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
战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杰出人才灿若星河。
既有范雎、李斯这样深谋远虑的阴谋家,也有孟子、荀子这样为民请愿的儒者,更不乏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些统帅三军,驰骋疆场的名将。
“杀神”白起伊阙破韩魏联军,长平屠赵军四十万,鄢郢大破楚军,迫楚迁都,一生无败绩;乐毅统五国联军,势如破竹,夺齐七十余城,齐国几百年基业险些毁于一旦;孙膑围魏救赵,马陵斩庞涓,如此之类,数不胜数。
吴起剧照
战国诸多名将之中,取其佼佼者,有四大名将之说,分别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依笔者看来,有一位名将更胜一筹,他就是吴起。
吴起,卫国人,在卫国不得志,后因他人嘲笑而杀人,所以,去卫适鲁,去鲁国前,拜别母亲,
啮臂而盟曰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齐国讨伐鲁国,鲁国任用吴起为将,以弱小鲁国,大破强齐,后来,因为小人谗言,鲁穆公怀疑他,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另寻明主。
在魏国,吴起得魏文侯赏识,便拜吴起为将,吴起助魏国伐灭中山,后向西攻伐秦国,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五座城池,设河西郡,魏文侯以其为河西郡守。
在魏国期间,吴起训练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魏武卒战斗力之强悍,天下闻名,因此,吴起守河西二十余年,与秦多次大战,从无败绩,将秦压制在洛河以西,使秦不敢东顾。
吴起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举全国之力,调集50万秦军,大举进攻秦东进通道阴晋,面对秦军大兵压境,吴起毫无惧色,亲率5万精锐魏武卒应战。
结果出人意料,在吴起的指挥下,魏武卒面对十倍于己的秦军,奋力冲杀,大破秦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战后魏国不但保卫河西之地,同时也因此引发“诸侯卑秦”,使得秦国一时抬不起头来,魏国也成为诸侯国依靠的对象。
在魏国丞相田文去世后,公叔座为相,公叔座向魏武侯进谗言,使得吴起被怀疑,吴起害怕惹来杀身之祸,便离开魏国,去到楚国。
在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实施了著名的“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的核心在富国强兵,变法后的楚国强大起来。
在吴起的统帅下,楚国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还打败了强大的魏、赵、韩,向西攻伐秦国,向南占领百越,一时,天下莫不知楚国之强。
吴起变法
因变法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在楚悼王去世后,心怀怨恨的楚国贵族联合起来,攻伐吴起,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之所以称吴起为战国第一名将,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军事才能出众。
吴起一生历大小76战无败绩,其中不乏阴晋之战、助鲁伐齐之战之类以弱胜强的战例。
除此之外,吴起治军能力出众,训练魏武卒,将楚军训练成虎狼之师等,更为重要的是,其还著有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吴起兵法》流传后世,成为为军者的必读之书。
第二,治国才能出众。
在魏国,吴起夺取河西五城后,建议魏文侯迁移魏国人到河西郡耕种居住,因为他懂得,仅凭军事是无法长期立足河西地区的,所以,他非常注重耕种生产。
吴起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这是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的吴起与魏国丞相田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吴起出众的治国才能。
在楚国,吴起主持了著名的“吴起变法”,变法的核心如下: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变法后的楚国,强势崛起于诸侯国间。
第三,政治才能出众。
为将者,不懂政治则不可长久,吴起政治才能可以从他与魏武侯的对话略窥一斑。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
吴起劝说魏武侯,保国之道“
在德不在险。
”可见吴起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治国要靠为政者的德行赢得民心,这才是长久之道。
吴起生前,到那个国家,就可以使这个国家强盛,足见其综合能力之突出。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吴起当之无愧战国第一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