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一场败战,足见楚武王罪己之功,却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祸根

楚国一场败战,足见楚武王罪己之功,却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祸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3252 更新时间:2024/1/17 11:52:14

公元前700年,楚国进攻绞国,在征途中,楚军渡过彭水(湖北南河)。罗国(熊姓国,在今湖北宜城县西)特意派大夫前往彭水打探军情,把楚军人数来来回回数了三遍。

公元前699年,楚国又去进攻罗国,因为之前多次出兵得胜,屈瑕显得趾高气扬。大夫斗伯比前去送行,看到这种情况,说:“莫敖此行必败,他走路时,脚趾都抬得高高的,说明他心浮气躁。”

送行回来,斗伯比马上建议楚武王:“一定要增兵!”楚武王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拒绝了斗伯比。

下朝回宫后,楚武王又把这事告诉夫人邓曼。邓曼却心细如发,对楚武王说:“大夫的意思不是要增兵,而是劝君王要以信用来安抚百姓,以德行训诫官员,而以刑罚来警戒莫敖。莫敖因蒲骚之役的胜利而骄傲,自以为是而小看罗国。您若是不加督责,他对敌人就会不加防范了吧。”楚武王听了,猛然警醒:战爭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轻敌!他立刻派人前往追赶屈瑕,结果没能追上。

楚军达到罗国后,屈瑕在军中下令:“敢进谏的一率受刑!”楚军在渡过漹水时,屈瑕根本就不设防,任凭军队次序混乱地过河。这时,早有准备的罗国联合卢戎(南蛮国,位于湖北南漳县东北)两边夹击楚军,楚军大败。

战败回国后,莫敖屈瑕在楚国荒谷(湖北江陵县东南)自缢而死,其他将领则自囚在冶父(湖北江陵县东南),战战兢兢地听候楚武王处置。

见到这些楚军将领,楚武王却显得极为自责,沉痛地说:“这都是我的过错。”

此次出征伐罗之前,楚武王两次接到斗伯比和夫人邓曼的警告,明知事将不妙,却抱侥幸心理没有召回屈瑕,促成了这次惨败。因此,楚武王认为这次是自己的用人失误,与出征的将领无关。所以,他把这些将领们都赦免,无罪释放了。

楚武王时期楚国的这场败战,充分体现出楚国法度之严。

战败之后,莫敖屈瑕作为第一责任人,自知罪责难逃,居然连楚武王面都不敢见,直接就上吊自杀了!战败即死,足见楚之法度!

然而,楚武王执法虽然严苛,但如果自身管理出了纰漏,他也不会掩饰。

作为“带头大哥”,如果只会一味地将责任推给下属,必然无法得到下属的真心拥戴。在反思夏商历史时,《左传》中有这么一段精辟评语:“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夏禹、商汤在发生灾祸时责难自己,所以夏、商二朝能蓬勃兴起;夏桀、商纣在遭遇灾祸时都怪罪别人,所以他们很快就灭亡了。”虽然夏商二朝的灭亡,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夏桀与商纣,但他们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上的失责,无疑加速了这两个朝代的堕落。

同样,楚国兴起与楚武王的管理也密不可分。

讨伐罗国战败,虽然是具体执行人莫敖屈瑕出错,但在楚武王得到警告的前提下,未能及时阻止此次失败的发生,其管理责任也不在小。如果他能坚持将莫敖屈瑕追回,这场失利就不会发生了。很多管理者面对这种情况时,为避免在众人面前出丑,都会直接追责属下、惩罚出错的下属,却对自身管理责任避而不谈。可楚武王却不一样,他不但公开承认自己管理上犯了错,还将这些打了败战的将领们都赦免了。如此一来,不但这批将领会对他更加忠心,那些劝谏他的大臣也知道劝谏能起作用,今后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朝政。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带兵攻打随国,但在征途中突然病死。楚国令尹斗祁、莫敖屈重深知楚武王遗愿,并没有班师回朝。为达成楚武王征服随国遗愿,他们命令楚军在溠水上架桥,修筑营垒,直逼随国城下,迫使随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后,才回师发丧!

正是因为楚武王能够“罪己”,他手下的大臣们才会对他更为忠心,即便是他死后,也能替他完成未了心愿!这就是楚武王“罪己”的功劳,也是他能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惜的是,楚武王的执法如山传统在楚国得以流传下去,但是他敢于“罪己”的精神,后代却学得不精。

公元前676年,巴国人攻入了楚地那处(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处守军寡不敌众,支撑不住,被巴国人攻破了城池。那处县尹阎敖见情势危急,匆忙跳入涌水之中,靠游泳逃亡才捡回了一条性命。攻下那处后,巴国人又趁势掩杀,一度攻打到楚国都城门下!

楚文王见阎敖战败而归,还被敌人追打到国都,气愤万分。

楚国军法,战败必死!

这可是楚武王时期就留下的法度,谁都不可法外施恩。于是,正在气头上的楚文平二话不说,立刻就把阎敖给杀了!

可是,楚文王杀死阎敖,瞬间就引起楚国上下一片哗然,尤其是阎敖的族人,更是大呼不服。为什么楚文王此举会遭遇如此多的反对声音?难道楚国政坛已失去了法治精神?

其实,楚国人不服的原因,不是不服法度,而是因为那处之败的根源就在于楚文王本人。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攻打南申国,巴国作为楚国同盟,一起参加。但在作战过程中,楚文王却侮辱巴国人(《左传》原文为“惊其师”,陶洪庆先生以为“惊”、“警”相通,即戮辱巴国军队以警惧之。杨伯峻先生原注说是阎敖“警”其师,但从《左传》上下文判断,应该是楚文王所为。),巴国人因此大为不满,从此背叛了楚国。

在楚武王时期的忠实同盟,突起叛心,发兵攻破那处,阎敖固然有失守之罪。但是,造成巴国人突然背叛的根源,还是在楚文王本人。作为楚国“带头大哥”,得罪了楚武王时期的亲密盟友,将盟友变成了敌人,楚文王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如果是楚武王,他必定会承担起这一责任,放过战败的阎敖。但楚文王却不愿在众人面前坦诚自己的失职,所以他把那处失守的责任完全推到了阎敖身上,杀死了阎敖。这就是楚武王与楚文王的差距所在:楚武王在战败之后,能够罪己,所以即便他死于征途,下属仍然忠心地替他完成了征服随国的遗愿;楚文王在战败之后,却只想到罪人,杀死阎敖,如此处置失当,自然就引发属下的强烈不满。

阎敖被杀,阎敖族人们都愤恨不平,纷纷起来造反。公元前676年冬,巴国人看到楚人起了内乱,趁机再次攻入楚国。

公元前675年春,见事态愈演愈烈,楚文王亲自带兵去抗击敌人,却在津地(湖北江陵县南)被巴国人打败!楚文王亲自率军出征依然大败,足见巴国人战斗力之强悍。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阎敖被处死确实有些冤,难怪阎敖族人会如此不服气了。

阎敖打败仗被处死,如今楚文王亲自出征也打了败战,又该如何处置?

看到楚文王败退回城,都城看门官鬻拳大义凛然地拒绝打开城门——楚国军法,战败必死;楚王打了败战,怎么就可安然回城?那样何以服众?

被鬻拳这么一激,楚文王顿时觉得没脸回国。于是,他转身就带着军队就去攻打黄国。在黄国的碏陵(河南潢川西南),楚军大败黄国军队,取得一场大胜后,楚文王然后才率军队回国。

然而,由于连日征战,当军队走到湫地(湖北钟祥北)时,劳累过度的楚文王染上了重疾。这年6月,心力俱竭的楚文王终于扛不住病魔折磨,死在了卧榻之上。

这就是楚国一场败战给后人所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楚武王能够“罪己”,所以即便他死于征途,下属仍忠实地替他完成了征服随国的遗愿;楚文王只想“罪人”,却引发族人反叛,最终走向了人生的不归路……。古往今来的管理者中,“罪人”容易,但能学会“罪己”的,却是少之又少。所以,成功的“带头大哥”,往往都是百里挑一。

反思楚文王之死,根源还是在于楚武王立下的法度:战败必死!所以说,楚国严苛的法度,正是楚文王之死的祸根。然而,楚文王之死又是他自身造成:如果他能像楚武王一样敢于“罪己”,而不是一味归罪于阎敖,也许他就不至于走上末路。

标签: 楚武王楚文王楚国随国巴国屈瑕

更多文章

  • “要脸”的春秋(66)——楚武王,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随国,战国,熊通,周朝,先秦,楚武王,魏惠王,齐僖公,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这个上天派来的楚国人很意外,却在情理中,因为他会根据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判断,他就是楚国第一谋士:斗伯比。‍在熊通准备灭随的时候,斗伯比出来阻止了熊通,斗伯比认为现在不是吞并随国的时机。为什么说斗伯比是上天派来的,因为他也是从上天的角度来劝说熊通。他认为楚国本来不想俘虏少师,却意外的俘虏了少师,间接帮

  • 西周为高效平叛而制定分封制,楚武王最早认识到其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楚武王,分封制,周王室,分封

    要对比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需要追根溯源,弄明白二者究竟是为何而生。比较完善的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周人第一次东征,虽然推翻了商纣王统治,但天下大局并未就此彻底稳定。按张荫麟先生所说,“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只是周人东向发展的初步成功,商朝旧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为周人所有,而且许多旧诸侯并不因此就

  • “楚武王”死前的哀鸣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楚武王,楚王,大军,随国,屈瑕,先秦,周朝

    以下是个人的读书笔记,若是细化可关注“弘毅斋味”或收藏此文,本号只做文化类节目,望共同学习和探讨。公元前701年,也就是郑庄公去世的哪一年,楚国的将领屈瑕率军平定了江东的贰国和轸国,并签下盟约。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率军讨伐绞国,见楚军黑压压的一片大军望不到尽头,绞国人直接闭城不出,楚军轮番进行了几

  • 核酸采样员熊丽丽:用温柔和坚韧,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熊丽丽,温柔,最前线,核酸,防护服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每当疫情来临,我们的医务人员总会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急诊科的熊丽丽护士就是其中一员。熊丽丽和同事们一起在烈日下、大风中、阴雨天,在广场旁、在居民楼、在隔离区……都留下过自己忙碌的身影。9月7日,熊丽丽在工作间隙接受了采访,她说,四川经历了高温、疫情、

  • 夜雨丨熊丽然:蝴蝶(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蝴蝶,少女,翅膀,紫色,熊丽然,灌木丛

    蝴蝶文/熊丽然我挑了个干净的石凳,背对着太阳坐下来,在下巴和膝盖之间,用胳膊肘撑开一个舒适的夹角。和煦的阳光像只懒猫儿似的趴在我后背上。儿子在不远处草丛中撅着屁股爬来爬去,探索他的“昆虫王国”。公园里,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漫无目的地溜达着。不时有阵阵笑语飘落进我耳朵里,比一片落叶或微风更无意。在这闲

  • 湖南52岁巨婴熊丽,三婚三离,没上过一天班,94岁母亲帮她洗衣做饭

    历史解密编辑:老金史说标签:熊丽,三嫂,结婚,保姆,女儿,家务,巨婴,周朝,先秦

    现代社会,一些明明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却选择在家“啃老”的人,往往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侧目甚至嘲讽。以至于,现在的啃老族都喜欢自称“全职儿女”,说自己在家啃老不是啃老,而是“承欢膝下”,主打一个陪伴。在湖南省长沙市,就有一位典型的“全职女儿”。年过半百,却没有上过一天班,结婚三次,离婚三次,全靠90多的老

  • 湖南52岁巨婴熊丽:啃完三任丈夫,啃94岁老母亲,从未工作过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文辰国学标签:熊丽,巨婴,婚姻,离婚,皇帝,母爱,周朝,先秦,亲生父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2019年,湖南一位94岁的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这天早晨买菜途中,她不慎跌倒,久久无法站起身来,幸而身旁路过的好心人没有袖手旁观,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医院联系了老人李凤玲的几位子女,没想到大家赶

  • 主弱臣强的局面不改变,无论齐襄王还是田单,估计都没法睡觉!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田单,齐襄,鲁仲连,齐国,顾炎武,郑成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在貂勃的穿针引线之下,齐襄王和田单收获了双赢的局面。但是,主弱臣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所以无论齐襄王还是田单,估计都还没法安心睡觉。在各种社会关系里,名与实天然就会寻求均衡,一旦有名无实或者有实无名,关系都很难长久维系—

  • 52岁田单回到邯郸后随即身亡,齐襄王田法章:他若在齐,我必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信鸽说历史标签:田单,齐国,王田,乐毅,赵奢,齐襄,齐桓公,田法章,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的田氏是个神奇的家族,这个家族不仅城府极深、工于心计,而且还涌现出了不少英雄豪杰。从君王、名士到朝中文武官员,均非等闲之辈。在齐国的历史上,田因齐、田穰宜、田忌、田文等人,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田单,又是田氏诸将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作为齐国远支宗室,

  • 读史|貉勃对话齐襄王: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

    历史解密编辑:木兮书影标签:田单,齐国,齐王,楚国,貉勃,周文王,齐襄王,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人貂勃逢人就说:“安平君田单是个小人." 这话传到田单耳朵里,他自觉不曾得罪过貂勃,于是摆了鸿门宴邀请貂勃上门,准备收拾他一顿。席间貂勃一席话让他改变了主意,恭敬地送他出门,第二天,田单将貂勃举荐给齐襄王。喝酒的时候,貂勃说了什么让田单改变主意呢?田单问:“鄙人何处开罪于先生,先生要这