涓心狠手辣了。
不过庞涓最终还是顾及了同窗情谊,并没有对孙膑赶尽杀绝,只是挖了其膝盖骨。其实庞涓完全可以将其杀死,以绝后患。庞涓作为一个军事家,不应该不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吧,还有比直接杀死孙膑更省事的吗!
二
之后孙膑装疯卖傻,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金禅脱壳成功逃脱来到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听说孙膑的遭遇后都非常同情他,也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于是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
然而孙膑不但不表示感激,反而挑拨两个人的关系。我们所熟知的田忌赛马就是很好的例证,剖析一下,一定会颠覆你的三观。
一个将军和大王赛马,按照一般逻辑,自然是取悦大王,尽量让大王赢,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持君臣关系。孙膑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应该深谙其道。
田忌在遇到孙膑之前,一直都是输给齐威王,这本事就是非常好的结果。然而孙膑却打破这种局面,告诉田忌如何赢得齐威王,不得不让人怀疑田忌的险恶用心。
孙膑用自己的才能,让田忌用下等马对战齐威王的上等马先输一局。然而再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战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
这样巧妙的战法,让田忌恍然大悟,拍案叫绝,最终田忌靠孙膑的方法,成功打败了齐威王。虽然齐威王是一代明主,心胸宽广。但是被属下打败,终究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
我们可以想象,田忌在庆贺自己胜利的时候,强颜欢笑故作大方的齐威王,内心是多么讨厌田忌,他必然会想这大臣怎么这么不懂事。
孙膑的这一做法,最终让田忌和齐威王之间生出嫌隙。也为以后的田忌出逃埋下伏笔。
三
如果以上两点,还不足以说明孙膑可恨之处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将孙膑的品行暴露无遗。
公元前353年,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认命孙膑为军事,田忌为主将。
按照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齐国不必去赵国和魏国硬碰硬,而是趁着魏国都城大梁空虚之际,将其围住,就能让魏国从赵国撤兵。
然而魏国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后方问题,所以魏国都城并不像孙膑认为的那样空虚。孙膑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让自己的计谋得逞,想出一条毒计。
孙膑提出派人攻打平陵。平陵属于魏国的战略要地,人口众多,兵力强盛,非常难以攻克。
然而孙膑不但执意攻打平陵城,而且还专门挑选指挥能力最差的齐城和高唐两位将军去打,此战的结果必败无疑。
孙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正在攻打赵国的庞涓,故意露出齐国的短板,让庞涓认为齐国的将军不会打仗。于是庞涓停止攻打赵国,来消灭齐国军队。结果正好中了孙膑设的埋伏。
孙膑虽然让齐国最终取得胜利,然而他这一战,却是白白牺牲了两位将军。这两位将军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孙膑非要让他们做一件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事,想想都让人感觉可怕。
小结
对于孙膑和庞涓这样的军事家,不能单单用好人或坏人来评价他们。孙膑虽然受过迫害,然而完全是利益之争,咎由自取,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样无辜。
孙膑的心机和狠毒和庞涓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不值得同情。即使庞涓当初将其整死,也没有什么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